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2年河南省焦作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17题。(共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4.下列选项中加点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卒获有所闻 卒皆夜惊恐 士卒多为用者
B.色俞恭,礼俞至 未尝稍降辞色 征与色,发于声
C.计日以还 是日更定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谓余勉乡人以学者 以君之力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6.第一段中两处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品质或态度?(4分)
17.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链接材料】顾欢贫,乡中有学舍,无以受业。欢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而读,或燃糠自照。刘峻自课①读书,常燎麻炬②,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③其鬓发,乃觉复读。闻有异书,必往祈借。崔慰祖谓之书淫④。吴生⑤曰:囊萤、映雪、刺股、凿壁,古人贫而勤学,皆此类也。余所最旨⑥者,王休泰贫而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⑦之曰:“困穷如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尝目耕耳。”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教授或学习。②燎麻炬:点燃用麻制的火把。③爇(ruò):点燃。④书淫:旧时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⑤吴生:吴与箕,明末著名诗人、学者。⑥旨:意图,意向,此指推崇。⑦诮(qiào):讥讽。
2022年河南省长垣市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14~17题。(共11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莫名其妙
B.惟吾德馨 以光先帝遗德 感恩戴德
C.草色入帘青 其正色邪 五颜六色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 不劳而获
1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6.选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样写是否矛盾 请结合选文内容闸明理由。(3 分)
17.链接材料中的张梦得的生活态度和志趣追求与刘禹锡有哪些相同之处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4 分)
【链接材料】
清河张君梦得①谪居齐安,即②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③,而自放④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⑤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⑥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战!
【注释】①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②即:就。③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盗,这里是“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物。余功,公事之余。④自放:自适,放情。⑤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作窗。⑥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
2022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駢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二)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唐代官员。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6.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②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8. 有人评价(一)文,“作者的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9. 阅读(二)文,并结合(一)文,谈读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2022年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鱼,我所欲也》,并按要求作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无冻馁之患矣
B. 呼尔而与之/似与游者相乐
C. 是亦不可以已乎/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 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8.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的重点是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B. 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
C. 孟子在文中运用排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气势,更好地阐述文章的观点。
D. “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从反面论证了“本心”赋予了人极大的力量。
19. 文本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中都谈到生与死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同学们有着不同看法,请结合文章材料帮助小智同学写出他的看法。
【链接材料】
京师节女者,长安大昌里人之妻也。其夫有仇人,欲报其夫而无道径,闻其妻之仁孝有义,乃劫其妻之父,使要其女为中谲①。父呼其女告之,女计念不听之则杀父,不孝;听之,则杀夫,不义。不孝不义,虽生不可以行于世。欲以身当之,乃且许诺,曰:“旦日,在楼上新沐,东首卧则是矣。妾请开户牖②待之。”还其家,乃告其夫,使卧他所,因自沐居楼上,东首开户牖而卧。夜半,仇家果至,断头持去,明而视之,乃其妻之头也。仇人哀痛之,以为有义,遂释不杀其夫。君子谓节女仁孝厚于恩义也。夫重仁义轻死亡,行之高者也。
(选自《列女传》)
【注释】①谲:欺诈,玩弄手段。②户牖(yǒu):门窗;门户。
小仁说:“【链接材料】中的节女不够明智,如果以稻草人伪装丈夫,等仇家来了再抓住仇家,取其性命,便可永绝后患,保全自己。”
小智说: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河南省济源市第一次中招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16题。(共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十三年春,叔弓①围费,弗克,败焉。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⑤主,而共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民将叛之,谁与居邑?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为之聚也。若诸侯皆然,费人无归,不亲南氏,将焉入矣?”平子从之,费人叛南氏。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三年》)
【注】①叔弓:人名,鲁国大夫。②费:地名。③平子:季平子,春秋时鲁国正卿。④冶区夫:人名,鲁国大夫。⑤令:好。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衣食所安 安居而天下熄 安之若素
B.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 下见小潭 每况愈下
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一见如故
1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文段(一)中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16.曹刿和冶区夫陈述的观点中相同的一点是什么?在语段(一)(二)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3分)
2022年河南省新野县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共10分)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16.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南征北伐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仿佛若有光 门庭若市
