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回顾并归纳“信”“与”等词的意义及定语后置等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2.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3.作者佚事
(1)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便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2)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4.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5.兰亭集会: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二、导读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
2.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①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慨,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作者将抒情与说理有机结合,很好地做到了情理交融。
4.统观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
①俯仰一世(生命短暂)
②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
③情随事迁(美好消逝)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
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三、品读
1、品味兰亭之乐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41位名士,一起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事。驱灾辟邪了与否,不得而知,但是确实是玩得很尽兴,“信可乐也”第一、二段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这么快乐?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老少贤才相聚在一起,很快乐。
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我特别喜欢这句景色描写,看似很随意的几笔,其实画面的层次感很强。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是自由和谐的快乐。
④“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空高远,和风暖畅,确实惬意。透过文字,我们都能呼吸到永和九年春天的明媚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视野开阔,所以心胸开阔
人贤、景美,事雅,的确值得快乐。请同学们诵读前两段,读出作者的由衷的快乐。
2、探究兰亭之痛
作者的快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
(1)在第三、四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一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情绪的变化。
“痛”和“悲”。
(2)郭沫若先生曾说:《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饮酒赋诗,悲痛得太没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为何“痛”?
第一处分号。表并列关系,作者列举了两个人生态度,并且用两个字作以概括“静躁”。这两种人生态度截然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欣于所遇到“时,会”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有多快然呢?“不知老之将至”,开心到忘记时间,忘记年龄。
第二处分号,表转折关系,强调的是后面的分句。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一读“及其所之既倦……终期于尽”,体会一下作者因为什么而痛。
① 世事变迁
当你曾经特别喜欢的东西或者事情,为它付出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可是不知道哪一天就淡忘了,等想起来的时候,已经落满了灰。这时候,你有怎样的感慨?后悔,怀念,遗憾,痛惜,这就是“感慨系之矣”。
② 生死无常,生命有限
《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人口平均死亡年龄考》有一个数据,魏晋时期,平均值是49岁。而王羲之现在多大了呢?(50岁)想到眼前的这些快乐,俯仰之间,会成为旧迹,想到生命的无常与有限,怎能不悲呢?
(3)有人认为王羲之是一个消极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
在表面看来是如此颓废、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生命的强烈的欲求。……它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索和追求。—— 李泽厚《美的历程》
王羲之的痛,其实隐藏着,对生命的强烈的欲求。故而,作者在文中说“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生是件大事,所以要重视活着,不虚度生命;死是件大事,所以要重视死亡,不轻视生命。重视生死,珍惜生命,就是王羲之“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追求”。
(4)李泽厚先生还有一句话是说“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信仰价值”,那么王羲之怀疑和否定旧有的信仰价值是什么呢?
“一死生”“齐彭殇”。魏晋时期政治黑暗,所谓“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故而名士大多崇尚老庄,流行玄学、清谈,追求思想的虚无。生无所为,死无所谓。而王羲之是不赞同这种生死观的,他认为“死生亦大矣”。
3、感悟兰亭之悲
既然作者对生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情绪为何又转而“悲”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今人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说不原因,就是指内心不清楚,找不到出路。
确实很“悲”,但是更悲得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代的人读到我们对死生的感慨,也会嗟悼叹息,也会不能喻之于怀,也会说不清楚,找不到出路。人生代代无穷已,悲痛年年总相似。这种悲痛,千古循环,且无法逃脱,无法超越。其不更悲。
这种悲和痛,是不同的。这种痛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感慨眼前的快乐和自己的生命,而这种悲,却是站在古今的时间轴上,从人类的感受出发,千古同悲。
这种悲痛,现在也许很难理解,只希望,今天能在你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有一天,在你回望的时候,能够和它“若合一契”。
四、研读
1.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
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2.《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都介绍的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3.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而没有看到生命的质量和活着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认识。
(观点一)赞同王羲之的看法。道家“一死生”“齐彭殇”,完全否定死与生的区别,只是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言。王羲之能对此提出否定,是正确的。他也因此感到人生短暂之悲,主张不应清谈虚度人生。他的观点是积极的,他希望人们珍视生命,有所作为。
(观点二)王羲之的观点有不足。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才必须“只争朝夕”;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刻意追求生命的永恒;正因为“痛死”,我们才“乐生”。但乐生不等于怕死,有时要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王羲之过于看重生命的长度而没有强调生命的意义。
五、拓展
书札之美
王岳川
书札是一种直指人心的艺术,它在流动着的徒手线条中展现出人的内在情思。所以“书者散也”“书人不朽于千古”。
书札作为书家自由书写的艺术,在古代达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然而当代社会笼罩着一种模式化的气氛——印刷品泛滥,电子复制使艺术日益走向形式化商品化,当代书法和其他艺术正不断与自身脱离。心性缺席,作品成为没有尽头的试验,艺术成为技术角逐。于是,书法大展一个接一个,而日常交流的手札却几乎消失殆尽。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书法的人间情怀,是当代手札必得面对的问题。
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与他的笔墨相合拍。我们在王羲之众多的信札中,可以看到魏晋时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精神。在《姨母帖》迟缓的行笔张力中可以感到王羲之悲痛之情。而行草《丧乱帖》最能见王羲之的真情怀。此帖流露出丧乱时期王羲之的痛苦心情,开始三行写得比较平和规矩,行书笔意较浓,后两行草意转多,尤其最后三行,已属逸笔草草,但性情之真与丧乱之痛却跃然纸上。王羲之的书札强调“意”,系指书家的心性情感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法要表现人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意绪情操。有“意”融入笔墨之中,书札才会有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整幅作品才“气韵生动”。
唐代张旭《肚痛帖》,六行三十字,用笔行气出神入化,劲健清奇。前三字浓墨重笔,如高山坠石,而后行笔如虹,连绵直下,颓然天放,狂态毕现,将书法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唐代怀素《苦笋帖》仅二行十四字,字势开张,天然纵笔,以细而富于弹性的线条占有最大的字里空间,在“一笔书”的流畅运行中,法度俱全。
古代书札作为视觉艺术却具音乐的律动感,而成为抒情写意的心灵艺术。所以,书札像文化的过滤器,过滤掉了世俗之物和人格面具,成为古人心灵交流的中介。
手札的书体以行草为主,书风大抵以自然放松、典雅平实、素朴内敛为多。作为自然放松状态的文人气息相通的凭证,手札可谓明心见性,最能体现人我间最为自然真实的生存状态。
然而,当代书法与文人脱离以后,出现了书法家商品化、展览视觉化、书法群体江湖化倾向。书法家成为独门技术的“职业”人员,文人书法日渐远去。各类书法展成为技法较量和关系评比的战场。文化含量淡薄,文人身份不彰,文化身份不明,成为当代书法的症候。于是乎,文坛宿老能写一手典雅信札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反过来,大量知名书法家甚至著名书法家基本上与文人不搭界。这种书法与文化分离的现象,值得关注,更需尽快改观。
请根据文意,概述在当代如何保持“书札之美”。
①书法与心性相融合;
②书法与文化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