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关汉卿
【教学目标】
1.分析和理解窦娥的悲剧形象及其抗争精神的意义。
2.理解悲剧净化灵魂、反思社会的美学意义。
3.理解作者心怀悲悯和坚守良知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和理解窦娥的悲剧形象及其抗争精神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悲剧净化灵魂、反思社会的美学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元杂剧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 C 调 D 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 1)、商(相当于简谱 2)、角(相当于简谱 3)、(相当于简谱 5)、羽(相当于简谱 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3.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4.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二)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 60 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二、赏析
1.《窦娥冤》是悲剧,它通过窦娥的冤屈来极力展示它的悲剧意识,那么“窦娥冤”到底“冤”在何处?
读注解①,用最精简的词语概括“冤”的具体内容。
①被诬送官
②蒙冤入狱
③被判斩刑
2.窦娥因为什么受冤?她是如何表达冤屈的?
①被张驴儿诬陷药死其父并送官府,审判官胡乱判案致使窦娥蒙冤入狱、屈打成招并被判斩刑。
②临刑前发三桩誓愿以示冤屈。
3.阅读全文,请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窦娥形象?(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并用原文论证)
窦娥是一个 的女子。
(1)“端正好” “滚绣球”中的窦娥:满腹的冤屈和怨恨,能看清自己身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并愤怒指斥代表当时统治阶级的“天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窦娥有着不满现实、反抗现实的强烈的抗争精神。
(2)“叨叨令”中的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窦娥:因忧心自己的婆婆看到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痛,所以请求走后街,足见其心思细腻、心地善良柔软。而临行前说与婆婆的遗愿则让人悲痛落泪的同时又深感官府无心正法的腐败。
(3)“三桩誓愿”中的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发泄,最后只得在法场上发誓愿来控诉这黑暗的非人间。窦娥的抗争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小结】
①窦娥,一个心地善良、心思细腻、孝顺纯良、勤劳持家、为顾惜婆婆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弱小女子;
②同时,又是一个能看清自己所处的黑暗现实而不愿与黑暗妥协的刚强女子。可是这样有着美好品质的女子偏偏被黑暗社会无情地斩杀了,这实在令人悲愤不已。
4.引用鲁迅对悲剧的名言:“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进而追问:是谁让善良流浪?是谁让高尚流血?
豺狼当道,流氓横行。从官府到民间,从上层到下层,到处都是邪恶的势力,这些邪恶的黑暗势力勾结在一起,无情地碾压了活在底层的弱小善良本分的无辜者窦娥。这是腐朽的封建时代之悲,也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之悲,更是万恶的人性之悲。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小结】
制度之恶
官民之恶
人性之恶
5.面对黑暗现实,弱小的窦娥是如何反抗的?
(1)窦娥在“滚绣球”中指斥天地,但最后却又依赖天地来惩治邪恶(“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是为什么?
对维护封建秩序的象征“天地”进行了质问和叱骂,这是因为窦娥的冤屈实在太深太重,却又无处可伸,愤怒无奈至极,已经到了常人不可理喻和无法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她又想借助于天地来申明自己的冤屈,这实在是窦娥的命运之悲,也是封建王朝百姓呼告无门的时代之痛。
邪恶的力量太过强大并最终无情地吞噬正义的力量,好人最终没有好报,这有悖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和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审美,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它让人倍感压抑、难受和痛苦却又无可奈何。但为什么《窦娥冤》依然能成为经典戏剧,其实,这正是悲剧所独有的强大艺术震撼力。
(2)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分别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愿望?这三桩誓愿依次呈现了怎样的特点?
①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②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③亢旱三年——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特点:瞬间兑现到时间越来越长,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惩罚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3)“三桩誓愿”是不符合常理的,作者这样设置用意何在?并请谈谈窦娥的抗争有哪些意义?
①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借助想象和夸张,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
②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③三桩誓愿违背常理,但合乎人情,充分体现了作者希望能伸张人间正义、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4)窦娥的抗争意义:
①当每一个普通而弱小的个体在面对强大的黑暗邪恶势力的迫害时,都可以、都应该去强烈抗争,即使这抗争的代价很大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也绝不与黑暗邪恶势力妥协、退让。我们要让正义得到伸张、让邪恶得到惩治,窦娥就是这样,她的反抗鼓舞了所有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小者:人是尊严的,是不应该苟活于世的,遇到不公,就应该起来反抗,至少要让世人看到、听到。
②作者让我们懂得,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反抗黑暗现实强有力的武器:它揭露黑暗,引人关注和反思,也引人猛醒和反抗。窦娥的抗争即如此。
三、探究
善良的窦娥被无情地摧毁、斩杀,她的死唤起了你对人性的哪些积极思考?在社会制度建设方面又引起了你哪些理性思考?
