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11:4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竞猜人物,引出课题
他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后人尊敬的称为“老师”,他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开始写童话类型小说的文人,他是最早“五四运动”人才辈出的那一批文人里,写的时间最久的一个人。鲁迅评价他的小说“上海的小说家梦里也没有想到过”。他坚信“教育的基础应该建立在爱上面,而做好教育的唯一的方法也是爱”。他也是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的代名词,他是谁呢?
叶圣陶
资料链接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于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他的作品有散文《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作家点击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资料助读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背景链接
资料助读
1.熟读课文,积累“累赘”“商酌”等词语。
2.学习略读方法,梳理文章的内容,了解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3.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根据示例的形式勾画并整理出文中生字词。
示例:累赘(léizhuì) 商酌(zhuó)
2.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查阅工具书仿照示例整理出来。
示例: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3.请用一句话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修润
rùn
生疏
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
譬如

累赘
léi zhui
别扭
biè niu
拖沓

妥帖
tiē
丁卯
mǎo
颠沛流离
pèi
我会读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方面的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表现?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修改文章
送 客
复 信
律己严
作文即写话(6)
严谨自律
待人宽厚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用字重简洁(7)
处处求完美(8)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和自己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再次说明自己的情感并表达对传承叶先生文学主张的期盼。
1.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的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①一是老年人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先生逝去的悲伤。也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②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不仅是“我”的悲哀,也是全国人民的悲哀。
③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去简就繁)
从实际运用看:很少有人肯删。
从叶老自身的要求看:叶老处处追求完美,以身作则。
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作者写拜访叶圣陶先生,如话家常,平易自然,简洁流畅,毫无拖沓累赘之感。
记得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我因为临时户口的原因只能在妻女家中小住,期间抽空去看望他。他家里人说,有朋友来约,一起去天坛看月季了。我只好给他留了一张便条,告诉他我下乡以及来北京的事,最后还备注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某公寓。
作者原文:
老师改文:
1.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2.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令人敬仰,为表现他的可贵品德,作者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叙述事件,一方面进行议论,对叶圣陶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再次略读课文,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并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提示:这一次的阅读重点是文中的评价性语句(议论句),阅读方法是关注段首句和总结句。
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越是平凡,就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2.(1)评价性语句: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2)所对应的事情示例: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语句所对应的叙述的小事是(第4-5自然段):
①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并再三道谢,目送其离开。
②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要举手打拱,不断说谢谢。
③20世纪70年代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先生不遇,之后叶圣陶先生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最后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方法小结
这些评价性语句(议论句)穿插在所记叙的事例之前或之后,或中间,旨在突出所叙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人物高尚的德行、节操和风范。叙议结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旨概括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课堂小结
叶圣陶名言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1)实践了一种阅读方法略读(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或需要,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2)了解了一个人——叶圣陶先生(人之师表)。
(3)感悟到两种写法的美妙一以小见大(小事情见大品格,从几件小事折射出人物美德,这种写法值得学习)和叙议结合(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品德和文章的主旨)。
盘点收获
(任选一题完成即可)
1.完成基础训练“素养提升”阅读文段
2.以《班主任二三事》为题完成一篇随笔(不少于600字)
作业:
再见!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