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改革开放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15 15: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
改革开放山东海阳市第九中学孙克珍一、说课标:
二、说教材: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
六、说布置作业说课标: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说教材:本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经济政策转变的具体阐述,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本课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三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着重叙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目,着重叙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制定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正确性,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说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我们所教的学生都是90后出生的孩子,他们生活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认识是比较模糊而肤浅的。针对这一情况本课我选取了大量反应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图片,在视觉上刺激学生,从而对改革开放形成深刻认识,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实施讨论,以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2)师生充分利用历史教育资源,利用交流、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知动结合,积极参加历史学习,充分体现师生平等的原则。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及结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参考书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情况我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内容确立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建立经济特区,是为了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大跨越。它充分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两个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因此学生理解会有一定困难。说教法:本节课通过情境设置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与载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创造性地学习,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寻找新知识,在讨论交流中生成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并在讨论交流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在问题探究中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设计意图: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示影音文件和文字材料: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提问:
这是哪一座城市?为什么它可以具备这样的经济活力?
下面大家就和老师一起去感受深圳的魅力,感受改革开放的魅力。导入设计意图: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导课。激发学生求知欲,快速引入正文。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实行改革开放伟大
决策思想 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治 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组织
路线改革开放的前提本节主要内容1.为什么要改革?2.为什么能改革?3.怎样改革?1.为什么要开放?2.为什么能开放?3.怎样开放?设计意图:问题引领全文,学生易于接受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30

前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改革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炼材料的能力,理解为什么能改革?改革从哪入手?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承包责任制2.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安徽、四川全国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非农产业设计意图:估计学生对农村改革过程了解不深,通过上述两幅图片帮助学生归纳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改革的历程,了解农村改改革也是从点到面(全国)的过程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思考: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3.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改变了,推动城市改革.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空前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国家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958年中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二十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分田到户,个体经营,自负盈亏。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真知灼见 改革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符合生产力的部分,解放社会生产力。为什么城市的经济体制要改革?“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那么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重点怎样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呢?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呢?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设计意图: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此教师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上,帮助学生表格体系知识 ,理解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后焕发的活力,感受改革的魅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增强企业活力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单一的公有制被多种所有制结构代替
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方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中外合资
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上海浦东金融贸易区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
……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
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谈话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上海浦东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 地2.开放格局点线面1.1979年7月----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从1979 年到1990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历史的回音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的过程。最终把改革开放精神引入到学生生活之中,从小培养开拓创新的意识。体验自己与祖国宏伟目标实现的关系,激发学生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而骄傲的情感。
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结果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树立为民族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知识拓展 实践活动:和身边的同学一道,寻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的相关图片、数据,听家人叙述自己生活的改善或对某一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一同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撰写一篇调查报告。课外延伸:查询父母或爷爷奶奶改革开放前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改革开放,聆听了关于春天的故事,我想大家收获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让我们沐浴和风,在春天的故事里歌唱,继往开来,进取开拓,建设一个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中国。课堂总结一、改 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二、开 放
经济特区的建立
深 圳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板书设计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这一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充分说明了一点: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确实能起到很多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2)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3)拓宽教育渠道,强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4)积累宝贵的教育资源。但同时应注意到:信息技术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如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将是广大历史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继续探讨的问题。 教后反思再见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