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17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简介
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瀑布。它位于山西省吉县城西南25公里的黄河壶口处。壶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巨流一路奔腾,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曲折南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河面宽度从数百米骤然收束为二三十米。这时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同时,河水从二十多米的高处。飞速跌至直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声如洪钟巨雷,形成罕见奇观。
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简介
学习目标
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重点)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难点)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重点)
走进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1946年出生,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
《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
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背景链接
瀑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历来受到文人画士的青睐,以之为歌咏的题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梁衡的《壶口瀑布》所歌颂的并不仅仅是壶口瀑布,而是整个黄河。 黄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作者笔下,“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黄河,不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吗?
字词积累
告诫( ) 雾罩( )
推搡( ) 驰骋( )
漩涡( ) 寒噤( )
雾霭( ) 出轧( )
乘隙(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震耳欲聋( ) 恕不可遏( )
ǎi
zhào
jìn
jiè
tuī sǎnɡ
wō
chěnɡ
ɡǔ
zhá
xì
yū
chán
zhèn
è
词语解释
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词语解释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①):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二部分(②~⑤):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第三部分(⑥):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课文精讲
阅读思考:
作者写两次见过壶口瀑布,详略如何安排?
略写雨季壶口瀑布
详写枯水季瀑布
课文精讲
默读第二部分,说一说:
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课文精讲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比喻: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
听到: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看到:雾气弥漫(扑面而来),河水正沸着。
课文精讲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吸”,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了不少渲染的笔墨。
看到: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课文精讲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看到: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课文精讲
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课文精讲
听觉: 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视觉: 雾气弥漫、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流被急急地吸去,浪沫横溢
感受: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可怕、吞没
涛声如雷、雾气蒸腾、气势磅礴
(惊心动魄或胆战心惊)
课文精讲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壶口瀑布名称的由来?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
课文精讲
壶口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黄河就是一条卧伏在中原大地的黄龙。它生性暴虐,荼毒生灵。大禹为制服黄龙,在晋陕峡谷之处的龙门发现了降伏这条恶龙的好去处。龙门断崖绝壁,将暴龙引入此门,犹如瓮中捉鳖,降伏暴龙将易如反掌。不料峡谷的进口处有一巨石挡道,不能顺利将黄龙引入龙门。大禹当机立断,用神斧砍开巨石,只见天崩地裂的巨响后,巨石一分为二,出现了一条大裂缝,这就是现在的“壶口”。
课文精讲
作者第二次观看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研读:
课文精讲
地点 观景方式 景物 景物特征 写景方法
俯视
仰视
看河水由上至下
随水雾由下而上
龙槽 “奇”
河面宽宽、河水气势如虹、令人震撼 “雄”
河水更闹、更挤、更急 “险”
水雾、彩虹 “美”
平视龙槽两边
河水千姿百态
比喻、拟人、以动衬静
拟人、侧面
排比、拟人
河心
定点换景
俯视脚下巨石
巨石窟窟窍窍、大坑
比喻
课文精讲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然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侧面描写,烘托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课文精讲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比喻
拟人
以静衬动
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课文精讲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一卷飞毯从空抖落”还不足以表达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又用“如一卷钢板出轧”做补充,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瀑布的水流宏大,气势猛烈。
课文精讲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拟人、排比,写出了黄河水流在龙漕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赋予了黄河水流以生机活力。
课文精讲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课文精讲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河水“怒”在哪里?
“怒”表现在“凿”“旋”“切”“剁”
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
课文精讲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课文精讲
想一想:
第二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作者产生了哪些异于前次的感受?
课文精讲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借景抒情。借助黄河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中华民族勇敢直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深入探究
1.作者连续几次游览壶口瀑布,速读全文,说一说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
(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
(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
(4)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深入探究
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主旨概括
本文记述了作者几次游览壶口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观,使作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博大宽厚,激发了作者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歌颂了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写作借鉴
1.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写作借鉴
2.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全文读起来就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与热情。
拓展迁移
中国三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
拓展迁移
壶口瀑布
拓展迁移
吊水楼瀑布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