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九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32* 湖心亭看雪
目录
02
基础知识
03
综合分析
04
考点演练
05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
01
全文精析
全文解析
32*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① 三日,
崇祯五年十二月, 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
湖中人 鸟 声 俱绝②。 是日更定③矣,
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
【字词解释】
①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绝:消失。
③更(ɡēnɡ )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余拏④一小舟, 拥毳 衣 炉火⑤,
我撑着一只小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字词解释】
④拏(ná ):撑(船 )。
⑤拥毳(cuì )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 沆砀⑥,
独自到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⑦,
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白茫茫一片,
【字词解释】
⑥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一白:全白。一,全、都。
湖上 影子, 惟 长堤 一痕⑧、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⑨、
一个小点般的湖心亭、和我这一片草叶般的小船、
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
船上米粒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字词解释】
⑧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⑨芥:比喻细微,微小。这里指像小草一样微小。
到 亭上, 有两人铺毡 对坐,
到了亭子上,已有两人铺着毡席在那里对坐,
一童子 烧酒炉 正沸。
一个仆童正把酒炉的酒烧得滚沸。
见余 大喜曰: “湖中 焉得 更 有 此 人⑩!”
(那两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这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字词解释】
⑩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 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问其姓氏, 是 金陵人, 客 此 。 及下船,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
舟子 喃喃 曰: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 者。”
船夫喃喃自语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13
14
15
拉 余 同 饮。 余强 饮 三大白 而别。
(他们就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12
11
强(qiǎnɡ ):竭力,尽力。
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此:客居此地。 舟子:船夫。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1
12
13
14
15
【字词解释】
基础知识
字词 积累 古今 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我,自称。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
一词多义
(1)一
余拏一小舟(量词,一只)
上下一白(全、都)
(2)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3)更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字词 积累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3)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续 表
(4)是
是日更定矣(这,代词)
是金陵人(判断词,表示肯定)
(5)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
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省略句 (1)见余大喜曰(“见”前省略主语“他们”)
(2)拉余同饮(句首省略主语“他们”)
(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句首省略主语“余”,“客”后省略介词“于”)
续 表
综合分析
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重点精析 (1)“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的景象,“绝”字透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凛冽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重点精析 (4)“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采用白描手法,由大到小排列,几个量词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了出来。
(5)“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中“强”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余同饮”一句中“拉”字表现了客人的喜悦心情。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本文的主旨句。句中的“痴”字是指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性格。
续 表
全文评析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此外采用白描的手法,让人感到宇宙的辽阔和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悠远脱俗的印象,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的痴迷之状描绘得生动逼真。
续 表
写作特色 (1)叙事时笔墨俭省。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短短几句便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2)善于运用对比写景。作者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来写湖,画面广袤无垠,空旷无比,使人唯觉宇宙的空阔;但写亭、舟、人时,则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通过这种大与小的对比,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
续 表
写作特色 (3)人与景相融合。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作者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都与“看雪”有关。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文章主旨 文章用精炼的笔墨,记述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明朝)之思和淡淡的愁绪。
阅读启示 我们要像作者一样保持不随流俗的闲情雅致。但作品中流露出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
续 表
考点演练
名句默写
1.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寒冷、寂静的西湖雪景图。
2. 《湖心亭看雪》中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字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
2. 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_________
3. 余拏一小舟______________
4. 拥毳衣炉火______________
5. 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
6. 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
7.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
8.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
9. 客此_________
全,都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裘皮衣服
白汽弥漫的样子
全,都
哪能
尽力;酒杯
