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经典美文的能力。
3、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积累文中重要文言文知识。
【难点】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知识等相关知识。
一、导入
1.写作背景
兰亭,为东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水经注·浙江水》)。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穆帝永和九年(353),五十一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此序即《兰亭集序》。
2.作者介绍
王羲之,东晋人,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军参军,人称“王右军”,其文随意挥写,自然有致,情意深远。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以书法闻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盖,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3.题目解说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4.补充资料
序
序,即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古文体的一种,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导读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描述了兰亭集宴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境。
第二部分:(第3段)本段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悲痛之情。
第三部分:(第4段)表明作者对死生的看法。
1.第一段中写了兰亭周围怎样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先写山,高大险峻,且山上有竹,山则清幽素淡;
再写水,清澈湍急,且绕亭四周,亭则灵动雅致。
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清幽雅致的景色写尽,衬托出作者不俗的情操。
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
①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聚会地点的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一句中,作者写了哪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
一种是“静”者,在室内畅谈胸怀抱负,“悟言一室之内”;
一种是“动”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这一感慨?
从全文看,“兴尽悲来”的情感变化是主线。作者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和朋友们来到山水胜地,或游赏或畅饮,由衷地感到愉悦与兴奋,一种自由感、自足感油然而生。但是,享受了难得的欢聚与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到永恒的快乐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死生的自然规律,作者只是慨叹“死生亦大矣”。王羲之因为意识到幸福太短暂,生命难以长久延续而生发出“死生亦大矣”这一感慨。
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联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作者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6.文章第一部分抒乐,第二部分忽然抒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
不突兀。
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之离别,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们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7.有人认为王羲之的这篇序是为了批评魏晋名士虚无的思想而作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东晋是名士云集的时代,大部分文人雅士崇尚佛老,谈玄之风盛行,务虚不务实,主张消极无为。有的逃离社会,寄情山水,呼啸山野;有的执着于生死,沉迷于炼丹服药,希求虚幻的长生;有的悲观绝望,终日饮酒,醉生梦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以此种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为时尚与潮流,凡此种人的形迹,常被称为“名士风度”。可见当时社会的整体意识是消极的王羲之在这篇序里,显然对这种风气进行了委婉的批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生老病死是自然造化使然,并非人力所能左右,所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是从积极向上的态度出发,否定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在那样种时代氛围下,这样的声音,确实具有警世作用。从这一点讲,将此文看作批评魏晋名士虚无思想的作品,亦未尝不可。
【中心思想】
作者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于死生的感慨。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写作特点】
(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短短十六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周围山水之清幽。这种朴素自然的风格与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所以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3)手法多样,逸趣无穷本文虽然短小,但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意趣无穷。
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
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用形容语,却将宴会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
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普遍感受: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
④议论。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了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的作风。作者能与时风相悖,对老庄这种思想进行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
三、积累
1.读准字音
修禊(xì) 癸丑(guǐ) 流觞(shāng)
彭殇(shāng) 游目骋怀(chěng) 放浪形骸(hái)
会稽(kuài jī) 嗟悼(jiē) 契合(qì)
娱乐(yú) 感慨系之(xì) 清流激湍(tuān)
2.辨识通假
(1)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面对)
(2)趣舍万殊(“趣”同“取”,与舍相对)
3.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士)
(2)少长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映带左右(名词用作动词,环绕)
(4)一觞一咏(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5)引以为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
(6)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放开)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8)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
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心里怀着;胸襟;胸部,胸膛。
(4)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少长咸集
古义:都。
今义:像盐那样的味道。
(6)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文言句式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判断句,“为”表判断)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句,省略主语“众人”,应
为“(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3)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悟言(于)一室之内”)
译文:面对面在室内畅谈。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由“之”
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译文:抬头纵观广阔的宇宙,低头俯视地上繁多的万物。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由“之”构成定语
后置的标志,应为“虽无盛之丝竹管弦”)
译文: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
(6)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文有感”)
译文: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7)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所遇欣”)
译文: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