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
2.把握戏剧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品味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戏剧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
一、导入
1.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岀现。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着力塑造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敢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2.作者介绍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
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3.题目解说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哈姆莱特》共五幕,主要情节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突然死去了,母后匆匆地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劳狄斯。正是克劳狄斯谋杀了老国王,哈姆莱特肩负着为父报仇、重整朝纲的重任。哈姆莱特一时鲁莽,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立即打发他去英格兰,想借英格兰国王之手杀掉他。哈姆莱特识破了他的诡计,半路上逃了回来。波洛涅斯是哈姆莱特的情人奧菲莉娅的父亲,奥菲莉娅受到情人哈姆莱特“变心”和父亲被杀的双重打击后,精神恍惚,落水而死。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杀死哈姆莱特。本文是戏剧中的第三幕开始。
二、研读
1、从节选部分的对白来看,文中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的作用是什么?
国王与哈姆莱特之间的矛盾,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
这些矛盾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2、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 为什么
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3、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
一方强大——强大到一个统治集团
一方弱小——弱小到只有一个人
4、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极大的肯定。这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5、哈姆莱特决心为父报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那么他为什么有意假装成疯子
①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莱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
②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
③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6、阅读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分层概括独白的内容。
关于自己是生是死、何去何从的思考权衡,表达自己痛苦万分寻求解脱的愿望,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警惕、疑惑以及对人生困苦、世事艰难的深刻洞察,表达对不能复仇的心有不甘及自责反思。
7、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 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并概括这段独白表现的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生死问题、思想和行动的关系。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旋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哈姆莱特忧郁深沉的气质,犹豫不决的性格及自我批判的精神。
8、结合剧本,思考哈姆莱特的性格为什么这么复杂?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想要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他的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9、奥菲利娅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借奥菲利娅之口如此评价哈姆莱特有什么作用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莎士比亚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目前装疯卖傻,让奥菲利娅扼腕痛惜,但在她心目中他仍是一个英雄。这样从侧面表现,突出了哈姆莱特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同时,这段语言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
10、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①在他的父亲没有被杀害之前,他是快乐的。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有自己的理想,对爱情有追求,有心爱的人,无忧无虑。
②父亲去世后,他是忧郁的。母亲的改嫁,好友的背叛,自己心爱的人在爱情上受其父亲影响而对爱情并不坚定。在对复仇这件事上他是犹豫不决的,错过了很好的复仇时机。从为父报仇(装疯等待机会)上看,他又是富有行动力的。
忧郁的、内心矛盾的、有理想的、孤独的、软弱的……
【小结】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三、延伸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陨落(yǔn) 暴虐(nüè) 诅咒(zǔ) 迷惘(mǎng)
B.延宕(dàng) 藩属(pān) 怪诞(dàn) 诽谤(fěi)
C.虔敬(qián) 匍匐(pú) 鞭挞(tà) 吮吸(yǔn)
D.忏悔(chàn) 踌躇(chóu)皮囊(náng)罪孽(niè)
答案:D
解析:A项,“惘”应读“wǎng”。B项,“藩”应读“fān”。C项,“吮”应读“shǔn”。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天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眯眼看,慢慢走,形容新婚妇女举止安详)
B.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拖延)
C.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回旋曲折)
D.他承认他自己有些神经迷惘,可是绝口不肯说为了什么缘故。(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该怎么办)
答案:A
解析:“烟视媚行”在此处是形容扭捏不自然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英国人,乃至许多西方人,早已把莎士比亚戏剧当作可以生生不息地解读各种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
B.一个民族具有凝聚力和认同感,关键要看在灾难面前能否守望相助,在风浪面前能否团结一致。只要团结互助,我们就不惧怕任何灾难。
C.几百年过去了,《哈姆莱特》这部戏剧的魅力无穷依然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人。
D.柴可夫斯基认为《哈姆莱特》是“所有艺术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作,就感召、崇高和简朴而言,相比之下没有别的剧本可与《哈姆莱特》比肩”。
答案:A
解析:B项,一面对两面,应在“民族”后添加“是否”。C项,主谓不搭配,可改为“《哈姆莱特》这部魅力无穷的戏剧”。D项,语意重复,删去“相比之下”。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情绪一般隐藏在人的内心,并且不断地积聚变化,在某个时机便会爆发出来。
①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②欣赏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压抑或是恐惧的心情
③但是并不代表这样的情绪就是不存在的
④虽然欣赏者并不是时时都在感受这样的情绪
⑤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
A.⑤①②④③ B.①⑤④③②
C.⑤①④②③ D.①⑤③④②
答案:A
解析:⑤说悲剧的直接作用,①说悲剧的最终作用,故⑤在①前。从“虽然”“但是”看,④应在③前。④句中“这样的情绪”指②中“压抑或是恐惧的心情”,②应在④前。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其著名的剧本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B.《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C.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其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从戏剧冲突的性质和效果看,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哈姆莱特》《雷雨》都是悲剧。
D.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是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
答案:B
解析:“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说法错误。《哈姆莱特》剧中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描绘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与“资本主义社会”无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作为“晚辈”的戏剧艺术,在东西方至少已有千年的历史。
中国戏剧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________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西方戏剧传统基本上就是一种文人传统,剧情中主人公的思想与言行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是理想化的人物,不仅性格开朗,富于才情,而且勇敢热情,富有时代特色。当然,戏剧艺术的实现不可能独往独来,也不可能____________。一方面,它需要剧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的____________创造;另一方面,戏剧要想超越时空的限制,则需要后来人的不断改编。新时代的戏剧若想征服观众,则必须突出戏剧的时代精神,这一过程的实现,最为关键的是调整戏剧主题精神与人们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关系,这是戏剧艺术价值的增殖的过程。因此,戏剧必须时时改革,时时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秘而不宣 一蹴而就 协同 革故鼎新
B.秘而不宣 一劳永逸 协助 推陈出新
C.含蓄不露 一劳永逸 协同 推陈出新
D.含蓄不露 一蹴而就 协助 革故鼎新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晚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
B.《雷雨》通过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
D.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晚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
B.《雷雨》通过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
D.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答案 D
(4)根据下面的内容,用单句的形式给“悲剧”下定义。
①悲剧是主要的戏剧类型之一,为各国戏剧家所广泛采用。
②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
③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
④当时悲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
答案 悲剧是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仪式并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的,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为基本特点的,后为各国戏剧家所广泛采用的一种主要戏剧类型。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莎士比亚所处的16世纪,①________,当时的欧洲文坛,前辈有拉伯雷、洛佩·德·维加,以及和他同月同日死的塞万提斯;同时代的有同他一样文笔优美的思想家蒙田、培根;后起才俊中也有同为英国文学骄傲的弥尔顿、笛福;甚至在东方,还有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与之相辉映。但几个世纪之后,上述诸公在文学史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位置,较之莎士比亚,②_____。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的?有人试图打开那双“神奇的手”,摊开掌心,重新审视其纹理,找到③______,发现其中蕴含、作用于眼前世界的现代意义。
答案 (示例)
①他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 ②显然只能排在其后 ③莎士比亚成为超级大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