客居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 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C. 拉余同饮/一瓢饮
D. 客此/客从外来
B
1. 【解析】A. 夜里的计时单位/还;B. 全;C. 喝/喝的东西;D. 客居/客人。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拥毳衣炉火/以衾拥覆
B. 惟长堤一痕/北山愚公长息日
C.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D. 见余大惊喜/见往事耳
A
2. 【解析】A. 裹,围;B. 长,与“短”相对/长久;C. 语气词,罢了/停止;D. 看见/了解。
句子翻译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白茫茫一片。
这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内容理解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痴表现在: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其特立独行、率性认真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作者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2.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简要分析。(写作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3.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写作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②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③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B.“拉余同饮”表现出客人难掩的兴奋喜悦;“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则表现作者的豪爽和遇到知音的愉悦之情。
C. 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D
D. 本文开头记叙交代看雪时间地点;中间描写雪景,借景抒情;最后以舟子话抒情结尾,表达了舟子作为普通人对于作者行为的不解。
1. 【解析】“最后以舟子话抒情结尾”错误,应是以议论结尾。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既交代了看雪的背景、下雪的时间及雪大,又交代了天气寒冷、环境寂静等内容。
B.“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作者的“痴”,“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暗示作者的“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下伏笔。
C
C.“痴”字从正面刻画作者形象,表现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本文作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描写雪景。即未游西湖时,先概写西湖的雪景;在游西湖时,总写西湖的雪景;最后再具体描写西湖的雪景。
2. 【解析】“痴”是借舟子之口来讲的,从刻画作者形象来讲,应是侧面描写,而不是“正面刻画”。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
阅读《湖心亭看雪》与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西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赛帖子,至十九日,石英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参考译文:从武林门向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绪已经飞到西湖之上了。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少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在梦中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第二天早上,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已不觉目酣神醉 参考成语法:如痴似醉 (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武林门 而西 课内迁移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2)_______________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查阅词典法:①向远处看;②看见;③盼望;④名望。 (3)______(填序号)
形容陶醉的精神状态。
向西。
②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从武林门而西/强饮三大白而别
B. 则已心飞湖上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 即棹小舟入湖/棹数小舟
D. 才一举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
2. 【解析】A. 表修饰/表承接,然后;B. 表陈述语气/表判断语气;C. 划(船);D. 抬/被选拔、任用。
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石 英 兄 弟 同 学 佛 人 王 静 虚 至 湖 山 好 友 一 时 凑 集 矣。
/
/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心亭看雪》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景象,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晚乘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描绘出一幅水墨湖山夜雪图。
B.本文写景,连用“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C.《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本文“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的情形。
D
D.《湖心亭看雪》“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从正面刻画作者的形象,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本文“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4. 【解析】“痴”是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从侧面刻画作者的形象。
5. 《湖心亭看雪》和本文所表达的情感都有游西湖的乐趣,但乐趣却是不同的,试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中作者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自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和幸逢知己的欢乐。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反映了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随波逐流的愿望,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西湖的情景,从第一次的迫不及待,到与友人再次游览。通过描写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抒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山水之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要注意《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的情感经过几次变化,不仅仅有游览西湖的乐趣。
谢 谢(共56张PPT)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九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30 岳阳楼记
目录
02
基础知识
03
综合分析
04
考点演练
05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
01
全文精析
全文精析
30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①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
【字词解释】
①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越②明年③, 政通 人和④, 百废具⑤兴,
乃⑥ 重修 岳阳楼,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字词解释】
②越:到。
③明年:第二年。
④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⑤具:同“俱”,全、皆。