C. 不可久居 面山而居 甘居人后
D. 隶而从者 客从外来 祸从天降
17.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8. 文章描写“游鱼”的笔法极为精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19. 结合文章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柳宗元在石潭边产生凄神寒骨之感的原因。
【链接材料】
(王)叔文欲大用之①,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②,涉履蛮瘴③,崎岖堙厄④,蕴⑤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①之:柳宗元。②罹窜逐:遭遇放逐。③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④堙(yīn)厄:道路艰难。⑤蕴:积聚。
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共10分)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主人日再食 东山再起
B. 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薄之志
C. 忠之属也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非我莫属
D. 下视其辙 下见小潭 声泪俱下
15..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6. 文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而且用语非常简练,请分析原因。
17. 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孙武对用兵的分析,哪些是和曹刿一致的?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节选自《孙子兵法·始计篇》)
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2年河南省焦作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17题。(共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4.下列选项中加点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卒获有所闻 卒皆夜惊恐 士卒多为用者
B.色俞恭,礼俞至 未尝稍降辞色 征与色,发于声
C.计日以还 是日更定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谓余勉乡人以学者 以君之力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6.第一段中两处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品质或态度?(4分)
17.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链接材料】顾欢贫,乡中有学舍,无以受业。欢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而读,或燃糠自照。刘峻自课①读书,常燎麻炬②,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③其鬓发,乃觉复读。闻有异书,必往祈借。崔慰祖谓之书淫④。吴生⑤曰:囊萤、映雪、刺股、凿壁,古人贫而勤学,皆此类也。余所最旨⑥者,王休泰贫而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⑦之曰:“困穷如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尝目耕耳。”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教授或学习。②燎麻炬:点燃用麻制的火把。③爇(ruò):点燃。④书淫:旧时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⑤吴生:吴与箕,明末著名诗人、学者。⑥旨:意图,意向,此指推崇。⑦诮(qiào):讥讽。
三、14.(2分)B
15.(2分)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6.(4分)第一个“不敢”,表现出“我”讲诚信、守信用的好品质,这也是对借书人的尊重:第二个“不敢”写出了“我”谦虚好学、诚恳求学的态度,以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17.(2分)不怕困难,刻苦勤奋,不自我满足;勤学好问,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专注学习,心无旁骛。(一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译文】顾欢家中贫困,他乡里有一学校,但他没钱去就读。他就在学塾墙后靠在那儿旁听,知识没有一天遗漏的。到夜间就点燃松明读书,或者烧米糠照明。刘峻自修读书时常是用麻炬照明,从夜里一直读到天明,有时打瞌睡,火烧焦了他的头发,醒过来又接着读。听到谁家有与众不同的书一定去求借来读。崔慰祖把他称为“书淫”。吴生说:用囊萤、映雪、刺股、凿壁等办法读书,古人贫困而刻苦学习的,都是这个样子。我所最认为美好的,是王休泰的故事。他贫困而好学,曾经几天没有粮食吃了,还是拿着书念个不停。家里人讽刺他:“你这样贫穷,为什么不去耕作呢?”他从容回答:“我这是用眼睛耕作啊。”读书的人应当看到这些例子。
2022年河南省长垣市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14~17题。(共11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莫名其妙
B.惟吾德馨 以光先帝遗德 感恩戴德
C.草色入帘青 其正色邪 五颜六色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 不劳而获
1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6.选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样写是否矛盾 请结合选文内容闸明理由。(3 分)
17.链接材料中的张梦得的生活态度和志趣追求与刘禹锡有哪些相同之处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4 分)
【链接材料】
清河张君梦得①谪居齐安,即②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③,而自放④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⑤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⑥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战!
【注释】①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②即:就。③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盗,这里是“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物。余功,公事之余。④自放:自适,放情。⑤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作窗。⑥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
(一)14.【答案】C(2分)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成语中重点字的含义。
【解析】A.动词,出名,有名/动词,命名/动词,说出;B.名词,品德/名词,美德/名词,恩惠;C.名词,颜色;D.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使动用法,使……劳累/动词,劳动。
15.【答案】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意思对即可。2分)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析】文言句子的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句子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本句翻译时要注意“鸿儒”“白丁”的特定含义。
16.【答案】不矛盾。周边苔藓和小草是室外仅有的风景,室内也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物品,所以作者说是“陋室”。(1分)结尾的“何陋之有”引用圣人之言,意在说明只要有君子居住,陋室也会不陋,而陋室主人“我”因品德高尚,故“我”的陋室也就不陋了。(2分)(共3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全文内容充分了解,然后才能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分析。通过作者对居室环境的描写可知,作者的居室确实是“陋室”,而结尾“何陋之有”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通过引用圣人之言,进一步说明了“陋室不陋”是因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故显得陋室不陋。最后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
