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同步练习(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同步练习(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22 11:3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4.2.2 消化和吸收
一、单选题
1.身体肥胖的人体内脂肪较多,人体内的脂肪( )
A.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
B.由葡萄糖转化
C.从食物中直接吸收
D.部分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部分由葡萄糖或其他物质转化而来
2.下列器官中,属于同一个系统的是( )
A.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细嚼馒头时,口腔中感觉有甜味,这是因为唾液将淀粉分解成为(  )
A.麦芽糖 B.葡萄糖 C.蔗糖 D.氨基酸
4.某生物小组设计了“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处理 适量碎屑
加入液体 唾液2毫升 清水2毫升 唾液2毫升
搅拌情况 搅拌
温度 37 37 0
滴加碘液 ① ② 变蓝
A.实验现象为试管1不变蓝,试管2变蓝 B.变蓝说明淀粉被消化了
C.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D.1和2号可以形成对照,变量为温度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在食物网中可以循环流动
B.在自然界中,只会出现体型大的动物吃体型小的动物的现象
C.肠液对蛋白质和脂肪都具有消化作用
D.蛇会袭击人类,应该尽力捕杀
6.消化道内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肠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7.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
A.氨基酸 B.甘油 C.葡萄糖 D.纤维素
8.鸡蛋、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完全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 )
A.葡萄糖 B.氨基酸 C.脂肪酸 D.维生素
9.关于消化系统如图所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胆囊,可以分泌胆汁 B.②胃,位于人体的右上腹部
C.③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大肠,能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
10.下图为“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③号与②号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③号与①号、⑤号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B.滴加碘液后①号、②号和⑤号试管溶液变蓝,③号试管溶液不变蓝
C.该实验中,④号试管是重复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
D.本实验的结论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11.我们通常食用的坚果中富含脂肪,下列与脂肪消化无关的是( )
A.胃液 B.胆汁 C.肠液 D.胰液
12.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肝脏,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B.②是胃,在②中能将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
C.③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D.④是小肠,内有胰液,肠液和胆汁三种消化液,利于消化
13.下列食物的营养成分中,不经消化而直接被吸收的是
A.淀粉 B.维生素 C.糖类 D.蛋白质
14.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小明做了如表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 实验材料 鉴定试剂
1 馒头屑 唾液2mL 碘液1滴
2 馒头屑 清水2mL 碘液1滴
3 馒头块 唾液2mL 碘液1滴
A.2、3试管对照可探究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1试管变蓝,3试管不变蓝
C.1、2、3试管都应在37℃下水浴加热
D.本探究实验有“唾液”和“馒头大小”两个变量,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15.下表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试管号 1号 2号 3号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清水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 37℃ 0℃
时间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滴稀碘液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A.根据试管1,可知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1与2对比,说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C.2与3对比,有两个变量,不能得出科学结论
D.1与3对比,说明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二、填空题
16.为了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表所示 的实验方案,并上网查找了如下材料:①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②食物入口,首先要经过 牙齿切断、撕裂、磨碎,同时舌把食物与唾液搅拌混合,形成食团容易下咽。③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促使淀粉分解。④淀粉遇碘变蓝。请分析并回答下 列问题。
组别 1 2 3 4 5
馒头 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馒头碎屑 ②
唾液或清水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① 2mL唾液
温度 37℃ 100℃ 0℃
加入碘液 2滴
(1)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 两组作对照。
(2)若将1组和2组进行对照,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 。根据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测,1组和2组中加入碘液后,呈现蓝色的是 __________组。
(3)若要利用1组、4组和5组进行对照实验,可探究__________ 对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响,请对上表实验方案中的①②两处进行补充完善: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4)每组实验都严格规范操作,实验结果符合预期。滴加碘液后,1组__________ (填 “变”或“不变”)蓝,4 组、5 组都呈现蓝色,比较这三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
17.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______的过程,就是消化。
18.消化系统由____________ 和消化腺组成,消化腺能分泌________ 。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 。
三、综合题
19.人体通过消化系统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图为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_____组成的。
(2)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_____。([ ]填序号,______填结构名称)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可以看到有很多_____和绒毛,增加了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
