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通过文段梳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3.体会作者感情变化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通过文段梳理,资料解读,理解乐、痛、悲的含义。
【难点】正确认识和分析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一、导入
《兰亭集序》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从它流传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它早已成为了众人追捧乃至都想得到拥有的宝物。它诞生之后,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一直传到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智永无后,就把它传给了徒弟辩才和尚。
它的劫难开始了。此前,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想用重金购买,但被王家多次拒绝。到了辩才和尚手中,唐太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他派出大臣萧翼找辩才和尚下棋,成为好友。后找到机会,趁其不备,将《兰亭集序》书法偷走。
从此,《兰亭》在世界上消失了,据说《兰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里了。但五代十国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后人盗墓昭陵,没有找到。还有说,它在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面。(欣赏书法)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瑰宝,更是一篇上乘佳作。文字灿烂,自辟径蹊,绘景抒情,评史述志,令人耳目一新,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智慧哲理,依旧照亮后人。请我们一起走进魏晋,走进兰亭,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二、研读
1.从课题《兰亭集序》中,你能读到哪些信息?
(1)集会地点是在兰亭。
(2)“集”既是文人雅士的集会,也是《兰亭集》这一诗文集。
(3)这是一篇书序。
【有关“序”】
书序一般要交代写序的缘由,所序之书的内容、体例、作用及写序者的意图。本文虽是一篇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
2.速读课文,找出分别写兰亭集会、写诗文集、“借题发挥”的段落。
(1)1、2段写集会;
(2)1、4段写诗文集;
(3)3、4段是“借题发挥”。
3.梳理情感变化:在每一部分找出一个表达作者情感的字。
4.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 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记会
第二部分(第 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慨叹
第三部分(第 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明义
5.读第三段,
(1)作者因何而痛?
① 先删:先删去整个中间部分,只保留开头结尾。“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痛的原因:人生短暂、终将死亡。
② 后补:补上除“或......或......”外的部分。“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本句主语:其——“人”,从“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表现的是:人的内在欲望永不满足。
③ 再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本句主语: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表现的是:赏心乐事短暂不永。
(2)本段开头作者为何不把主语写成“我”,而要写成“人”?
真正风流的人有深情。但因其亦有玄心,能超越自我,所以他虽有情而无我。所以其情都是对于宇宙人生的情感。不是为他自己叹老嗟卑。
桓温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是说“人何以堪”,不是说“我何以堪?”假使他说:“木犹如此,我何以堪”,他的话的意义风味就大减,而他也就不够风流。 ——冯友兰《论风流》
(3)六十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的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是悲得太没有道理。你认为呢?
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说:“后来我便吟诵一位古代诗人的诗篇,我觉得好似窥见了自己的心。我啊,已经饱尝了种种痛苦!唉,在我之前的人难道就已经如此不幸了吗?”
6.读第四段
(1)作者因何而悲?
① 先删:只保留“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悲夫!”。
悲的两个原因:生命无常,人生易老。
② 后补:补回“悲夫”之前的所有内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问题:比较补回前后的变化。
(2)“悲”是悲哀、悲叹,还是其他?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悲”的含义。
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王右军既去官,与东土人士营山水弋钓之乐。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3)面对无尽之悲,维特选择了自杀,王羲之作何选择?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他这种选择,意义何在?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补充材料: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 论文》
永恒只存在于现在,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未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总结】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李泽厚《魏晋风度:人的主题》
四、练习
1.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答案:A
A项,副词,还是。B项,代词,他们的。C项,代词,他们。D项,代词,他们。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答案:B
解析:“趣”同“取”。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齐彭殇为妄作 ⑤所以游目骋怀
⑥渔人甚异之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⑤/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⑦/③/⑥/④⑤ D.①⑤/②⑦/③/④/⑥
答案:A
解析:分类依次是: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动词/动词做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感慨系之矣
答案:D
解析:D项,古今义均指“有所感触而慨叹”。A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项,古义:它的旁边。今义:次序较后,次要的位置。C项,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5.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齐彭殇为妄作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悟言一室之内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⑥/④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②⑤为判断句,③⑥为省略句,④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序”又称叙、叙言、序言、引、引言等,它作为一种实用类文体,包括赠序和书序两种,《兰亭集序》就属于赠序。
B.“修禊”就是做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C.“癸丑”,在《兰亭集序》中指永和九年。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D.“暮春”指春季的末一个月,即季春。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
答案:A
解析:《兰亭集序》属于书序。书序是说明书籍编著或出版意旨、作者情况等的文章,而赠序则是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章或文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描绘山、竹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写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_____ ,_____。”
(3)王羲之认为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灭的句子是:“_____, _____!”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2)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3)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