17.【答案】①生活态度:张梦得与刘禹锡虽都被贬谪,居于陋室之中,但他们都保持着安贫乐道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②志趣追求:张梦得在自然美景中自得其乐,刘禹锡博览群书,拨弦自娱,他们都远离官场,保持着高洁傲岸的情操。(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考点】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并理解链接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根据题干要求进行作答。生活态度:两人都保持着安贫乐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志趣追求:两人都有高洁傲岸的情操。最后用简洁的语言简要概括即可。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就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张梦得不把被贬官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用破瓮作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
2022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駢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二)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唐代官员。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6.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②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8. 有人评价(一)文,“作者的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9. 阅读(二)文,并结合(一)文,谈读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16~19题答案】
【答案】16. ①这 ②只、仅
17. 想要和一般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8.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人才终生不得其用的遭遇,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被埋没的不幸遭遇。
19. 封德彝认为天下没有奇才,其实是他自己没有伯乐的眼光,(一)文中也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人才一直都有,我们更需要去发现人才,挖掘每个人的优点,做到人尽其才,也就是“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每个人都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表现出自身的优势,吸引伯乐的目光。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
①句意: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是:这。
②句意: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祗:只、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欲(想)、等(一样)、安(怎么)”要正确解释。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结合题目中“作者的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可知,这是实质上是对文章托物寓意写作手法的阐述。故解答本题,要先点明本文所托之物,然后分析作者通过所托之物表达了怎样的见解和感慨即可。
结合文(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知,作者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发现人才的人与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从“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駢死于槽枥之间”可知,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来喻人才的遭遇,即人才不被重视,被埋没;从“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作者由此来比喻人才受到不公正对待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感到十分悲哀,以及对不识人才的统治者的深刻嘲讽。据此作答。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内容与体会主旨。
结合文(二)“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可知,封德彝认为天下没有奇才。再结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知,作者认为千里马一直都有,只有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发现。
结合文(一)“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作者慨叹千里马被埋没了;根据“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可见,作者对于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根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作者讽刺了统治者不知马的行为;据此可知对于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要靠伯乐去发现、识别、培养、任用。
结合文(二)唐太宗所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可知与文(一)作者强调的统治者要善于发现、识别、培养、任用人才的看法一致。据此作答。
【点睛】译文:
(一)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雄健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二)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2022年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鱼,我所欲也》,并按要求作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无冻馁之患矣
B. 呼尔而与之/似与游者相乐
C. 是亦不可以已乎/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 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8.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的重点是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B. 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
C. 孟子在文中运用排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气势,更好地阐述文章的观点。
D. “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从反面论证了“本心”赋予了人极大的力量。
19. 文本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中都谈到生与死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同学们有着不同看法,请结合文章材料帮助小智同学写出他的看法。
【链接材料】
京师节女者,长安大昌里人之妻也。其夫有仇人,欲报其夫而无道径,闻其妻之仁孝有义,乃劫其妻之父,使要其女为中谲①。父呼其女告之,女计念不听之则杀父,不孝;听之,则杀夫,不义。不孝不义,虽生不可以行于世。欲以身当之,乃且许诺,曰:“旦日,在楼上新沐,东首卧则是矣。妾请开户牖②待之。”还其家,乃告其夫,使卧他所,因自沐居楼上,东首开户牖而卧。夜半,仇家果至,断头持去,明而视之,乃其妻之头也。仇人哀痛之,以为有义,遂释不杀其夫。君子谓节女仁孝厚于恩义也。夫重仁义轻死亡,行之高者也。
(选自《列女传》)
【注释】①谲:欺诈,玩弄手段。②户牖(yǒu):门窗;门户。
小仁说:“【链接材料】中的节女不够明智,如果以稻草人伪装丈夫,等仇家来了再抓住仇家,取其性命,便可永绝后患,保全自己。”
小智说:__________________
【16~19题答案】
【答案】16. C 17.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18. D
19. 我认为生命固然重要,如文中的节女固然可以求生,但在面对保全父亲还是保全丈夫的“不孝不义”两难选择中,以自己的生命来践行“孝义两全”,其精神是可贵的,死得有价值,印证了“杀身以成仁”。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祸患,灾难/担忧;
B.给/和;
C.停止/停止;