(4)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最终被消化为_____。
20.根据消化系统模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中食物被牙齿咀嚼、舌的搅拌这一过程属于______消化(填"物理"或"化学"),还有初步消化脂肪的____作用也属于此类消化。
(2)蛋白质最终在⑥里被消化分解成______才能被吸收;而在③中能够吸收的营养物质有__ (3种)
(3)图二中是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A过程后被分解成小分子才能经过B 进入到血液中,则B过程代表 _______
(4)分泌胆汁的器官是_____,除了胆汁外,还需要____(消化液)才能彻底消化脂肪变成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脂肪是人体的储备能源物质。
【详解】
人体的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的,由于体内的葡萄糖过量从而转化为脂肪,所以,一部分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一部分是由葡萄糖或者其他物质转化而成。D正确。
故选D。
了解人体脂肪是组成,了解导致肥胖的原因。
2.A
此题考查人体常见的器官和系统。图①表示大脑,图②表示心脏,图③表示肝脏和胆囊,图④表示胃。
【详解】
①大脑属于神经系统,②心脏属于循环系统,③肝脏和胆囊属于消化系统,④胃属于消化系统。因此③和④属于同一系统的器官。
故选A。
3.A
淀粉的消化始于口腔,在口腔内部分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里麦芽糖、淀粉等糖类物质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但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的麦芽糖却具有甜味,A正确。
故选A。
4.A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详解】
用试管1和试管2进行对照,变量是唾液。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1号试管不变蓝,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变蓝的是2号。 由此可见: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了。由此可得A正确,BC错误。2号和3号有唾液和温度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A。
5.C
(1)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取决于食性而非体型。
(3)唾液对糖类具有消化作用;胃液对蛋白质具有消化作用;肠液和胰液对糖类、脂肪、蛋白质具有消化作用。
(4)随意捕杀某种动物会影响生态平衡。
【详解】
A.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流动,A错误。
B.在自然界中,不一定是体型大的动物吃体型小的动物。吃与被吃的关系由它们的食性决定,B错误。
C.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对蛋白质和脂肪都具有消化作用,C正确。
D.食物链中的生物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生物的消失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影响,因此因蛇会袭击人类而尽力捕杀这种行为是不对的,D错误。
故选C。
6.C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详解】
A.胰腺分泌的胰液里面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消化酶,A错误。
B.胃腺分泌的胃液里面含有消化蛋白质的胃蛋白酶,B错误。
C.肝脏分泌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C正确。
D.肠腺分泌的肠液里面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消化酶,D错误。
故选C。
7.A
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纤维素是大分子糖类。脂肪在小肠内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淀粉在小肠内被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在小肠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详解】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故选A。
8.B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详解】
A.糖类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故A不符合题意。
B.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即牛奶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完全消化后的产物是氨基酸,故B符合题意。
C.脂肪在小肠内胆汁的作用下乳化为脂肪微粒,脂肪微粒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故C不符合题意。
D.食物中的维生素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图可知,①肝脏,②胃,③胰腺,④小肠。
【详解】
A.①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内,通过胆管输送到小肠内,胆汁内含有消化酶,促进脂肪的乳化,故A不符合题意。
B.②胃,位于人体的左上腹部,是消化道内最膨大的部分,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③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胰液通过胰管输送到小肠内参与物质的消化,故C符合题意。
D.④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能吸收水分,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本题考查“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实验。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该实验原理是碘液遇淀粉呈蓝色。
【详解】
A.③号与②号对照,唯一的区别是是否加入唾液,实验变量是唾液,③号与①号、⑤号对照,唯一的区别是温度不同,实验变量是温度,A正确。
B.滴加碘液后①号因为温度低,唾液淀粉酶未发挥作用,淀粉未被分解,②号加清水无法分解淀粉,⑤号因为温度过高,唾液淀粉酶失活,无法分解淀粉,所以①号、②号和⑤号试管溶液变蓝。③号因为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遇碘液不变蓝,B正确。
C.该实验中,④号试管中加入的唾液是1ml,不是重复实验,不能减少实验误差,C错误。
D.本实验通过②③对照可以得出唾液可以催化淀粉的分解,通过①③⑤组可以得出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C。
11.A
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上连食道,下接十二指肠。在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是胃,能够暂时储存食物;胃壁的肌肉层收缩,能够使胃蠕动,使食物形成食糜,能促进食物的物理消化过程;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能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但胃中没有消化淀粉和脂肪的酶,故在胃处淀粉和脂肪不被消化。
【详解】
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所以,选项中与脂肪消化无关的是“胃液”。
故选A。
12.A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图中结构:①肝脏,②胃,③胰腺,④小肠。
【详解】
A.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A符合题意。
B.蛋白质在②胃内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被最终消化为氨基酸,B不符合题意。
C.③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C不符合题意。
