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 理2013.0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于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8月6日0时31分成功登陆火星。图1为“好奇号”登陆火星时刻地球某半球昼夜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1. “好奇号”成功登陆火星时,北京时间为( )
A. 8月6日10时29分
B. 8月6日13时31分
C. 8月5日10时29分
D. 8月5日13时31分
2. 此时( )
A. 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
B. 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减慢
C. 16°35′N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
D. 73°25′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貌类型多样,其峰林地貌是以砂岩为原料“雕刻”而成的(图2)。图3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岩浆及各类岩石)。据图回答3~4题。
图2
图3
3. 构成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貌的岩石属于图3中的( )
A. a B. b
C. c D. d
4. “雕刻”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图3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图4
图4为2012年12月23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 下列有关P、Q两地风向与风力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P地吹偏北风,风力较Q地大
B. Q地吹偏南风,风力较P地小
C. P地吹偏南风,风力较Q地小
D. Q地吹偏北风,风力较P地大
6. 此季节,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 ①地炎热干燥
B. ②地温和湿润
C. ③地秋雨绵绵
D. ④地大雪纷飞
读南北美洲森林与热带荒漠分布示意图(图5),回答7~8题。
图5
7. 图例①~④分别代表的森林类型,正确的是( )
A. ①——热带雨林
B.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D.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8. 导致太平洋沿岸自然景观呈南北狭长延伸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量、地形
B. 洋流、热量
C. 热量、水分
D. 地形、洋流
读亚洲东部甲、乙两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图6),回答9~10题。
图6
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山的纬度较乙山低
B. 甲山北坡有森林带是因为水分条件较好
C. 甲山雪线较乙山低是因为气候干旱
D. 甲山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10. 乙山南坡垂直带谱较北坡复杂,其根本原因是南坡( )
A. 地处向阳坡,蒸发量较大
B. 相对高度较小,热量条件较好
C. 地处迎风坡,年降水量较大
D. 水热条件的垂直差异较大
读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图7),回答11~12题。
图7
11. 1990~2010年,该省( )
A. 家庭户数呈减少趋势,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 老龄人口比重增大,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C. 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人均GDP快速增长
D. 人口增长率在上升,城市化水平为初级阶段
12. 引起该省前后十年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 总人口数量增速加快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差异
图8为我国某省区人口与主要城镇分布图(数值为各区域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读图回答13~14题。
图8
13. 该省区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地区分别是( )
A. 山南地区、拉萨市 B. 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
C. 阿里地区、拉萨市 D. 那曲地区、昌都地区
14. 图示城镇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主导因素是( )
A. 沿河流分布、水源 B. 集中于河谷地带、热量
C. 沿河流分布、交通 D. 集中于河谷地带、土壤
图9
2012年12月26日,世界运营里程最长高铁——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图9为京广高铁线路图。据此回答15~16题。
15. 京广高铁线路与京广线基本并行,主要原因是( )
A. 保护农田,避免占用耕地
B. 缩短建设工期,节约投资
C. 经过人口稀疏区,减少噪音扰民
D. 实行分线运输,缓解运输紧张状况
16. 下列有关京广高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沿线地区多为山地、高原和平原
B. 途经五个省份、一个直辖市和一个特别行政区
C. 自北向南经过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D. 联系了京津唐和珠三角两大工业基地
读新疆棉花产地及棉纺织企业西进示意图(图10),回答17~18题。
图10
17. 棉纺织业西进新疆的主导因素是( )
A. 劳动力 B. 市场 C. 动力 D. 原料
18. 下列关于棉纺织业西进对新疆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 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B. 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C. 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D. 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二) 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四个农业区示意图(图11),回答19~20题。
图11
19. 下列关于四地自然灾害季节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冬季多寒潮
B. 乙地春季多干旱
C. 丙地秋季多风沙
D. 丁地夏季多台风
20. 下列关于四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积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 乙地加快实施南水北调,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
C. 丙地发挥水热资源优势,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D. 丁地退耕还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读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图12),回答21~ 22题。
图12
21. 下列有关该城市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交通运输方式增多,功能区沿交通干线扩展
B. 功能区由以工业区为主转变为以住宅区为主
C. 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城市人口增加,服务功能增多
22. 下列城市规划中,合理的是( )
A. 甲——火电厂 B. 乙——仓储区
C. 丙——化工厂 D. 丁——高级住宅区
读我国某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图13),回答23~24题。
图13
23. 图中曲线表示的含义是( )
A. ④—城市人口比重
B. 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 ③—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D. ④—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24. 图示曲线反映了( )
A. 第二产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B. 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下降最明显
C. 2008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D. 城市人口比重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都呈上升趋势
读我国某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示意图(图14),回答25~26题。
图14
25. 该工业发展模式的优点是( )
A. 扩大采掘工业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B.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C. 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的高效利用 D. 提高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的成本
