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课:喻而证之,形象说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课:喻而证之,形象说理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1 13: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课:喻而证之,形象说理 教学设计
比喻论证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说理方式——取譬说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使用广泛。从本质上说属于形象思维过程,不具备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的严密逻辑推理性质,但在议论文写作中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此外,比喻论证还属于关联思维活动,议论写作时由一种现象关联到另一性质相同的现象,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感染力。
比喻是手段,说理是目的。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明确比喻论证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扣住观点展开联想,借助恰当的喻体进行形象说理。

【目标引导】
1.明确比喻论证的概念、规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思维过程,即扣住观点展开联想,借助恰当的喻体进行说理。
3.学习在议论文写作、修改中运用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接,没有了局。
——钱钟书《围成》
钱锺书先生是一个幽默的语言大师,擅长巧妙地打比方,把一个道理说得形象而充满趣味。我们把这种说理方法叫比喻论证。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可以运用在不同表达方式的语言环境中。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二、支架设置——明确概念,探寻规律
活动一:下面两个文段都运用了比喻,试比较。想一想,什么是比喻论证?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②首先来说研究现状。…… 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分析:
语段①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挺拔的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舞蹈时裙摆自然飘扬,形象地描绘出“出水很高”的荷叶自然舒展的动态美。以“明珠”“星星”“美人”为喻,突出了荷塘中各种姿态的荷花在月色下的晶莹剔透、闪烁迷离、纤尘不染。

语段②运用比喻说理,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比喻不调查研究客观实际情况、单凭主观愿望盲目开展工作的行为,论证这种作风违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是对于参加会议的党员干部来说都是熟悉的日常行为,以此设喻说理,具有浅显明白、形象生动的效果。
整理清单如下:
清单一
文 段 表达 方式 使用 修辞 使用 目的 主要效果
① 描写 比喻 状物 突出事物特征,使事物更鲜明、形象、生动
② 议论 比喻 说理 将抽象、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强化观点
比喻论证概念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活动二:下列文段运用比喻论证有何不同?归纳比喻论证的特点。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④在流程上做“减法”,为办事群众免除奔波等待之劳。曾经一段时间,“奇葩证明”“循环证明”引发关注,折射出社会保障领域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社会保障服务效能的提升,更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近年来,从业务整合互通,到推行告知承诺制,再到优化窗口设置,人社部门在简事项、优流程、减材料、压时间、少次数等领域不断改革,让群众少跑腿、少费心,以简政放权的成效换来便民利民的成绩。
在服务上做“加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体贴周到的服务。……
在创新上做“乘法”,让社会保障工作插上“翅膀”。……
在观念上做“除法”,激发工作人员的干事动力。……
——《人民网评:加减乘除,让社会保障托举幸福生活》
⑤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从设喻的方式、比喻在文(段)中的位置、比喻和道理结合的方式、所用喻体的特点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整理得出清单二。
清单二
文 段 设喻 方式 设喻 位置 喻理 结合 喻体特点
③ 正反 设喻 贯穿 全段 喻中 含理 喻体一般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也可以是想象、虚构的事物
④ 排比 设喻 贯穿 全篇 先喻 后理 喻体和本体是事理相同的不同类事物
⑤ 复杂 设喻 段落局部 先理 后喻 喻体内部可有复杂的逻辑关系
比喻论证的特点 联想设喻,类异理同;喻理结合,说理形象

二、方法探微——巧妙关联,设喻说理
活动三: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若干句子,要求:运用比喻进行说理,并分析比喻论证的妙处。
能否独立地思考,并不是由我们的意愿所决定的。我们可以随时坐下来阅读,但却不可以随时坐下来思考。 。
当外在的机会、内在的情绪和精神的集中程度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以后,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才能自动展开。
点拨:
①明确本体及特点。结合补句的前文,可知本体是“思考”或“思想”,特点是“不由我们的意愿决定”“不可以随时发生”;结合后文的说理,可知
还会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自动展开”。
②展开联想,寻找合适喻体。要求具有同样的特点。
③运用恰当的方式设喻说理。结合上文得知,同样要从反面设喻。
品读原文,体会比喻论证妙处:
能否独立地思考,并不是由我们的意愿所决定的。我们可以随时坐下来阅读,但却不可以随时坐下来思考。也就是说,思想就像客人一样:我们并不可以随心所欲传唤他们,而只能静候他们的光临。当外在的机会、内在的情绪和精神的集中程度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以后,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才能自动展开。
——叔本华《美学随笔》
妙处:
①作者把思想比作自由造访的“客人”,可谓奇妙且传神。思想虽然由我们的大脑产生,却相对独立于我们的意志,是不可以随时发生的。为了阐发思想“不是由我们的意志所决定的”的道理,作者联想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现象——客人造访,并以此为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②作者设喻时,用“不可以……而只能”的句式进行先否定后肯定的说理,突出思想的流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思考,强调具备“外在机会、内在情绪、精神集中程度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时,“思考才能自动展开”的道理,呼应了思想的“静候他们的光临”。
借助联想进行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既有语言的魅力,也有思想的智慧。
整理得出清单三。
清单三
比喻论证步骤 注意的问题
①明确本体及特点 当事理过于抽象难以说明白时,可考虑用比喻论证
②展开联想,确定喻体 比喻要贴近生活,喻体和本体是事理相同的不同类事物
③设喻说理,喻理结合 表达时运用恰当的句式、关联词语等,避免喻而不理
三、学以致用——设喻说理,升格文段
活动四:
日前,美国极力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频繁出动舰机到中国南海开展威慑巡航、侦查搜集等军事行动。请写一段150个字左右的外交辞令,对美方进行回击。下面是高二某生写的文段,请进行修改,要求运用比喻论证。
某生原稿:
我国领海不容侵犯。美方怀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频繁出动舰机到我国南海活动,这种对我国南海虎视眈眈、欲图谋不轨的卑劣行径,令人发指。这是典型的霸凌行径,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谁想在南海制造事端,都是行不通的,历史将证明一切。美方也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展示学生修改稿。
示例:
①我国领海不容侵犯。美方频繁出动舰机到我南海活动,这是典型的霸凌行径,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在南海这个舞台上,曾经有过殖民侵略,有过非法侵占,现在又有人兴风作浪,炫耀武力。但是就像潮水来了又退去一样,这些图谋最终都不会有结果,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的主人。谁赤裸裸地挑衅,谁也必将为此承担后果。
四、总结本课,谈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议论文段,要求运用比喻论证,进行形象说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