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0.1《兰亭集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0.1《兰亭集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1 12:5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回顾并归纳“信”“与”等词的意义及定语后置等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到《兰亭集序》,大家自然会想到它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实,《兰亭集序》的文章也非常出色,这是一篇宴乐诗集的序文,序文不仅介绍了宴饮的场景,作集的目的,还叩问了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2.序
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赠序、二是书序。
(1)赠序:
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书序:
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等。如:《呐喊自序》 、《兰亭集序》。
3.《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4.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5.兰亭集会: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二、解读
1、快速浏览课文,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乐——痛——悲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研习第一、二段】
1、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②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③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④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赏心
2、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
《兰亭集序》: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水、竹、天、风而已,可以说,真是洗尽铅华。写竹,只言其“修”而舎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尽显春色之素淡、雅致、清幽,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足以让人心境澄明,心旷神怡,物我同化。
【小结】
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写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在这里,四种美好的景物都具备了,作者怎能不乐?
【研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欣之所遇,老之将至————时光易逝生命短暂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欢乐有尽往事不再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终归于毁灭生死无常
(1)回顾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貌美之时和年老色衰之时的不同境遇。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2)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2.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实在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其实很多文人在其文学作品中都流露出了这种感慨,请回顾以前都学过哪些诗句?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6)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 昂《登幽州台歌》)
【研习第四段】
1.“人生苦短”已成为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其实这种心结不仅古人有,今人乃至后人也都有,可谓是古今同慨,千古同悲,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达千古同悲的句子。
(1)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2)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痛和悲的区别:
(1)痛:一己之痛;
(2)悲:人类之大悲。
3.面对生和死,最后作者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理解“一死生,齐彭殇”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2)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提倡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判: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生死有别,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后一切皆无。
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含蓄的表达了对生的眷恋和热爱,暗含了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莫空谈玄理。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4、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面对生与死都发出了对生命价值的叩问与思考,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同学们能不能想起这样的语句?
(1)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孟子选择了舍生取义)
(2)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
(3)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忍辱而生,著成《史记》,光耀千秋)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4)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总结】
乐 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 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 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三、拓展
1.王羲之的判断是很正确的,“虽世殊时异”,但是人们对死生也会“兴怀”。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虽然曹操也感慨“犹有竟时”“终为土灰”,但是曹操选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生有限,时不我待。我们虽然不能延展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愿同学们认清了生命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勇者。
2.王羲之名句
(1)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2)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3)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4)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
(6)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