26. 该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 )
A. 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传统工业 B. 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力度
C. 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原料指向型产业规模 D. 积极发展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第Ⅱ卷(综合题 共60分)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7~31题),共60分。
27. 近年来,联合国气候大会分别在亚洲的京都、新德里、巴厘岛、多哈举行。结合亚洲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15),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15
(1) 下图(图16)中有关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2分)
图16
A. 京都——① B. 巴厘岛——② C. 新德里——③ D. 多哈——④
(2) 图示阴影部分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其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 图示农业区深受________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多哈会议商议的全球性问题是______________,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8. 读河西走廊部分地区图(图17),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17
(1) 该地区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图示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________,其水文特征是____________。(4分)
(3) 制约图示地区产业发展的主导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2分)
(4) 1956年至200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了8.2%。近年来,科学家为了监测冰川面积变化,使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2分)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组图(图18)。
图18
材料二 东北地区以肥沃的黑土地而闻名,但随着粮食总产的连年提高,黑土层逐日变薄,耕地质量大大下降。
(1) 图示黑土与黑钙土地域分布差异的主导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2分)
(2) P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 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当地沼泽广布的原因。(4分)
(4) 目前,P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0. 读江苏省主要发电厂分布图(图19)和江苏省年平均风速分布图(图20,单位:m/s),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19
图20
(1) 江苏省火电站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在风力发电场选址评估中,a、b、c三地的主要优势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 图示输气工程的主气源地在________(省级行政区简称),该工程对气源地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4)为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江苏省可采取哪些措施?(4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区变化及五大经济圈分布示意图(图21)。
图21
材料二 构想中的“西三角”经济圈和“中三角”经济圈概况。
经济圈
核心城市
总面积(万km2)
人口(亿)
GDP总量(万亿)
西三角
重庆、成都、西安
37.78
1.4
2.2
中三角
武汉、长沙、南昌
34.84
1.2
2.8
(1) 我国工业空间扩散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与东部三大经济圈相比,“西三角”和“中三角”共同的发展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 下列关于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2分)
A. 提高经济圈内城市实力,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
B. 促进经济圈内城市间的合作,有利于西部区域协调互补发展
C. 促进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带
D. 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打造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4) 构建中的“西三角”和“中三角”两大经济圈,你认为更具发展优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4分)
2013届高三调研测试试卷(三)(连云港)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B 2. C 3. C 4. B 5. C 6. A 7. C 8. D 9. B 10. D 11. B 12. D 13. C 14. B 15. D 16. D 17. D 18. B 19. AB 20. BD 21. AD 22. BC 23. AB 24. AD 25. BC 26. BD
27. 共12分。
(1) A(2分)
(2)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1分) 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经验丰富(每点1分,共2分;任答两点即可)
(3) 旱涝(水旱)(2分) 夏季风异常(2分)
(4) 全球气候变暖(1分)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森林面积锐减(2分)
28. (10分)
(1) 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平原(2分)
(2) 冰川(冰雪)融水补给、山地降水补给(2分) 河流水量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夏汛冬枯;有结冰期(2分)
(3) 水资源(2分)
(4) RS和GIS(2分)
29. (14分)
(1) 水分或降水(2分)
(2)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每点1分,共2分,任答两点即可)
(3) 地势低洼,有利于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下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下渗;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4) (答案一)水土流失(或黑土退化严重)(1分) 过度开垦(1分) 退耕还林、还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加强对坡面、沟壑治理等。(每点2分,共4分)
(答案二)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或湿地面积减少,或湿地退化)(1分) 过度开垦(1分) 建湿地保护区;退田还湿;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等。(每点2分,共4分)
30. (12分)
(1) 沿河流(长江、京杭运河)、沿铁路分布(2分)
(2) 风能资源丰富 用地条件较好(沿海滩涂面积广大) 临近电力消费市场(每点1分,共3分)
(3) 新(1分)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变当地能源消费结构,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每点1分,共2分,任答两点即可)
(4) 跨区域调入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 (12分)
(1) 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内地扩散(2分)
(2) 矿产资源丰富,能源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经济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大等。(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3) D(2分)
(4) (答案一)中三角(1分) 交通更便利;靠近东部经济地带;现有发展基础较好(每点1分,共3分)
(答案二)西三角(1分) 面积广、人口多;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惠等。(每点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