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案例一)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后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后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时目标
游山西村
壹
同学们,“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这两个成语大家听过吗?“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柳暗花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二者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陆游的诗作《游山西村》。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对此,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
诵
读
经
典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读出韵味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体会意境
(1)诵读诗歌,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陆游,此时被罢官闲居在家,心境如何?
明确:陆游被罢官,遭受挫折,心中自然愤愤不平。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仍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探究情感
明确: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1)诗人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①村民的热情好客。
②优美的景色。
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的?
探究情感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返又开朗的情景。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的哲理。
探究情感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挂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内容小结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景美、风俗美,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合之情。
贰
贰
诗题中的“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在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统治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315首组诗中。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一组诗当中的第五首。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龚自珍 (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也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这一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已亥杂诗》诞生了。
诵
读
经
典
读出节奏
已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
体会意境
(1)反复诵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想象龚自珍辞官回家时心中是怎样想的?
明确:前两句写诗人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后两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喻为“国家和朝廷”,表现出诗人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前两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后两句;作者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仍关心国家的腔热情。
探究情感
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内容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京南归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课堂小结
《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让我们明白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转变。《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希望大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经典,让经典永流传。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首联:热情好客
人情美
风景美
风俗美
情感美
颔联:山村美景
颈联:淳朴民风
尾联:抒写愿望
己亥杂诗(其五)
写景:满载离愁,回归故里
虽辞官归乡,仍心系国家
抒情: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同学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