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东省2021年夏季
2019-2020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
A. 河姆渡文化 B. 龙山文化 C. 红山文化 D. 二里头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A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排除B项;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流域,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是夏朝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 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
A. 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 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
C. 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 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C项正确;“大量迁居黄河流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到战国,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当时汉族的典章制度还不成熟,“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A. 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 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 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 D. 缓和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是北魏的统治者,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即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项正确;顺应民族交融潮流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影响,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缓和阶级矛盾都是为了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4. 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A. 供应朝廷 B. 平抑市场物价 C. 赈灾救济 D. 地方政府开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义仓的本质上民间应对天灾人祸而互助自救的一种形式,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 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
A. 魏晋玄学的挑战 B. 佛、道思想的挑战
C. 世俗观念的挑战 D. 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中期以后,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韩愈等知识分子,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积极倡导复兴儒学,B项正确;韩愈等知识分子主要回应的是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不是魏晋玄学的挑战,排除A项;世俗观念的挑战、无神论思想的挑战均与史实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6. 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据统计,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这反映出北宋
A.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B. 冶铸业发达
C. 海外贸易繁荣 D. 区域性商人群体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结合所学可知,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总量的增加反映出商品流通规模扩大,A项正确;货币需求量增加与冶铸业发达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海外贸易繁荣虽然需要一些货币,但不会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且对外贸易中不一定都使用中方货币,排除C项;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图为清代雍正年间中央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皇帝
A. 尚书台 B. 政事堂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为了加强君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D项正确;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枢密院是五代至元朝时的最高军事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 “英人在中国犯罪,中国官员无权过问,而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来审判。”英国取得这一侵略权益是通过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近代中国,旧式的跪拜、作揖等礼节被废除,代之以鞠躬、握手;旧的“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或“君”所取代。推动这一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是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引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反抗的是清政府统治,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属于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0. 20世纪初,在反对袁世凯尊孔复古活动中,兴起了一场旨在通过“塑造新国民”进行文化救亡的运动。该运动是
A. 护国运动 B. 护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通过民主、科学来改造国民性,C项正确;ABD项均属于政治运动,不属于文化救亡运动,排除。故选C项。
11.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上
A. 通过了中共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 广州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D. 决定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B项正确;通过了中共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的会议是1923年的中共三大,排除A项;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宣告成立,排除C项;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旨在强调
A. 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B. 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的重要性
C. 攻占中心城市的重要性 D. 改变游击作战方式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可知,毛泽东在1928年的这番话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一定要有一个家”体现了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问题,排除B项;当时攻占中心城市的斗争均告失败,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作战方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如图是对某革命军队的描述。该军队是
A. 东北人民革命军 B. 东北抗日联军 C. 新四军 D. 八路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由红军主力改变而来、1937年9月取得平型关大捷、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等信息可知,该军队是八路军。结合所学可知,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D项正确;东北人民革命军是局部抗战时期中共在东北的革命武装,1936年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排除A、B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解放战争时期,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军事行动是
A. 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辽沈战役 D. 平津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发生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排除A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均发生在战略决战阶段,排除C、D项。故选B项。
1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增加的内容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 B. 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规定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恢复1954年宪法规定设立的国家主席;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改变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取消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因此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错误,排除。故选D项。
16. 公元前8~前6世纪,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众多城邦国家的是
A. 古印度人 B. 亚述人 C. 古希腊 D. 阿拉伯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他们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 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城邦国家,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于
A. 罗马 B. 开罗 C. 莫斯科 D. 君士坦丁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于君士坦丁堡,D项正确;罗马、开罗、莫斯科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 在16~17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形成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这一态势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 全球海路的开辟 B. 造船技术的进步
C. 中国指南针的外传 D. 地圆学说的流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A项正确;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指南针的外传和地圆学说的流行都是全球海路的开辟的条件,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 如表中启蒙思想家的言论都表达了
人物 言论
孟德斯鸠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伏尔泰 我不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康德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A. 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B. 对人与社会的理性思考
C. 对科学研究的热衷 D. 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孟德斯鸠主张……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伏尔泰主张……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等信息可知,这些主张是理性主义的体现,表达了启蒙思想家对人与社会的理性思考,B项正确;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学研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20. 如图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
A. 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B. 农业迅速衰落 C. 城乡差别缩小 D. 贫富分化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引起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产业人数和第三产业人数增加迅速,说明的是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有所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乡差别,排除C项;材料与贫富分化差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 巴黎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
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标志
B.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
C.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巴黎工人起义后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是建立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项正确;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是“国际工人协会”,也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排除B项;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920年,针对英国殖民当局制造阿姆利则惨案的暴行,甘地号召印度人民掀起
A. 暴力反抗斗争 B. “恢复手纺车”等形式的不合作运动
C. “食盐进军”运动 D. 要求英国立即“退出印度”的行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英国殖民统治者实施一系列合法抵制,因此B项正确,排除AD项;“食盐进军”运动是在1930年发生,排除C项。故选B项。
23. 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A. 改善工人与农民的关系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 加速实现工业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时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B项正确;“改善工人与农民的关系”不是直接目的,排除A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C项;斯大林时期加速实现工业化,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4.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是为了
A. 协同作战打败法西斯 B. 重建战后的世界秩序
C. 协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 构建联合国的基本框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其主要目的是协同作战打败法西斯,A项正确;《联合国家宣言》与重建战后的世界秩序无关,排除B项;“协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不是《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排除C项;《联合国家宣言》为创建联合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5. 20世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为了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增加福利投入,缩小贫富差距
