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地理中图版2019
必修二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思考195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这个变化趋势和1950年以前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相比有什么差别
1950~2000年,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这个变化趋势和1950年以前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相比,气温增长的速度明显变快。
全球性环境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这些环境问题被称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这些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以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水资源危机等。
生态破坏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区别 含义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产生机制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区别 表现方式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联系 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③⑤⑨
生态破坏:①②④⑥⑦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较严重的工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 形成原因
城市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全球变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所吸收,从而近地面大气增温(保温作用)。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使保温作用加强,全球气温上升。
全球变暖造成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据推测,到2100年海平面将至少上升65厘米,一些沿岸低地和岛国将受到被淹没的危险。
海平面上升还会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易错提醒] 温室气体的增多不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多,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属于自然原因;而矿物燃料的燃烧、砍伐森林、制冷设备及泡沫塑料的使用等,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属于人为原因。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⑤植树造林;
⑥加强国际合作
措施:
大气污染与酸雨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燃煤产生的污染物有硫氧化物、烟尘等,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环境污染导致每年约1260万人死亡,其中大气污染导致650万人死亡。
大气污染还会造成酸雨。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西欧酸雨区
中国长江以南酸雨区
北美酸雨区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
可以毁坏森林;
使江河湖水酸化;
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
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酸雨还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森林
湖泊
土壤
农业
建筑
健康
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措施:
①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
②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措施:
我国酸雨分布区(2010年)
甲
乙
思考:图中甲地冬季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乙地,而乙地的酸雨危害却比甲地严重,试分析其原因。
分析:酸雨的形成:酸性气体+降水。
1.甲地降水比乙地少;
2.乙地地形封闭,废气不易扩散,多雨天,更易形成酸雨。
土地荒漠化近年来,全球1/4陆地受到土地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等方面。
沙漠化
石漠化
次生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危害
经济:土地资源减少,生产力衰退:引发饥荒、贫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生态:生态恶化、自然灾害加剧。
沙尘暴:农田、村庄、道路等受到威胁,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治理措施
①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减少畜牧区水井数量
③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④开发新能源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分布——“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
工业原料科学研究
衣、食、住、行、药品
生态功能,即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据科学家估计,现在平均每天都有一种生物消失,很多物种还没有被人类发现和鉴定,就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①人口迅猛增加;人类活动
②生态环境的破碎化;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不断灭绝,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从而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迁地保护:如建立植物基因库,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③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臭氧层破坏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就像一层天然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臭氧层被誉为“生命保护伞”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地球臭氧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空洞。臭氧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
臭氧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将增加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7%,白内障的发病率会增加0.5%。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和杀虫剂,排放氟氯烃化合物等。
臭氧层破坏原因
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②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③全球合作。
臭氧层破坏对策
国际社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保护臭氧层的文件。例如,1985年4月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9月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9年5月通过了《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等等。
联合国组织科学家对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发现臭氧层的臭氧损耗情况出现好转。臭氧层在恢复,南极臭氧空洞依旧存在。臭氧层可能会“痊愈”,但仍需各国的共同努力。
从成因、影响范围到破坏程度等方面,列表比较前面学过的全球化环境问题。
问题 成因 影响范围 破坏程度
自然:学术界说法很多,尚无定论。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破坏植被
全球
全球变暖
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岸低地及岛屿被淹没;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异常天气增多;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问题 成因 影响范围 破坏程度
大气
污染
与酸
雨
自然:与地形、土壤等有关。
人为: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酸性气体
大气污染:环境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酸雨: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问题 成因 影响范围 破坏程度
土地荒漠化 自然:干旱、地表物质松散、大风。人为:人口激增、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
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全球 影响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药物来源等;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
臭氧层破坏 自然:与太阳活动有关。人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 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问题 成因 影响范围 破坏程度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全球性全球性环境问题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刚果等国家,却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不能靠单个国家来完成。
长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现在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
全球环境变化是渐进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它们不仅对当代人造成威胁,还对人类的后代造成威胁。
全球性环境问题往往不能立刻得到解决,其解决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像荒漠化的土地和被破坏的湿地等,即使能恢复,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而有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如物种灭绝等,则是不可逆转、不可恢复的。
复杂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必须用整体性观点来审视全球性环境问题,制定综合处理环境问题的策略。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对国际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如何构建全球治理模式,进而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是巨大的挑战。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三个特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影响范围具有全球性,全球性必然决定了影响时间长,导致了长期性。全球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复杂性又会加强全球性和长期性。说明了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992年,1500名科学家发出了首个“人类警告”,提醒人们警惕地球面临的危机。2017年,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再次发出“人类警告”,提醒人们尽快采取行动,应对地球所面临的各种危机。这次的“人类警告”是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威廉·里普尔发起的。
案例研究 “人类警告”
里普尔发现,自1992年至今很多情况都出现了恶化:全世界人均可使用的淡水资源减少了26%;海洋渔业难以持续发展;海洋由于被污染和缺氧,导致生物无法生存的“死亡区域”增加75%;森林面积减少了近1.2亿公顷,其中多数被开垦为农田;全球碳排放持续增加,平均气温明显上升;人口数量增长了35%;生物多样性下降,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鸟类数量共减少了29%。当然也有好消息,就是臭氧空洞正在变小,这说明人类可以改善环境。
里普尔的警告发表在《生物科学》杂志上后,已经征集到来自184个国家的15 000多名科学家的签名,其中包括很多诺贝尔奖得主。
里普尔说,这次发出“人类警告”的目的,是要唤醒人们对地球脆弱环境的认识,激发公众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
面对科学家再次发出的天类警告”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一名环保主义者!
(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倡导朴素生活,减少过度包装;
(2)注重垃圾分类,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
(3)倡导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
(4)珍爱生灵,倡导万物共存。
P123~124作业题答案
1.特点:全球9月气温波动上升,有全球变暖的趋势。1880~1937年,9月气温低于平均值,1940~2018年,9月气温往往高于平均值,总体呈现出全球变暖的趋势。建议:鼓励植树造林,加强植被保护力度;建议企业开发并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建议公众增强环保意识,转变观念,调整个人行为,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原因:主要是资源回收渠道少、回收成本高、回收再利用率低。此外,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也是一大原因。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惩罚与奖励并重的措施,鼓励人们使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过度包装,回收、利用废弃包装材料;公众增强环保意识,做好垃圾分类。
3.(1)全球变暖会造成蒸发量增加,气候干旱,导致可可树种植区无法保证水分供应,不再适合可可种植,可可种植区面积减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干旱→可可树种植区无法保证水分供应。
(2)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更加缺水,再加上空气温度越高,全球蔬菜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收成将减少,进而影响全球经济。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