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1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形式上采用启发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条主线,逻辑性强。教学内容分两大模块,结构清晰,先介绍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其次是间接证据。每个模块内容,均采用先带着问题去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启发式探究性的学习形式,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注重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通过三叶虫化石的观察和制作印痕化石的体验活动以及始祖鸟骨骼化石模型以及复原模型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介绍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2、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具有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对化石的科学价值的认知,增强探索古生物奥秘的情趣,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难点:初步学会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来解读其中包含的信息。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三叶虫化石标本、生物材料(植物枝条、革质较厚的叶片、鱼骨、贝壳等)、粘土、视频
【教学过程】
一、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阅读P27第2、3、4自然段内容,思考:1、什么是化石?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3、化石有哪些种类?
(展示交流)1、观察化石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化石四周,除了刚才观察的生物遗体,你还发现了什么?
(展示交流)
通过观察图片,用语言概括化石的形成过程(略)
观察图片,判断化石类型(遗体化石、遗物化石、遗迹化石、印痕化石)。
构建概念--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
(小组活动)
1、在垫板上将粘土擀平。
2、把叶子、骨头或贝壳放在粘土上,用手把它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留有印记的黏土模型晾干。
4、模型展出、评比交流。
(自主学习)观察始祖鸟复原图,同时阅读P39信息库内容,思考:始祖鸟有哪些形态特征与爬行类相似?有哪些形态特征与鸟类相似?始祖鸟化石证明了什么结论?
(展示交流)通过观察图片以及表格,分析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分布,得出生物进化规律: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二、生物进化的其他证据
(展示交流)
1、 胚胎学证据
阅读信息库39页内容,并对六种脊椎动物胚胎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
2、 解剖学证据
观察图片,对比观察四种脊椎动物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你发现它们像吗?什么地方相像?能得出什么结论?
3、 分子生物学证据
比较几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发现人和哪种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和哪种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远?得出什么结论?
上面三个例子共同说明了什么?
(拓展延伸)了解我国科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
观看视频并阅读以下资料,并谈一谈你的感受:徐星教授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以及相关地层的研究工作,它是全球迄今为止在研究恐龙想鸟类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模式方面提出的证据和模型最为翔实的科学家之一,承担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多科研科研项目。2001年,徐星获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
(总结评价)将这节课所学知识用思维导图画下来。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