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人体的免疫防线(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初步理解抗原、抗体的概念,以及抗原、 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3.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4.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5.通过对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6.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3.说出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教学难点】
1.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3.区别抗原、抗体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两种免疫的特点。
【学生】复习旧知,在此基础上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二)免疫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免疫的意义”部分内容。归纳免疫的功能。
【学生】阅读课本,尝试归纳。
【教师】评价、总结。(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生物世界】免疫的功能)
【教师】免疫总是对人体有益吗?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免疫也会对人体产生负作用。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排斥移植的异体器官。免疫系统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人体生理活动的紊乱,如过敏反应就是人体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简单介绍过敏反应。
【学生】听讲,认识免疫系统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人体生理活动的紊乱。
(三)计划免疫
【教师】同学们都进行过预防接种吗?都打过哪些预防针?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0页“牛痘给我们的启示”,了解预防接种的起源。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预防接种的起源。感受人类对抗传染病的艰辛而又充满成就感的过程。
【教师】引出计划免疫的概念,并进行讲解。
【学生】听讲,了解计划免疫的概念。
【教师】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从刚出生即开始进行预防接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生物世界】“四苗”常规预防接种)
【学生】听讲或阅读卡片,了解“四苗”预防接种的知识,感受我国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视,以及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
【教师】讲述计划免疫的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也是贯彻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措施,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听讲,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调查社区的预防接种情况。(建议使用活动卡片:【活动设计】调查疫苗接种率)
【学生】分小组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预防接种情况。
(四)关注癌症的危害
【教师】讲述:根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2011年的数据,癌症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2页,提问:你知道癌症是怎样发生的吗?
【学生】 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总结癌症的致病原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学生】听讲,了解癌症的致病因素。
【教师】讲述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癌症。
【学生】听讲,了解癌症的预防。认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建议使用视频:【生物世界】如何对待癌症)
课堂反馈
1.下列有关计划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B. 计划免疫的目的是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
C. 计划免疫用的疫苗是一种抗体
D. 计划免疫是有计划地给特定的人群接种,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下列关于免疫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 免疫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B.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C. 计划免疫可使疾病痊愈 D. 预防接种属于计划免疫
3.关于免疫和计划免疫的说法,恰当的是( D )
A. 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B. 抗体能直接吞噬与其结合的抗原
C. 移植相匹配的器官后不需用免疫抑制药
D. 计划免疫的实质是特异性免疫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建议使用思维导图:【知识解析】《人体的免疫防线》小结)
1第1节 人体的免疫防线(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初步理解抗原、抗体的概念,以及抗原、 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3.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4.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5.通过对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6.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3.说出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教学难点】
1.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3.区别抗原、抗体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疑:白求恩,同学们是熟悉的,语文课上学过一篇课文《纪念白求恩》,大家还记得白求恩同志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吗?白求恩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到感染,但他仍然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
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的病菌,如部分细菌、病毒、寄生虫,能使人或动物患病,这些生物统称为病原体(展示大肠杆菌、2019新型冠状病毒、寄生虫等的图片)。可以说,病原体是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却并未感到不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体有三道免疫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侵入。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防线
【教师】出示布满细菌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我们的手接触了哪些物品?”,皮肤能像天然屏障一样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吗?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通过科学实验来模拟探究皮肤在保护人体中的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5~46页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腐烂物、果皮、酒精分别代表什么?
2.1号苹果有什么用?
3.为什么要将各组材料密封保存,且保存在温暖、黑暗的地方?
4.如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你还可以设计哪些其他的实验组?
5.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本组的实验目标,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指导实验步骤;关注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的情况;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皮肤能像苹果皮一样保护人体。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实施实验步骤;跟踪实验进程,记录每天的实验结果;汇报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步骤和结论。
【教师】出示思考题:1.人体完整的皮肤为什么有保护屏障作用?2.感染后的皮肤为什么会出现红肿?为什么有时又会自然痊愈?
【学生】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46~47页的,观察图24-2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结构示意图,了解人体的一、二道防线。。
【教师】评价、总结。提问:第一道防线总能 “固若金汤”地抵御病原体侵入人体吗?
【学生】 根据所学,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6~47页,说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哪些结构组成?
【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提问:第二道防线是否能 “固若金汤”地抵御病原体侵入人体?
【学生】根据所学,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总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观看动画:【知识探究】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第一、二道防线,认识人体第一、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教师】提问:第一、二道防线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总结:讲解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听讲,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讲述:不管第一、二道防线多么坚固,病原体仍可能突破这些防线,损害机体,危及健康。幸好,人体还有第三道防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49页关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提问: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什么组成?2.人体免疫器官主要有哪些?免疫细胞主要指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提问:第三道防线主要靠什么物质发挥免疫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讲解抗原、抗体的概念。
【教师】免疫系统是怎样抵御病原体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以水痘为例尝试说出免疫作用的过程。
【教师】讲解免疫系统抵御病菌的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知识解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认识第三道防线的作用过程。
【教师】讲解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比较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异同点。
【学生】听讲,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教师】总结人体三道防线的作用。(建议播放视频:【生物世界】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流感病毒)
课堂反馈
1.有些哺乳动物常用沾满唾液的舌舔伤口,能使伤口好转。其原因是唾液中含有( C )
A.抗体 B.消化酶 C.溶菌酶 D.抗原
2.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是( C )
A. 溶菌酶和肝脏 B. 血液和消化液
C. 淋巴结和淋巴细胞 D. 皮肤、黏膜
3.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 A )
A.抗原 B.病毒 C.病原体 D.细菌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