⑥乃:于是,就。
增其旧制⑦, 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⑧予作文以记之。
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字词解释】
⑦增其旧制: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⑧属:同“嘱”,嘱托。
予观夫巴陵胜状⑨,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这洞庭湖上。
【字词解释】
⑨胜状:胜景,美景。胜,美好。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⑩,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 备矣 。
它连接着远方山脉,吞吐长江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各种景象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字词解释】
⑩浩浩汤汤(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际。
朝晖夕阴: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晖,日光。
大观:壮丽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然 则 北通巫峡, 南极潇 湘 ,
如此,(此地)北面通往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字词解释】
然则:如此……那么。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极,至、到达。
迁 客 骚人 ,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那么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字词解释】
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贬谪、降职。
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得无,表推测。
若夫 淫雨 霏霏 ,连月不开 , 阴风怒号, 浊浪 排空 ,
在那 阴雨连绵, 整月不晴之时, 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字词解释】
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用法与此相同。
淫(yín)雨:连绵不断的雨。
霏(fēi)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开:指天气放晴。
排空:冲向天空。
○
21
○
21
○
22
○
23
○
24
○
22
○
23
○
24
日 星隐 曜 , 山岳潜形 , 商旅不行,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旅无法通行,
【字词解释】
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芒。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
26
○
25
○
26
○
25
樯倾楫摧 ,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传来老虎的长啸和猿猴
的哀啼。
【字词解释】
樯(qiánɡ)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倾,倒下。摧,折断。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冥冥,昏暗。
○
28
○
27
○
28
○
27
登斯 楼也, 则有去国 怀乡, 忧谗畏讥 , 满目 萧然 ,
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心情),举目望去,凄凉冷落,(必将)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
【字词解释】
斯:这,这个。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
话,惧怕被批评指责。国,指国都。
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
○
30
○
29
○
30
○
29
○
31
○
31
至若春 和 景 明, 波澜不惊 , 上下天光,一碧 万顷 ,
至于 春光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
【字词解释】
景:日光。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
际。万顷,极言广阔。
○
32
○
32
○
33
○
33
○
34
○
34
沙 鸥 翔 集 , 锦 鳞 游泳, 岸芷汀兰 , 郁郁 青青。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 茂盛并且青绿。
【字词解释】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
岸芷(zhǐ)汀(tīnɡ)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白芷。汀,小洲。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
35
○
35
○
36
○
37
○
37
○
36
○
38
○
38
而或长烟一空 , 皓月千里, 浮光跃 金 ,静 影 沉 璧 ,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字词解释】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
39
○
39
○
40
○
41
○
40
○
41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 !
湖上传来一唱一和的渔歌声,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
【字词解释】
何极:哪有尽头。
○
42
○
42
登斯楼也, 则有 心 旷神 怡 , 宠辱
偕忘 ,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悦,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心情真是好极了。
【字词解释】
心旷神怡(yí):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偕,一起。
把酒临风:端着酒,迎着风。把,持、执。
○
43
○
43
○
44
○
45
○
44
○
45
嗟夫!予尝 求 古仁人 之 心, 或 异 二者 之为 ,何 哉 ?
唉!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字词解释】
求:探求。
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
48
○
46
○
47
○
48
○
46
○
4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忧虑。
【字词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朝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
49
○
50
○
51
○
49
○
51
○
50
是进亦忧, 退 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
这样,在朝廷做官也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官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字词解释】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
52
○
52
噫!微 斯 人,吾谁与归 ? 时 六年九月十五日。
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
五日。
【字词解释】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时:指作记的时间。
○
53
○
53
○
54
○
54
基础知识
字词积累 通假字 (1)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一词多义
(1)观
(2)极
(3)去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穷尽)
感极而悲者矣(到了极点)
去国怀乡(离开)
去年天气旧亭台(过去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进去)
续 表
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
(4)或
(5)通
(6)空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往)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续 表
字词积累 古今异义 (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动词,写文章。今义:名词,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3)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4)南极潇湘(古义:向南面直达。今义:地球自转的轴线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
