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1年河南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之史前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21年河南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之史前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3 17: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21年河南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之史前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共1小题)
1.(2021 河南)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二.文字的演变(共2小题)
2.(2021 河南)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 刖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3.(2018 河南)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三.老子和孔子(共1小题)
4.(2019 河南)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下列句子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共1小题)
5.(2021 河南)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兴办太学 B.平抑物价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
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共3小题)
6.(2020 河南)“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7.(2019 河南)下列三幅艺术作品的内容都(  )
A.印证了传说中的历史 B.描绘了对外交流场景
C.呈现了民族间的友好 D.展现了重大历史题材
8.(2015 河南)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城市开始成为起点与它们曾是哪些王朝的都城密切相关?
(2)观察材料二的三幅图,概括指出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国际地位?
(3)在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片,说说图片内容的历史价值。
六.纸的发明和改进(共1小题)
9.(2020 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唐朝时,中国已发明了火药。中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这些发明传播的特点。
(2)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请再举出一例说明这一观点。
七.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共1小题)
10.(2020 河南)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八.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共1小题)
11.(2017 河南)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2017-2021年河南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之史前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共1小题)
1.(2021 河南)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知道图片说明我国先民的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解答】三幅图片都是陶器,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5000到公元前2500年,这说明我国先民的陶器文化历史悠久。图片不能反映我国先民的农耕工具丰富多样、商品贸易较为活跃、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文字的演变(共2小题)
2.(2021 河南)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 刖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考点】文字的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
【解答】由材料中信息“王、臣、劓、刖”可知,这反映了商周时期有统治阶级,还有维护统治秩序的刑罚,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
故选:A。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2018 河南)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考点】文字的演变.
【分析】本题以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文字的演变的知识。
【解答】图中所给的文物上都带有文字,这些文字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ACD三项表述与题目不符。
故选:B。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文字演变的过程。
三.老子和孔子(共1小题)
4.(2019 河南)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下列句子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考点】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道家的老子的观点,主要考查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解答】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下列句子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是辩证法思想。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四.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共1小题)
5.(2021 河南)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兴办太学 B.平抑物价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以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为切入点,考查的是 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针对“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不便”的局面,汉武帝统一铸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共3小题)
6.(2020 河南)“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物产交流。
【解答】“不是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意思是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现在来自西域的优良种子,因此诗句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物产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方;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天马、汗血马、苜蓿、石榴、核桃、大蒜等传到中原,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和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2019 河南)下列三幅艺术作品的内容都(  )
A.印证了传说中的历史 B.描绘了对外交流场景
C.呈现了民族间的友好 D.展现了重大历史题材
【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分析】本题以三幅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三幅艺术作品的内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材料中的三幅艺术作品反映的内容分别与大禹治水、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人藏有关,展现了重大历史题材。故选D。第一幅图片属于传说,第二幅图片展现了对外交流的场景,第三幅图片主要展现了民族间的友好。A、B、C三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故选:D。
【点评】主要考查了三幅艺术作品的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2015 河南)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城市开始成为起点与它们曾是哪些王朝的都城密切相关?
(2)观察材料二的三幅图,概括指出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国际地位?
(3)在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片,说说图片内容的历史价值。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分析】(1)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2)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3)学生对图片内容的历史价值的分析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解答】(1)观察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可以发现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同.起点从长安延伸到洛阳.丝绸之路的开通最早是在西汉,那时西汉的都城是长安,所以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后来东汉定都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就由长安延伸到洛阳.
(2)材料二的三幅图片既反映了洛阳的繁华,又反映出丝绸之路还传播了文化.洛阳白马寺是佛教建筑,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那时佛教应该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因此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反映出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是集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大都市.
(3)材料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是研究汉魏时期洛阳城规模、结构等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洛阳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是古代洛阳与东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贸交流的见证.洛阳白马寺是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
故答案为:
(1)从长安延伸到洛阳或洛阳也成为起点.西汉;东汉.
(2)集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大都市.
(3)汉魏洛阳城遗址:是研究汉魏时期洛阳城规模、结构等的第一手资料.洛阳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是古代洛阳与东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贸交流的佐证.洛阳白马寺:是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
【点评】掌握丝绸之路相关知识,培养分析能力.
六.纸的发明和改进(共1小题)
9.(2020 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唐朝时,中国已发明了火药。中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这些发明传播的特点。
(2)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请再举出一例说明这一观点。
【考点】纸的发明和改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四大发明的外传.
【分析】本题以文字和图片材料为背景,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外传、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成就等知识。
【解答】(1)由材料一“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唐朝时,中国已发明了火药。中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材料二图片可知,这些发明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都是由阿拉伯人传播的;都是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的;传入欧洲后都经过了欧洲人的改进。
(2)据所学知,3~13世纪科技成果或者说科技著作有: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沈括的《梦溪笔谈》;孙思邈的《千金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这些都说明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故答案为:
(1)特点: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都是由阿拉伯人传播的;都是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的;传入欧洲后都经过了欧洲人的改进。
(2)3~13世纪科技成果或者说科技著作有: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沈括的《梦溪笔谈》;孙思邈的《千金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四大发明及其外传、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成就等知识。
七.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共1小题)
10.(2020 河南)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考点】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
【解答】张仲景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八.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共1小题)
11.(2017 河南)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考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解答】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与洛阳白马寺有关的宗教是佛教。洛阳龙门石窟雕刻的是佛教人物形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关键是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注意掌握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相关知识。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