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23 09:1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地理中图版2019
必修二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思考北京市对外联系的国道有多少条
呈现什么形状
这些国道都通过河北省,这表示出北京与河北在地域上有什么联系
其中102至105国道还通过天津市,这又反映了地域上的什么联系
11条。放射状,河北省包围了北京,天津与北京距离不远
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指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战略。
1979年 沿海开发
1999年 西部大开发
2003年 东北振兴
2006年 中部崛起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之一。
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被确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地理背景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
京津冀地区位于北纬36°05′~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就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
河北省下辖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张家口、承德、秦皇岛、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11个地级市。
京津冀地区在历史上就有过协调、合作的先例。京津冀地区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石家庄
邯郸
邢台
衡水
沧州
秦皇岛
承德
保定
廊坊
唐山
张家口
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约21.9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3%;2016年年末人口约为1.12亿,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1%;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56万亿元,约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2%。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
京津冀地区,西侧是太行山脉,北侧是燕山山脉,东临渤海,南接河南省和山东省。
京津冀地区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东部、南部地势较低,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




燕山山脉


京津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大约在400~800毫米之间。从降水的时空分布来看,降水多集中于夏季,特别是7、8月份。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京津冀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河流域,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和北运河为该区域的核心水系。
湖泊主要有白洋淀。白洋淀由100多个湖泊组成。
白洋淀
京津冀地区主要供水源是地下水。调查显示,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每年可开采资源量为188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地区地下水每年可开采资源量为14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开采量为164亿立方米。
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的需求,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并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截至2015年,京津冀平原地区地下水每年超采量约为1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占平原地区面积的67%。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平均每年向京津冀豫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向京津冀地区调水量为57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状况,大大减轻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的情况。京津冀地区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
在京津冀地区近700千米的海岸线上,坐落着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唐港区、曹妃甸港区)、黄骅港等天然不冻海港,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
黄骅港
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北京和天津人口密度大,产业分布相对密集,而河北省人口密度相对小,产业分布相对稀疏。京津冀地区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
经济发展差异:
北京>天津>河北
依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比重。
京津冀三省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比重(2016年)
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地区的城市、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地区间缺乏紧密的产业关联,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京津冀地区迫切需要国家层面予以统筹规划,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其协同发展。
活动:运用专题地图说明,京津冀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是什么?
(提示:从左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1.矿产资源多样,煤炭、铁矿、海盐、石油、
建材等储量非常丰富;
2.资源分布比较集中,易于开发投产;
3.资源互补性强,便于规模化开采;
4.匹配条件优越,有利于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
区域地理背景包括:自然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
1.区域的地理位置:相对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2.区域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等
3.发展存在的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常见)
京津冀交通分布图
活动:运用专题地图说明,依据图像,说出京津冀地区交通发展状况。
①京津冀城市群基本形成了覆盖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②陆上交通方式多样,交通线网密集,交通联系便捷;
③港口众多,海运便利。
小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人口
城市
产业
交通
环境问题等
交通发达,津冀港口多,海运便利
人口多、京津密度大
京津过于庞大,中小城市规模较小
高技术工业、重工业为主
京津密集、许多产业同质化、地区间关联度低
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环境污染严重
经济发展
人口多、土地广,发展潜力大;
区域发展差距悬殊
课堂小结
地理位置:京畿之地、濒临渤海
地形:西北山地、东南平原
自然地理背景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水文:海河流域
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人口:人口多,分布不均;京津密度大
交通:交通便利
城市:京津过于庞大,中小城市规模小
人文地理背景
产业:高技术、重工业为主,京津密集,同质化
经济发展:京津发达、河北落后,区域差异大
环境问题:地下水超采,环境污染等
活动分析 探讨京津冀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房价持续高位,社会管理难度大,社会问题凸显。
天津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资源环境的压力大,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河北是拥有丰富铁矿、煤矿、石油等资源的“资源大省”,工业发展方式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粗放型特征明显。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联防联治的需求较为迫切。
区域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京津两地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各有侧重。
名词链接:
区域协同发展: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相互作用、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过程。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河北保定腹地。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雄安新区具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等优势,目前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雄安新区规划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京津冀城市群重要一板、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发挥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一条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样板。
截至2017年6月底,雄安新区人口约105万人,远期规划人口为200万人至250万人;规划建设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
交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市,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市。
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建成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换乘时间不超过10分钟。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主要城市之间实现交通“一卡通”。
阅读 京津冀机场间的“空铁联运”
在北京南站,身份证一刷,取票机吐出来的是一张从天津机场出发的飞机票;在北京西站,几小时后将在石家庄乘飞机的旅客正排队办理值机;在北京八王坟客运站,每小时都有一班大巴车出发,直接把乘客拉到天津机场航站楼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这些都将实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民航正在探索民航领域的一体化:从北京坐城际列车、换乘地铁,到达天津和石家庄的机场。这种用铁路将京津冀三地机场联系起来的“空铁联运”,迅速吸引了不少旅客,可将北京首都机场过剩的旅客资源分流到天津机场和石家庄机场。
产业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有效地进行产业整合,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把北京市和天津市市区内部以及周边的产业进行转移、扩散和优化升级。
具体来说,北京地区首先要加快自身产业的扩散和升级;
天津要加快老城区产业的转移扩散与转型;
河北地区要完成对京津转移产业的承接,并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提升,挖掘京津转移产业的潜力。
除此之外,针对新兴的产业带,如天津的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的新兴产业带、京津城际高新产业带,要加快产业的集聚与整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生态环保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及水资源短缺。
三地要协同发展,必须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淡水资源、耕地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等应优先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京津冀生态系统承载力。
案例研究 长江经济带地理背景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交通便捷,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会,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长江号称“黄金水道”,流域内共有通航河流3 600多条,总计通航里程约7万千米,通航条件优越。
从资源角度看,长江经济带拥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
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聚集带,也是全国的农业主产区和工业大走廊。这里的粮食产量、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都占到全国的40%,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苏州、南京、合肥、武汉、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为主要载体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带,上海、湖北、重庆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以金融、物流、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背景是什么
地理位置:我国中部,连接南北东西
地形:横跨三级阶梯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系:长江流域
资源:水、矿产、旅游、生物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人口、经济:面积大、人口多,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差异大;
交通:水运、铁路交通便利;
产业:产业集聚带、农业主产区、工业大走廊。
(2)简单解释长江经济带开发利用的决策得失,体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含义。
得: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形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经济带。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失: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牺牲只是暂时的。
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要坚持把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