(5)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
续 表
字词积累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续 表
文言句式 倒装句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应为“迁客骚人,多于此会”)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4)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省略句 (1)属予作文以记之(句首省略主语“滕子京”)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后均省略介词“于”)
综合分析
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优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重点精析 (1)“谪守巴陵郡”却仍然能“重修岳阳楼”,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续 表
重点精析 (3)“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唐贤今人诗赋。这句话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是:承上启下。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起过渡作用,由情入境,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本质区别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本文的主旨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7)“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古仁人。
续 表
全文评析 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把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续 表
写作特色 (1)构思巧妙,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交代写作缘由,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因见景色不同而产生的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两种情怀和“古仁人”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写作意图。
(2)用对比手法写景,状物抒怀。写天气,用“阴”与“晴”对比;写湖面,用“浊浪排空”与“波澜不惊”对比;写人物,用“商旅不行”与“渔歌互答”对比;写心情,用“悲”与“喜”对比;写胸襟抱负,以“古仁人”和“迁客骚人”对比。通过层层对比,揭示了“忧”“乐”的真正含义。
续 表
写作特色 (3)骈散结合的语言形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本文骈散句式结合,用散句叙议,以骈句描绘,多用对偶句、四字句,音韵铿锵,使文章节奏鲜明,文气畅达,语言优美,景和情都极富感染力。
(4)剪裁繁简适宜。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精妙,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明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但实用贬抑之笔,旨在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使得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续 表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并借以劝勉滕子京。
阅读启示 我们应该有范仲淹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学习,不懈拼搏。
考点演练
名句默写
1. 文中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写出滕子京的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释“古仁人”无论身处何地始终不忘忧国忧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表达了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越明年_________
3. 增其旧制_________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__
5. 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_
6. 去国怀乡_________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到
规模
壮丽景象
详尽
离开
7. 春和景明_________
8. 沙鸥翔集_________
9. 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__
10. 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
日光
停息
在……之前
在……之后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 南极潇湘/初极狭
C. 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1. 【解析】A. 详尽/具备;B. 到达/极其;C. 迫近/轻视;D. 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忠之属也
B. 予观夫巴陵胜状/臣不胜受恩感激
C. 去国怀乡/国人道之
D. 微斯人/但微颔之
C
2. 【解析】A. 同“嘱”,嘱托/类;B. 美好/尽;C. 国都;D. 如果没有/略微。
句子翻译
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忧虑。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内容理解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内容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者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后者的“异”指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第3、4两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写作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景交融,传达出景与情相互感应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 “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 本文以“记”为名,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出议论。
C
D.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1. 【解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记”为名,第1段叙事,第2~4段写景,第5段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先写景后叙事”说法不正确。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相结合,作者意在畅谈“古仁人”政治理想,境界阔大。
B. “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表现出远谪之悲、郁闷之苦,风和日丽则表现出心旷神怡、超脱宠辱的乐观情怀。
C.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的伟大襟怀。
D. “迁客骚人”登楼的两种不同情怀,与“古仁人之心”对比,表达了作者志存高远、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抱负。
C
2. 【解析】“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的伟大襟怀”有误,应为“古仁人‘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襟怀”。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
韩魏公①器量过人,性浑厚,不为畦畛峭堑②。功盖天下,位冠人臣,不见其喜;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怡然有常,未尝为事物迁动,平生无伪饰其语言。其行事,进,立于朝与士大夫语;退,息于室与家人言,一出于诚。人或从公数十年,记公言行,相与反复考究,表里皆合,无一不相符。
(节选自《忍经》)
阅读《岳阳楼记》与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②畦畛(zhěn)峭堑:原指田间的小道和陡峭的壕沟,这里指反差极大的情形。