材料一:悲剧就像死亡的阴影一样,把人的生存最苦痛、最残酷的一面凸显出来。悲剧就是让人们正视死亡,正视人生痛苦,但是悲剧又不是让人沉沦,它坚信宇宙是坚固的、永恒的、无止境的。
材料二: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材料三:悲剧的作用是激发怜悯与恐惧,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窦娥的美好品质令人赞美,但她极其惨烈的遭遇在引人同情的同时又引人悲愤。她是善良的、正义的,也是弱小的,但她的强烈反抗又引人肃然起敬。她的悲惨遭遇代表了美好的东西被活生生地无情摧毁,令人无限痛惜。这是悲剧相比于一般文艺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美学意义:它在引人怜悯和同情的同时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并让人知晓坚守良知对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
同时,它又让人去深刻反思社会制度的不公、不合理,进而引发人们反抗旧制度、建设新制度的追求,这对社会进步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
【总结】
为时代发声,为人民发声,关注社会问题,关心民生疾苦,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担当,也是应有的责任和坚守。关汉卿就是如此,他身处黑暗腐朽的元王朝,目睹阶层压迫和官府黑暗,以手中的笔为武器,无情揭露社会的黑暗,刺破这非人间的帘幕,让被压迫的人得以反抗和伸冤,让丑恶和无耻得到暴露和惩罚。关汉卿是人民的喉舌,是人民的代言人,他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他的作品是不朽的,是中国戏剧的瑰宝,也是世界戏剧的瑰宝。
四、拓展
窦建德传
①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世为农,自言汉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之苗裔。材力绝人,少重然许,喜侠节。乡人丧亲,贫无以养,建德方耕,闻之太息,遽解牛与给丧事,乡党异之。盗夜劫其家,建德立户下,盗入,击三人死,余不敢进。请其尸,建德曰:“可投绳系取之。”盗投绳,建德乃自縻,使盗曳出,跃起捉刀,复杀数人,繇是益知名。为里长,犯法亡,会赦归。久之父卒里中送葬千余人所赠予皆让不受。
②武德元年,宇文化及至魏县,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及德绍曰:“吾,隋民也;隋,吾君也。今化及杀之,大逆不道,乃吾仇,欲为天下诛之,何如?”正本等曰:“大王奋.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化及为隋姻里,倚之不疑,今戕君而移其国,仇不共天,请鼓行执其罪。”建德善之。即引兵讨化及,连战破之。化及保聊城,乃纵撞车机石,四面乘城,拔之。
③未几,连突厥侵相州,刺史吕珉死之。滑州刺史王轨为奴所杀,奴以首奔建德,建德曰:“奴杀主,大逆。纳之不可不赏,赏逆则废教,将焉用为?”命斩奴而返轨首,滑人德.之,遂降,齐、济二州亦降。
④五月,建德自板渚出为阵,西薄.汜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而前。秦王登虎牢城望其军,按甲不战。日中,建德士皆坐列,渴争饮,意益怠。王麾军先登,骑怒,尘大涨,乃率史大奈、秦叔宝缠麾帜,弛出贼阵后,建德军顾而惊,遂大溃。建德被重创,窜牛口谷。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获之, 传而西,斩长安市,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滑人德之( ) (2)西薄汜南( )
2.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大王奋布衣( )
A.奋发 B.奋斗 C.奋起 D.发扬
(2)西薄汜南,属鹊山( )
A.聚集 B.连接 C.归属 D.嘱咐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王麾军先登,骑怒,尘大涨,乃率史大奈、秦叔宝缠麾帜,弛出贼阵后,建德军顾而惊,遂大溃。
4.用“/”为下列句子断句。(3 分)
久 之 父 卒 里 中 送 葬 千 余 人 所 赠 予 皆 让 不 受。
5.第①段画线句“建德杀盗”之事在《旧唐书》中未曾记载,《新唐书》详细叙述此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3 分)
6.唐朝人殷侔在《窦建德碑》中写道:“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请结合全文推断百姓“为之祀”的原因。(4 分)
【答案】
1.(2 分)(1)感激 (2)迫近
2(2 分)(1)C (2)B
3(5 分)秦王指挥军队先登上城,士兵气势强盛,此时尘土飞扬,于是秦王率领史大奈、秦叔宝高举帅旗,驰马奔出在贼人兵阵后面,窦建德的军队看到大惊,于是溃不成军。
4.(3 分)久之/父卒/里中送葬千余人/所赠予皆让不受。
5.(3 分)《新唐书》加入“建德杀盗”一事,一开篇就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传主有勇有谋的形象。先用“击”“跃起”“捉”“杀”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他的英勇;又用“可投绳系之”这一语言描写体现他的沉着机敏。增加这件事,为后文展示传主的才华做了铺垫,奠定了基调,比《旧唐书》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6.(4 分)百姓“为之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的种种义行和善举。在乡人家贫无以葬亲时把牛赠与他,父亲去世送葬千人,他们所赠与的皆不受,表现其仁义的一面;他顺循民心,安定四方,征讨宇文化及;当叛奴杀主投靠他时,他斩杀奴返还刺史头颅,是一个忠君有义、嫉恶如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