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依据习作评价标准,对习作进行评价、修改。
2.欣赏、学习优秀作品以及精彩片段。
【教学重难点】
能依据习作评价标准,对习作进行评价、修改。
【教学准备】
学生已完成的习作;学生写作的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习作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借助教材的提示,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并且了解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同时学习了将介绍内容分成几个方面、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将写作内容编写成了提纲。课后,大家也根据提纲完成了习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修改、完善这次的习作吧!(板书——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评改指导)
2.引导学生参看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梳理出习作的评价标准。(板书:明确评价标准)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自我评价 同桌评价
几个方面,有条有序 ①是否围绕所选择的文化遗产分成几个方面来写? ☆☆☆ ☆☆☆
②介绍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 ☆☆☆ ☆☆☆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描写是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 ☆☆☆
辅助形式,合理运用 是否合理利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 ☆☆☆ ☆☆☆
资料搜集,整理运用 ①搜集、整理的资料是否运用准确? ☆☆☆ ☆☆☆
②引用的资料是否注明资料来源? ☆☆☆ ☆☆☆
注:每项分值3颗星,共计18颗星。
3.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评改作文吧!看看哪位同学介绍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最精彩。
【设计意图】回顾导入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梳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紧扣本次习作训练重点,可为后面的习作评价和修改作铺垫。
二、评改指导
1.探究任务
对典型习作进行评价和修改,明确修改方向,学习修改方法。
提示:先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在班级交流分享。
2.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按照习作评价表,进行自评。
①读:默读自己的习作。
②答:结合习作,逐条解答评价内容中的几个问题。
③评:你会给自己几颗★?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习作,师生合作,集体修改。
引导:老师这儿有一篇例文,同学们读一读,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并提出建议。(板书:掌握修改方法)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
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优点:
预设1:这篇习作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开头点题,介绍莫高窟的位置、历史和影响,接着介绍了洞窟、壁画、千佛洞,内容丰富。结尾点出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突出中心。(板书:条理清晰)
预设2:一个自然段描述莫高窟一个方面的特点,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板书:分成几个方面)
预设3:这篇习作语言简洁、精炼,一看就知道查找了准确的资料并且精心整理过,去掉了无关的信息。在描述几个方面特点的时候,所查找和整理的资料就真正派上用场了。(板书:资料准确)
不足与建议:
预设1:文章虽然写到了莫高窟的几个方面的特点,但是重点不够突出,没有详略之分。比如莫高窟的壁画是十分有名且独具特色的,如果再多搜集一些有关壁画的资料,将描写壁画的这一段落写得更具体就更好了。(板书: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预设2:可以插入一张壁画或者洞窟的照片,合理利用辅助形式,让文章更生动,吸引读者读下去。但是不要用太多,容易喧宾夺主,重点还是要放在特点的介绍上。(板书:合理利用辅助形式)
预设3:这篇文章里直接引用的一些资料要注明来源。(板书:注明资料来源)
点拨:同学们读得很仔细,要把中国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清楚还真不容易,不仅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上下功夫,还要注意搜集、整理的资料是否合理、准确,如果是直接引用的资料,放在文章当中时也要注明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例文评改、师生共同修改作文,寻找优点与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掌握习作方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将习作的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
三、习作分享
1.互评互改,分享习作。
提示:同桌之间阅读、评价、修改习作,并推荐佳作或精彩语段在班级分享。(板书:评改、分享习作)
(1)同桌之间互评交流,并给出修改建议,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
①读:阅读同桌的习作。
②找:结合习作要求,逐条查找评价内容中几个问题的答案。
③评:评一评同桌的习作。
④写: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2)学生修改完习作后,同桌推荐佳作或精彩语段,在班级交流分享。
2.小结:通过这次习作评改课,我们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在互评互改,分享习作的活动中,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精彩作品。一篇成功的作文,要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对大家有所触动。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评改,能引导学生审视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在交流中反复修改,巩固学到的评改方法。而习作分享活动,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得到一些习作的灵感。
四、佳作赏析
1.出示与本次习作主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习作例文供学生阅读。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骊山北麓。这座恢弘的陵墓修建于两千多年以前。其中,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皇陵已发掘的部分当中最令人震撼的,也是我要介绍的主要部分。它是当代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①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规模宏大。目前已经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出土兵马俑8000多件,各种青铜兵器上万件。
三个俑坑当中,规模最大的是一号坑。它东西有200多米长,南北有60多米宽,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6000多个。②它们一行行、一列列,排成了巨大整齐的长方形军阵。俑坑的东端有210个与真人一样高的陶武士俑,它们的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排成三行,每行70人。其中,除了三个首领身穿战甲外,其他人都束发穿短衣,挽弓挎箭,手拿弩机,就像整装待发的前锋部队。后面就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和30多乘驷马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铠甲俑个个手执3米左右的矛、戈、戟等长兵器,浩浩荡荡,即将出征。俑坑的南北两侧和两端,还各有一列武士俑,神态凛然,像卫队一样。除此之外,俑坑中还有各类青铜兵器和铁器等。③
二号坑在一号坑的东北侧,三号坑在一号坑的西端。二号坑中的兵种更为齐全,军阵也最为壮观,是游客们通常参观的俑坑。三号坑中兵马俑较少,从布局看,似乎要建为指挥部,但当时并没有建造完成。④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生动地再现了秦朝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秦王朝的军队正跨越历史的长河威风凛凛地向我们走来。⑤
2.师生合作,简单分析范例,教师对这篇范例进行整体评价。
批注:
①开篇点题,简单介绍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所在地、世界地位及美誉等相关信息。
②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现了一号坑的宏大,搜集的数据资料较为准确。
③该段详细介绍了最大的一号坑,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展现出来,重点突出,并且恰当地配上了兵马俑的插图,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④简略介绍二号坑和三号坑,既全面又简洁,详略得当。
⑤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做了总体评价和富有想象力的赞美。
总评:从介绍时准确的方位描述和数字统计等可以看出小作者在成文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充足的准备。这是写好文化遗产介绍类习作的基础条件。介绍时,小作者先整体后部分地有序展开,且在介绍各部分时详略得当、用词准确,令读者感觉表述清晰、方位感强。行文中配上兵马俑坑的图片,更加生动直观,引起读者的兴趣。是难得的一篇佳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作品,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同时在赏析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习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可以再次修改、誊抄自己的习作,如果资料不够完善,可以继续搜集、补充。
【板书设计】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评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