参考译文:魏国公度量很大,生性质朴宽厚,从来不做反差极大的事情。他的功劳超过天下所有的人,其地位在所有的大臣中位居首位,但是从来没有见他因此而(特别)高兴;他担当着再大不过的责任,面临着不可预料的灾祸,处境非常危险,但是从来没有见他因此而担忧。他悠闲愉快并且生活有规律,从来没有因为事物的改变而改变,一生讲话都不会虚伪掩饰。他做的事情,上朝的时候站在朝廷上跟其他官员的交谈;退朝后在家休息跟家人说的话,全都是出于真心实意。有人跟随韩琦几十年了,他记录韩琦的言行,一起反复研究,发现(韩琦的)言行表里如一,没有不相符合之处。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怡然有常 参考成语法:怡然自得 (1)_____________
立于朝与士大夫语 课内迁移法:如有所语(《核舟记》) (2)_____________
韩魏公器量过人 查阅词典法:①器具;②度量、胸怀;③才能、本领;④量词。 (3)__________(填序号)
愉悦,快乐。
说话,交谈。
②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位冠人臣(帽子)
B. 未尝为事物迁动(改变)
C. 息于室与家人言(休息)
D. 相与反复考究(研究)
A
2. 【解析】冠:首位。
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任 莫 大 之 责 蹈 不 测 之 祸 身 危 于 累 卵 不 见
其 忧。
/
/
/
4. 根据《岳阳楼记》和本文回答问题。
(1)两篇文章都写到“进”与“退”,但分别体现了韩魏公与范仲淹不同的品质,试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魏公的“进”“退”分别指上朝时和退朝在家,文中“表里皆合,无一不相符”表现了他表里如一,待人处事真诚的高贵品质。范仲淹的“进”和“退”分别指在朝为官和在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岳阳楼记》中“进亦忧,退亦忧”表现了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2) 韩琦是否是范仲淹所感叹的“斯人”?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韩琦是范仲淹所感叹的“斯人”,因为他自身处在危险猜疑之际,不顾他人劝阻,依然一心为国,他认为做臣子就要尽力为君主分忧,他具有古仁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范仲淹所感叹的“斯人”。
谢 谢(共55张PPT)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精析精练
九年级上册古文精析精练
31 醉翁亭记
目录
02
基础知识
03
综合分析
04
考点演练
05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
01
全文精析
全文解析
31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 滁① 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西南面的各个山峰,
林壑② 尤美,
树林和山谷的景色特别美,
【字词解释】
①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②壑(hè ):山谷。
望之 蔚然 而 深秀者, 琅琊也③。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 是琅琊山。
【字词解释】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 )也: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④,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逐渐听到潺潺水声,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从两个山峰之间倾泻出来的, 就是酿泉。
峰回 路 转⑤,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字词解释】
④潺潺:拟声词,形容水声。
⑤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有 亭 翼然
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⑥者, 醉翁亭也。
高踞于泉水之上, 那就是醉翁亭。
【字词解释】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
作 亭 者 谁? 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建造亭子的是谁? 是山里的僧人智仙。
名⑦之者谁?
给它取名的是谁呢?
【字词解释】
⑦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太守 自 谓也⑧。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⑨醉,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儿就醉了,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⑩曰醉翁也。
而他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为“醉翁”。
【字词解释】
⑧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 )来命名。
⑨辄(zhé ):就。
⑩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之意 不在 酒, 在乎 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 山光水色中啊。
山水之乐, 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11
12
13
意:意趣,情趣。
在乎:在于。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11
12
13
【字词解释】
若夫日 出 而林霏 开,
至于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便散开了,
云归 而 岩穴 暝,
(傍晚)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14
15
林霏(fēi )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暝,昏暗。
14
15
【字词解释】
晦明 变化 者,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山间之朝暮也。
这便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芳发 而 幽 香,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17
16
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16
17
【字词解释】
佳 木 秀 而 繁 阴,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18
风霜 高洁, 水落而 石 出 者,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水底的石头露出了水面,
山间之四时也。
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19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秀,茂盛。
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8
19
【字词解释】
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 也。
早晨上山,傍晚回家,四季的景色不同,所以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负 者 歌 于途, 行者休于树 ,
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唱着歌走在路上, 行人在树下休息,
前 者 呼, 后 者 应,
前边的人呼叫, 后边的人应答,
20
21
22
20
穷:穷尽。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21
22
【字词解释】
伛偻提携 , 往来而 不绝者, 滁人 游也。
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玩。
临溪而 渔, 溪 深 而鱼肥, 酿泉 为酒,
在溪水旁钓鱼,溪水深, 鱼儿肥,喝着酿泉水造的酒,
23
伛偻(yǔlǚ )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23
【字词解释】
泉香而 酒 洌 , 山肴野蔌 , 杂然而 前陈 者,
泉水香甜,美酒清冽, 野 味 野 菜,纷纷地在面前摆开,
太守 宴也。宴 酣 之 乐, 非丝非竹 ,
这是太守的宴会。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4
25
26
27
【字词解释】
洌(liè ):清。
山肴野蔌(sù ):野味野菜。蔌,菜蔬。
陈:陈列,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4
25
26
27
射 者 中, 弈 者 胜, 觥 筹 交 错 ,
而是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起坐 而喧哗者, 众宾 欢也。
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 这是宾客们在尽情欢乐。
28
29
30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弈(yì ):下棋。
觥(gōng )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28
29
30
【字词解释】