D.苟且/如果;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得兼,同时具有;舍,牺牲;取,选取;义,道义。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具体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会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证了“本心”赋予了人极大的力量,并非“反面”。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链接材料】“其夫有仇人,欲报其夫而无道径,闻其妻之仁孝有义,乃劫其妻之父”“欲以身当之,乃且许诺,曰:‘旦日,在楼上新沐,东首卧则是矣。妾请开户牖待之。’还其家,乃告其夫,使卧他所,因自沐居楼上,东首开户牖而卧。夜半,仇家果至,断头持去,明而视之,乃其妻之头也”可知,节女因为丈夫的仇人抓了她的父亲要挟她,节女为了“孝、义”,自己替丈夫睡在楼上东面房间,被丈夫仇人所杀;节女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印证了《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内容”。
【点睛】参考译文:
【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链接材料】京城有位杀身以成仁的女子,是长安大昌里人的妻子。她的丈夫有个仇人想报仇却没有途径。(那个仇人)听说他的妻仁孝讲义气,就把他妻子的父亲掳去,想以此来要挟节女配合他。他的父亲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女儿。她想如果不听丈夫仇人的话,导致父亲被杀,则是不孝;如果听了他的话,导致丈夫被杀,则是不义。为人不讲孝义,即便是活着也无法在世间立足。妻子只好决定用自己的命来救父亲和丈夫,便假意应承仇人说:“明早,在东楼上沐浴后朝东而卧的便是我丈夫了。到时候我给你开门窗等你。”节女回家后,却告诉丈夫让他睡另一屋子,自己则在东楼上沐浴后朝东而卧。半夜,仇人果然来了,砍下躺着那人的头带走了,天亮了一看,原来是仇人之妻的头。仇人因为死者的孝义而哀痛和感动,于是和她的丈夫冰释前嫌,决定不杀她的丈夫了。君子认为节女讲究仁孝厚恩义。重仁义轻视死亡,这是德行高的人。
2022年河南省济源市第一次中招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16题。(共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十三年春,叔弓①围费,弗克,败焉。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⑤主,而共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民将叛之,谁与居邑?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为之聚也。若诸侯皆然,费人无归,不亲南氏,将焉入矣?”平子从之,费人叛南氏。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三年》)
【注】①叔弓:人名,鲁国大夫。②费:地名。③平子:季平子,春秋时鲁国正卿。④冶区夫:人名,鲁国大夫。⑤令:好。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衣食所安 安居而天下熄 安之若素
B.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 下见小潭 每况愈下
D.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一见如故
1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文段(一)中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16.曹刿和冶区夫陈述的观点中相同的一点是什么?在语段(一)(二)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3分)
13.C(2分)
14.示例: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分)
15.示例:曹刿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指挥才能。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语言的描述展示其性格,通过与乡人和庄公的对比,侧面展示其精神与才能。(3分)
16.示例:相同点: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和国家兴亡,要取信于民。语段(一)通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来体现;语段(二)通过“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来体现。(3分)
语段二参考译文:
十三年春天,鲁国叔弓包围费邑,没有攻克,打了败仗。季平子发怒,下令见到费地人就抓他们,作为囚犯。冶区夫说:“不对。如果见到费人,挨冻的给他们衣服穿,挨饿的给他们饭吃,做他们的好主人,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费地人来(我们这里)像回家一样,南氏就灭亡了。百姓将要背叛他。谁和南氏住在被围困的城里?如果用威严使他们害怕,用愤怒使他们畏惧,百姓痛恨而背叛您,这是替他集聚百姓了。如果诸侯都这样做,费地人没有地方去,不亲附南氏,还会到哪里去?”季平子听从了冶区夫的话。费地人背叛了南氏。
2022年河南省新野县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共10分)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16.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南征北伐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仿佛若有光 门庭若市
C. 不可久居 面山而居 甘居人后
D. 隶而从者 客从外来 祸从天降
17.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8. 文章描写“游鱼”的笔法极为精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19. 结合文章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柳宗元在石潭边产生凄神寒骨之感的原因。
【链接材料】
(王)叔文欲大用之①,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②,涉履蛮瘴③,崎岖堙厄④,蕴⑤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①之:柳宗元。②罹窜逐:遭遇放逐。③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④堙(yīn)厄:道路艰难。⑤蕴:积聚。
B
17.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8. 文章采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描写“游鱼”。“佁然”写小鱼憨态可掬、纹丝不动,是静态描写;“俶尔”“翕忽”刻画小鱼游动时的灵巧轻捷,是动态描写;二者结合,精妙传神,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19. 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一再贬谪;②被贬后,柳宗元内心忧伤凄苦;③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深冷寂。
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共10分)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主人日再食 东山再起
B. 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薄之志
C. 忠之属也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非我莫属
D. 下视其辙 下见小潭 声泪俱下
15..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6. 文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而且用语非常简练,请分析原因。
17. 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孙武对用兵的分析,哪些是和曹刿一致的?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节选自《孙子兵法·始计篇》)
【答案】14. B
15. 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意思对即可)
16. ①作者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这样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紧张的战斗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作出判断和决定,而不可能把他观察、推论的过程和理由作出详细的说明。②也为下一段的议论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意思对即可。)
17. 曹刿强调要取信于民,这和孙武强调的“令民与上同意”是一致的,只有这样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才能获得人和;曹刿在战场上冷静分析、抓住战机,凸显了作为一个将领用兵的智慧,和孙武强调的大将应该足智多谋、勇敢果断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