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雷雨(节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雷雨(节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1 11:2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
曹禺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3.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戏剧常识,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主要矛盾冲突。
2.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情感的复杂性。比如周朴园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
1.了解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当代语言大师”。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话剧——《雷雨》,这部话剧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原野》,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成话剧,从而达到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1949年以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和《王昭君》。
2.了解话剧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话剧在中国是一种年轻的戏剧样式,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文明戏。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话剧”。著名的话剧有《雷雨》《日出》《屈原》《茶馆》等。
3.了解《雷雨》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蘩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与婢女四凤相恋。蘩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而鲁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也就是周萍的亲生母亲。同时,三十年前被鲁侍萍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且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4.相关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少年时代就目睹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5.解题
①雷雨,一种天气,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大的环境背景
二、初读
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场:(开头到“侍萍在这儿”)讲述两人三十年后相认的过程。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场: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三、研读
【第一场】
1.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自以为是“下人”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1)课文的两段舞台说明: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这一说明文字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朴园的疑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周朴园听出鲁侍萍的无锡口音,而且三十年前就在无锡长大,因而进一步问起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三十年前的旧事,旧情使周朴园的心情时时不能平静。周朴园说“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许多”突出了问人之多,“派人”说明事情之重大。房间的东西是原来的,室内的布置也保持原样,就连穿衣也要“我的旧雨衣”,“旧衬衣”。在周朴园看到这个“下人”的身影,关窗的习惯动作和听到她那熟悉的无锡口音,使周朴园陷入对往事的沉思,进而向这个“很奇怪”的“底下人”问起了三十年前的旧事。
2.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1)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周朴园是某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在家里也“格外显得峻厉”。三十年前,他对梅妈女儿侍萍的凌辱与他今天的身份、地位不相称。周朴园认为待萍已经投河死了,因此极力美化侍萍,并且从各方面表示出他对“第一个妻子”的纪念,以掩盖他的丑恶灵魂。
(2)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周朴园的妻子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回式女人”,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他对周朴园很不驯服。周朴园的儿子对他敬而远之,尤其是周萍“在家里很不规矩”。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那曾经被他凌辱的“很贤慧”的侍萍。
3.鲁待萍为什么要否定三十年前的自己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呢?
鲁侍萍这时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隐私。
一方面揭露周朴园的伪善的阶级本性,一方面又诉说出多年来郁结在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怨恨。周朴园为掩盖他的罪恶行径,却以“侍萍跟我们有点亲戚”,“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为适辞,也被侍萍用“亲戚?”“用不着了”所揭穿。其虚伪、自私的本质暴露无遗。
4.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产’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1)表现:“惊愕”——吃惊而发愣。“忽然立起”——已坐立不安。
“连忙”“不,不,不用。”——害怕与侍萍见面。
“你先下去吧。”——毫无要帮助侍萍的意思。
(2)周朴园的这些表现和他在前边所表现出来的对侍萍的怀念、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一言一行都暴露出他的资产阶级本性。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私利,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3)鲁侍萍认清了周朴园的阶级本性,“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以一件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衬衣,巧妙地亮相;周朴园也认出了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三十年前被他凌辱和抛弃的侍萍。
【第二场】
1、认出侍萍后,周朴园又如何表现呢?
(1)态度陡变,“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是“你来是不是要敲诈我?”当鲁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又责问“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莫非是鲁贵叫你来的吧!”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从他的阶级本能出发,“冷冷地”说出“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是“你认为不公平,找到我这儿来究竟怎么样呢?”
(2)当鲁侍萍怀着满腔“怨愤”哭诉周家给她造成的三十多年的苦难时,周朴园唯恐将事情闹大,则又极力淡化事态的发展,一再说“你可以冷静点。”“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从前的;日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3)当鲁侍萍说“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时,周朴园则又再施他那虚伪的骗局,想再以那“为着纪念你”,“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等虚假的旧情来软化侍萍。
(4)当鲁侍萍识破周朴园的骗局说“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的时候,周朴园还是怕丑事外露,尤其怕“很不老实的”鲁贵知道,而影响他的荣誉、地位。因此又提“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言外之意是“找出一个双方面都好的办法了结这件事情。”
“他(鲁贵)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的。”
“他(大海)不会认你做父亲。”
侍萍:“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却想以金钱来平息侍萍对他怨愤,了结他的罪恶。最后决定辞退鲁贵和四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2.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小结】
周朴园面对被他凌辱的侍萍时的表现,进一步暴露了他冷酷、虚伪、自私的本性。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 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
3.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1)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
(2)但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4、通过这一场戏,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①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
②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
③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5.《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使你想到什么呢?
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革命的大雷雨即将来临,此时中国的社会酝酿着一场大变动。
四、赏析
1.本文结构安排有何特色?
紧凑集中,合乎话剧“三一律”原则。
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1)高度个性化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
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幻灯片19
(2)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你这样狠毒,哪管我母子死活。】
【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你只管剥削人的大事吧。】
【你哪有心思管我们的事!】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哪是什么亲戚,别骗人了】【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你真的是她的亲戚吗?】【你哪配做她的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她还活着,就在你面前】
【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
【谁需要你给她修坟墓?】【人活着,就在你面前!】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看你现在怎样对待她】
【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你现在打算怎样对待她?】
【你怎么不认识我?】
(3)富于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暗示)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直接推动)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暗示)
周朴园: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直接推动)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接下去的鲁侍萍关窗户的动作,试问情节如何发展下去?周朴园的语言,就是典型的动作语言。它的作用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3.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
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鲁侍萍) 有关窗的习惯,“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很自然地”
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 “汗涔涔” 显出一副狼狈相;( 周朴园)“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五、延伸
1.请重新标点杜牧的《清明》诗,让它变成一个短剧。
(清明时节)(时间 )
(雨纷纷)(背景)
(路上)(地点)
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
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 (远景)!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剧本吧!这么短的剧本包含了时间、地点、背景、人物、及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丰富的舞台说明,这些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再看人物的语言极具个性,又富有动作性,因而极富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