苍 颜 白 发, 颓然乎其间 者, 太守 醉 也。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 散乱, 太守归 而宾客 从也。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便散乱了,太守归去,宾客们也跟着走了。
树林里枝叶茂密而荫,
树林 阴 翳 ,
31
32
33
34
31
32
苍颜:苍老的容颜。
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
已而:时间副词,不久。
阴翳(yì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33
34
【字词解释】
鸣声 上 下 , 游人 去 而禽鸟乐也。
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游人一离开,鸟儿就欢乐了。
然而禽鸟 知 山林 之乐, 而不知 人 之 乐;
然而鸟儿们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而不知道游人的快乐;
人 知 从 太守 游 而乐,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快乐,
而 不知 太守 之乐 其乐 也。
却不知道太守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5
36
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5
36
【字词解释】
醉 能同 其 乐, 醒 能述以文者 ,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太守也。 太守谓 谁? 庐陵 欧阳修也。
是太守啊。太守是谁? 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37
38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谓:为,是。
37
38
【字词解释】
基础知识
字词 积累 古今 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古义:消散。今义: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打开) (3)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开放。今义:发散,散开) (4)山间之四时也(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5)负者歌于途(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
一词多义
(1)归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归来)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2)谓
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为,是)
字词 积累 一词多义
续 表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意思是“以……为乐”;第二个“乐”意思是“快乐”)
字词 积累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号)
(5)至于负者歌于途(名词作动词,唱歌)
(6)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续 表
(6) 而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定语后置,应为“有翼然亭临于泉上者”)
(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状语后置,应为“醒能以文述<之>者,太守也”)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均省略介词“于”)
续 表
综合分析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重点精析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写山间朝暮之景。朝“明”暮“晦”,一早一晚,各尽其妙又互为照应。
(2)“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写山间四季之景。寥寥数语,精练贴切。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由“景不同”过渡到“乐亦无穷”,为下文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同其乐”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续 表
重点精析 (4)“至于负者歌于途……滁人游也”写滁人之游,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从侧面反映了政治的清明,表现了作者的政绩。写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作者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5)“太守醉也”中的“醉”是太守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6)“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用衬托的手法,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全文评析 文章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托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一个航拍的全景,再逐层拉近,依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最后,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
续 表
续 表
写作特色 (1)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文章先以远景起笔,然后由远及近,层层推进,文章先写亭之远景,后写亭之近景。借解释亭名之由来直抒作者胸臆,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第2段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引出“乐亦无穷也”的情怀;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之事,道出“乐其乐”的深层情意,使景、事、情熔于一炉。
(2)运用多种写景方式,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第1段由远及近地写景,由“环山”到“诸峰”到“琅琊山”,引出“酿泉”和“醉翁亭”,景随人动,人依景行,使“游人”之“乐”已蕴其中了。第2段写景是按时间推移,由早到晚,由春写到夏、秋、冬。第3段写景则由外写到内,“滁人游”到“太守宴”,突出了“乐”的真正含义——“与民同乐”。
续 表
写作特色 (3)独特的语言形式。骈散结合,是文章行文的一大特点,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此句,完全是骈文的写法。全文用了21个“也”字,把诗一样整齐的句子断开,使其带上散文的韵味,起到了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的作用。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及其附近优美的环境和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以及借纵情山水来排遣由于被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
阅读启示 以百姓的快乐为个人理想,作者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和胸襟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考点演练
名句默写
1.《醉翁亭记》中作者用简练传神的语言描绘春夏季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表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字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______
2. 名之者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
4. 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
5. 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
6. 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____
居高面下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意趣,情趣
花
茂盛
陈列,摆开
(二)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环滁皆山也/四面竹树环合
B. 名之者谁/其名为鲲
C. 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
D. 颓然乎其间者/夕日欲颓
A
1. 【解析】A. 环绕;B. 命名/名字;C. 开放/被任用;D. 形容醉态/坠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其翼若垂天之云
B.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 野芳发而幽香/孤芳自赏
D. 四时之景不同/学而时习之
C
