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3 14: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欧洲有8个,分别是波兰、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亚洲有4个,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越南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成就)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改革的原因
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这些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 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影响(成就)
影响(局限)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影响(局限)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史料阅读
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路线。..
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
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 1956年2月14日),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内容
结果
后期改革的原因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
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但是,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
戈尔巴乔夫却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影响(结果)
经济改革的结果
政治改革的原因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思考点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困难的,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断改革,才能取得成功。中国的改革已经证明这一点。
历史纵横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国主要利用了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民主德国(东德)是在柏林危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的。东欧八国的领土面积约12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9000万,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国和世界影响。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
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评价影响(结果)
▲苏联坦克开进提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杜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
波兰在1956- -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
匈牙利在1968- 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 -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1989- 1992 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经济原因
政治原因
总的看来,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学思之窗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鍛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困难的,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断改革,才能取得成功。中国的改革已经证明这一点。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
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薄弱;苏联模式积重难返;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不适应新形势,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推行错误路线,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举措失当,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等。这一切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问题探究
分析造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多种因素。
一是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建设美好生活。二是通过对这些论述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追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人民对关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
阅读并思考这些论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