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理解特有的语言形式抒发情志产生的独特美感
【重点】通过文段梳理,资料解读,理解乐、痛、悲的含义。
【难点】正确认识和分析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一、导入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为唐朝后来 100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相传,唐太宗为得到《兰亭集序》费尽心机;得到后,如获至宝,不仅让人临摹数本,更是在临终前嘱咐儿子,一定要用《兰亭集序》陪葬。从此,真迹绝矣。那么,唐太宗为什么如此钟爱《兰亭集序》,仅仅是因为书法惊艳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千古名文。
二、导读
1.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请赏读课文,体味作者在作品中流淌的复杂情感,并且如何以情感为线索,表达哲理思考。请找出表示情感的句子,并分析原因。
“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1)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
(2)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
(3)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2.四美二难之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言:“四美具,二难并”。本次兰亭盛会,有哪“四美”和哪“二难”?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和平岁月,好季节,好天气。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良辰、美景: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总写一笔,“映带左右”,动静结合,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富有诗情画意,意境清丽,情调欢快。“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点出盛会的内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反面衬托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赏心: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事:修禊事也 流觞曲水。
贤主,嘉宾: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赏心、乐事,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平静、闲适中,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3.作者“痛”从何来?
所有的人活着的状态不同,为人处世方法各异,但无外乎从满足内在欲望出发,获得快乐,“乐而忘老”。但人生忧患的痛苦在于,“兴尽悲来”,“乐极生悲”。
(1)一是万事变迁无常,随着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对喜爱的都会感到疲倦,快乐是短暂的,成为陈迹。
(2)二是时光如梭,人生短暂,都会走向灭亡的终点。
(3)最后引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其实,对人生有清醒的认知,知道人生忧患之痛,才会更加明白短暂人生的可贵,对生命有无限的热爱,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价值的意义。
4.作者“悲”从何来?
(1)阅读文章有共鸣,但又说不清楚原因;
(2)然后作者转入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文人雅士多喜老庄,尚清谈,“一生死”,“齐彭殇”,但是作者大胆否定,““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异常可贵。
(3)最后作者表达“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因为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三、探究
1.最早著录《兰亭集序》的《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句:“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为后来官修史书所沿用。但历代摹本中,却每每变动了一个字———将其中的“快然”变为“怏然”。但究竟该是“怏然”,还是“快然”呢?一字之别,所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说出你的选择以及理由?
(1)学者揣度古人意: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大家段玉裁在一千多年后明确指出:“本非快字”。在此之外,《说文解字注》中还引《集韵》解“怏然”为自大之意。现代汉语“怏然”的“自大”之意当是沿用《集韵》之释义。此处若为“怏然”则显得更为恰当。反映的就是王羲之当时复杂的思想状态,这种状态不光是王羲之个人的,同样也是魏晋知识分子整体的,它代表着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生死观”的一种思想变动。
(2)解读“世造兰亭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对于“生死”的人生态度正是根植于这种普遍性的思想转型期。像王羲之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世族经济、社会地位、政治特权,他们的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济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处在某种转向之中的个体思想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可能其自身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不会自觉地在作品中自然流露。“怏然”作为的复义现象出现在王羲之关于生和死的议论中带有很大的合理性,它反映了一种较为综合的思想状态了。
(3)敦煌摹本了结千古一误: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赶到敦煌,获取了一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这些文书后来大多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其中就包括了一份后来编号为伯2544的《兰亭集序》抄本,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怏”字。
2.这篇序言是古代骈文的精品,请探究此文骈文特点。
(1)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音韵和谐: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2)语言浅显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四、积累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 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
【特殊句式】
1.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2.倒装句:
(1)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2)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3.省略句:
(1)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2)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3)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 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重点句翻译】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