2. 【解析】A. 像鸟张开翅膀/翅膀;B. 领悟,获得/同“德”,感激;C. 花;D. 季节/按时。
句子翻译
1.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_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
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4.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于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便散开了,(傍晚)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便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6.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8.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内容理解
(一)内容理解简答题。
1. 作者写山间朝暮、四季的景物变化,有什么用意?(内容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通过对山间朝暮、四季景色变化的描写,突出了山间美景的变化多姿,引人入胜,从而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观点,为写太守与滁州人一同游山作铺垫。
2. 如何理解第3段太守的“醉”?(情感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守是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醉,“醉”既照应了上文太守自号的“醉翁”,又开启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和内容。
3.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乐”的几种情境?(内容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或许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归巢之际,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二是游人之乐。这里强调“从太守游而乐”,可见官民关系的和谐。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省之思。
4.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感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下笔成文的自负。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段“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琅琊山的静和水的动,相映成趣,突出了滁州山水的幽静之美。
B. 第2段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先是朝暮的明暗变化,再从“野芳”“佳木”“风霜”“水落石出”的角度写了四时的景致。
C
C. 文章多次提“乐”,共写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四种乐,“太守之乐”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
D. 本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作者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事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乐中写醉。
1. 【解析】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五种乐。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2段中作者首先描写山间由早到晚的不同景色,然后从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描写四时的景色,呈现了变化多端的山间景色。
B. 第3段“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用对偶句描摹滁人之游,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滁人之游的热闹场面,展现了滁人的快乐。
C. 文中多处提到“醉”和“乐”,“醉”是“乐”的表现,作者的“乐”主要表现为:陶醉于欣赏山水之乐中,陶醉于酒酣之乐中。
C
D. 本文语言描写极有特色,准确、优美、格调清丽,用词精练,叙述中有一股怡然自得的惬意和趣味,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情怀。
2. 【解析】作者的“乐”主要表现在两处:一是陶醉于欣赏山水之乐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中。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精练
阅读《醉翁亭记》与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③为有年④。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⑥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⑦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⑧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即农历四月初二。⑥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⑦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⑧忭(biàn):高兴,快乐。
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录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建造官邸。在厅堂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亭子的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成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一场麦雨,占卜的结果认为是丰年之兆。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过了三月份,四月初二才下了
雨,四月十一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还没下够。四月十四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患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建成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亭以雨名(命名)
B. 民方以为忧(才)
C. 民以为未足(值得)
D. 商贾相与歌于市(唱歌)
C
1. 【解析】足:足够。与“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的“足”同义。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雨麦于岐山之阳/名之者谁
B. 忧者以喜,病者以愈/以塞忠谏之路也
C. 而吾亭适成/而不知人之乐
D. 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耶
B
2. 【解析】A. 结构助词,的/代词,指醉翁亭;B. 以致;C. 然后/然而,但是,却;D. 代词,代他们/难道。
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为 亭 于 堂 之 北 而 凿 池 其 南 引 流 种 木 以 为 休 息 之 所。
/
/
/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 醉翁亭和喜雨亭名字的由来:醉翁亭是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喜雨亭是以久旱逢甘霖这件真事来命名。
C. 《醉翁亭记》第1段是交代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文章脉络连贯。
D
D. 《醉翁亭记》和本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4. 【解析】“《醉翁亭记》和本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错误,应为“《醉翁亭记》和本文都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 欧阳修与苏轼都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那么,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主要表现了几种乐?苏轼在《喜雨亭记》中写“连续下了三天雨后”,又有哪些人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中: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喜雨亭记》中:官吏、商贾、农夫、忧者、病者。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