D.④是小肠,内有胰液,肠液和胆汁三种消化液,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B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淀粉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是大分子的有机物,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
【详解】
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而淀粉等糖类、脂肪、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淀粉首先在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然后再小肠内多种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蛋白质是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脂肪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先经过胆汁的乳化作用,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所以,选项中不需要消化而被直接吸收的是:维生素。
故选B。
14.C
口腔有唾液,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分解淀粉,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检验淀粉的试剂是碘液,淀粉遇到碘会变蓝,而遇到麦芽糖不会变蓝。根据表格可知,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
【详解】
A.2号和3号试管无法进行对照,变量不单一,有两个变量,A错误。
B.滴加碘液后,试管里有淀粉存在的会变蓝,而没有淀粉的不会变蓝,1号试管滴加的是唾液,唾液已经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1号试管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蓝,3号试管加的是唾液,但是馒头是馒头块,由于唾液淀粉酶不能充分分解淀粉,试管里存在淀粉,滴加碘液后会变蓝,B错误。
C.37℃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酶对于温度是有要求的,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C正确。
D.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可以得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15.A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详解】
A.1试管,唾液能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而不是葡萄糖,A错误。
B.加入唾液的2号是实验组,未加入唾液的1号为对照组,得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B正确。
C.若把2和3为一组进行实验,比较可以知道有温度、唾液多个变量,不能得出科学结论,C正确。
D.对比1和3,变量是温度,1号淀粉被分解,3号淀粉没有分解,可以得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A。
16. 1号和3号(1、3) 唾液 2 温度 2mL唾液 适量馒头碎屑 不变 温度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
【详解】
(1) 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2)1和2号试管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其它条件相同,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3)若要利用1号、4号和5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响,遵循变量唯一原则, 只有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因此①2mL唾液,②适量馒头碎屑。
(4) 1号、4号和5号试管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其它条件相同,1号试管不呈现蓝色,证明淀粉已被分解。4号5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证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通过对比可知,温度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
17.小分子物质
食物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的物质的过程叫做吸收,据此解答。
【详解】
食物中的营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的物质的过程叫做吸收。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可被肠壁吸收。
本题考查学生对消化的概念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8. 消化管 消化液 小肠
考查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据此答题。
【详解】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人体消化系统:
1.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有5大消化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
肝脏—分泌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分泌胃蛋白酶
胰腺—分泌胰液(含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肠腺—分泌肠液(含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
(1)小肠长,有皱襞和小肠绒毛,表面积大;
(2)内有多种消化液。
3.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胃能吸收水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掌握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关键。
19.(1)消化腺
(2)⑦小肠
(3)环形皱襞
(4)氨基酸
图可知,①唾液腺,②食道,③肝脏,④胃,⑤胰腺,⑥大肠,⑦小肠。
(1)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
(2)
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⑦小肠,这是因为小肠很长,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状的突起,叫做小肠绒毛,这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3)
通过(2)分析可知,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可以看到有很多环形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
(4)
蛋白质在胃内胃液的作用下初步分解,初步分解的蛋白质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
20.(1) 物理 乳化
(2) 氨基酸 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3)吸收
(4) 肝脏
肠液和胰液 甘油和脂肪酸
图一中:①是口腔、②是食道、③是胃、④是胰腺、⑤是大肠、⑥是小肠、⑦是肛门、⑧是唾液腺,⑨是咽,⑩是肝脏。
图二中:A表示消化,B表示吸收。
(1)
在①口腔中食物被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这一过程,有助于淀粉的物理性消化。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
(2)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③是胃,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3)
食物经过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B吸收,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
(4)
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流入小肠,利于消化食物。脂肪在小肠内进行消化,首先被胆汁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