B. 加强政府干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C.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D.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因此D项正确;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当时是减少福利投入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B项;材料与发展高科技产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指出李斯、董仲舒提出的不同建议,并说明其共同目的。
(2)指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答案】(1)建议:李斯建议把除秦国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籍全部焚毁;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2)措施: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影响: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建议:由材料“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出,李斯建议把除秦国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籍全部焚毁;由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得出,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由所学知识可知,李斯、董仲舒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控制人们思想的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小问2详解】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在朝廷设立五经博士。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官方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将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也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64年)
材料二 (梁启超在评价洋务派时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
——梁启超《李鸿章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主张,并说明提出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在学习西方认识上的新突破及其实践活动。
【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
背景:从列强侵略中国,清政府面临外患角度回答;从太平天国运动等反抗斗争发展,清政府面临内忧角度回答。
(2)新突破: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概括材料也可)。
实践:宣传维新思想;参与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归纳出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背景:结合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进行分析即可。
(2)突破:根据材料“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可归纳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宣传维新思想;参与戊戌维新运动。
28. 如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乙 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管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究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
丙 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1年)
(1)甲、乙两次调整的相同目的是什么?指出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2)指出丙调整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
变化: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再变为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
(2)变化:从集体生产变为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分散经营,个体经营)。
影响: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角度作答。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甲指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当时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目的是:满足农民土地要求,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根据材料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经过……临时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到……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乙指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改变一家一户的落后经营,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由此可知,甲、乙两次调整的相同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结合所学可知,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再变为集体所有制(公有制)的变化 。
(2)根据材料1981年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可知,丙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业经营方式从集体生产变为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分散经营,个体经营)。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
——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申诉是否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目的: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2)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
理由:国际联盟角度,如: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英法角度,如:视国联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角度,如:国际地位低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际联盟。根据材料一“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可知,国际联盟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2)根据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申诉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国际联盟、英法和中国的角度说明理由。根据材料一“……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可知,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英法视国联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国际地位低下,申诉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东省2021年夏季
2019-2020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
A. 河姆渡文化 B. 龙山文化 C. 红山文化 D. 二里头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A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排除B项;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流域,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是夏朝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 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
A. 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 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
C. 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 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C项正确;“大量迁居黄河流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到战国,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当时汉族的典章制度还不成熟,“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A. 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 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 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 D. 缓和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是北魏的统治者,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即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项正确;顺应民族交融潮流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影响,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缓和阶级矛盾都是为了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4. 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A. 供应朝廷 B. 平抑市场物价 C. 赈灾救济 D. 地方政府开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义仓的本质上民间应对天灾人祸而互助自救的一种形式,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 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
A. 魏晋玄学的挑战 B. 佛、道思想的挑战
C. 世俗观念的挑战 D. 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中期以后,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韩愈等知识分子,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积极倡导复兴儒学,B项正确;韩愈等知识分子主要回应的是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不是魏晋玄学的挑战,排除A项;世俗观念的挑战、无神论思想的挑战均与史实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6. 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据统计,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这反映出北宋
A.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B. 冶铸业发达
C. 海外贸易繁荣 D. 区域性商人群体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结合所学可知,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总量的增加反映出商品流通规模扩大,A项正确;货币需求量增加与冶铸业发达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海外贸易繁荣虽然需要一些货币,但不会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且对外贸易中不一定都使用中方货币,排除C项;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图为清代雍正年间中央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皇帝
A. 尚书台 B. 政事堂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为了加强君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D项正确;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枢密院是五代至元朝时的最高军事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 “英人在中国犯罪,中国官员无权过问,而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来审判。”英国取得这一侵略权益是通过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近代中国,旧式的跪拜、作揖等礼节被废除,代之以鞠躬、握手;旧的“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或“君”所取代。推动这一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是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引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反抗的是清政府统治,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属于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0. 20世纪初,在反对袁世凯尊孔复古活动中,兴起了一场旨在通过“塑造新国民”进行文化救亡的运动。该运动是
A. 护国运动 B. 护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通过民主、科学来改造国民性,C项正确;ABD项均属于政治运动,不属于文化救亡运动,排除。故选C项。
11.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上
A. 通过了中共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 广州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D. 决定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B项正确;通过了中共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的会议是1923年的中共三大,排除A项;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宣告成立,排除C项;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旨在强调
A. 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B. 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的重要性
C. 攻占中心城市的重要性 D. 改变游击作战方式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可知,毛泽东在1928年的这番话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一定要有一个家”体现了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问题,排除B项;当时攻占中心城市的斗争均告失败,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作战方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如图是对某革命军队的描述。该军队是
A. 东北人民革命军 B. 东北抗日联军 C. 新四军 D. 八路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由红军主力改变而来、1937年9月取得平型关大捷、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等信息可知,该军队是八路军。结合所学可知,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D项正确;东北人民革命军是局部抗战时期中共在东北的革命武装,1936年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排除A、B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解放战争时期,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军事行动是
A. 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辽沈战役 D. 平津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发生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排除A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均发生在战略决战阶段,排除C、D项。故选B项。
1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增加的内容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 B. 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规定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恢复1954年宪法规定设立的国家主席;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改变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取消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因此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错误,排除。故选D项。
16. 公元前8~前6世纪,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众多城邦国家的是
A. 古印度人 B. 亚述人 C. 古希腊 D. 阿拉伯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他们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 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城邦国家,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于
A. 罗马 B. 开罗 C. 莫斯科 D. 君士坦丁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定都于君士坦丁堡,D项正确;罗马、开罗、莫斯科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 在16~17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形成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这一态势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 全球海路的开辟 B. 造船技术的进步
C. 中国指南针的外传 D. 地圆学说的流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A项正确;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指南针的外传和地圆学说的流行都是全球海路的开辟的条件,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 如表中启蒙思想家的言论都表达了
人物 言论
孟德斯鸠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伏尔泰 我不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康德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A. 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B. 对人与社会的理性思考
C. 对科学研究的热衷 D. 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孟德斯鸠主张……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伏尔泰主张……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等信息可知,这些主张是理性主义的体现,表达了启蒙思想家对人与社会的理性思考,B项正确;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学研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20. 如图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
A. 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B. 农业迅速衰落 C. 城乡差别缩小 D. 贫富分化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引起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产业人数和第三产业人数增加迅速,说明的是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有所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乡差别,排除C项;材料与贫富分化差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 巴黎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
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标志
B.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
C.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巴黎工人起义后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是建立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项正确;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是“国际工人协会”,也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排除B项;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920年,针对英国殖民当局制造阿姆利则惨案的暴行,甘地号召印度人民掀起
A. 暴力反抗斗争 B. “恢复手纺车”等形式的不合作运动
C. “食盐进军”运动 D. 要求英国立即“退出印度”的行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英国殖民统治者实施一系列合法抵制,因此B项正确,排除AD项;“食盐进军”运动是在1930年发生,排除C项。故选B项。
23. 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A. 改善工人与农民的关系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 加速实现工业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时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B项正确;“改善工人与农民的关系”不是直接目的,排除A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C项;斯大林时期加速实现工业化,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4.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是为了
A. 协同作战打败法西斯 B. 重建战后的世界秩序
C. 协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 构建联合国的基本框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其主要目的是协同作战打败法西斯,A项正确;《联合国家宣言》与重建战后的世界秩序无关,排除B项;“协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不是《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排除C项;《联合国家宣言》为创建联合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5. 20世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为了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增加福利投入,缩小贫富差距
B. 加强政府干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C.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D.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因此D项正确;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当时是减少福利投入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B项;材料与发展高科技产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指出李斯、董仲舒提出的不同建议,并说明其共同目的。
(2)指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答案】(1)建议:李斯建议把除秦国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籍全部焚毁;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2)措施: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影响: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建议:由材料“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出,李斯建议把除秦国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籍全部焚毁;由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得出,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由所学知识可知,李斯、董仲舒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控制人们思想的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小问2详解】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在朝廷设立五经博士。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官方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将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也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64年)
材料二 (梁启超在评价洋务派时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
——梁启超《李鸿章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主张,并说明提出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在学习西方认识上的新突破及其实践活动。
【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
背景:从列强侵略中国,清政府面临外患角度回答;从太平天国运动等反抗斗争发展,清政府面临内忧角度回答。
(2)新突破: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概括材料也可)。
实践:宣传维新思想;参与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归纳出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背景:结合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进行分析即可。
(2)突破:根据材料“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可归纳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宣传维新思想;参与戊戌维新运动。
28. 如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乙 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管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究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
丙 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1年)
(1)甲、乙两次调整的相同目的是什么?指出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2)指出丙调整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
变化: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再变为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
(2)变化:从集体生产变为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分散经营,个体经营)。
影响: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角度作答。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甲指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当时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目的是:满足农民土地要求,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根据材料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经过……临时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到……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乙指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改变一家一户的落后经营,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由此可知,甲、乙两次调整的相同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结合所学可知,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再变为集体所有制(公有制)的变化 。
(2)根据材料1981年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可知,丙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业经营方式从集体生产变为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分散经营,个体经营)。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
——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申诉是否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目的: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2)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
理由:国际联盟角度,如: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英法角度,如:视国联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角度,如:国际地位低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成立国际联盟。根据材料一“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可知,国际联盟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2)根据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申诉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国际联盟、英法和中国的角度说明理由。根据材料一“……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可知,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英法视国联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国际地位低下,申诉不可能得到满意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