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C.“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坐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D.“践阼”,“践”为踩、踏之意,“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
5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即“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时兼为最高学府:家塾,即旧时请老师到家里来教授子弟的私塾。
B.“四书”又称“四子书”。宋朝人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称始定。
C.“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称,此外皇帝还可以用“寡人”“孤”自称。“卿”可以是皇帝对臣下的称呼,臣下称皇帝可用“陛下”“皇上”等称呼。
D.“正德”为年号,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5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元”,节日名,中国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B.《春秋》是鲁国史官编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侍卫亲军和仪仗队。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监管巡察、缉捕和刑狱。明代中后期,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D.“从弟”即堂弟。唐以前,往往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唐宋以后,则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5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谕”是宋代官名,主要负责考察地方政治、按察官吏、招抚起事者。
B.“札”指公文、书信等,御札指帝王的书札,亲手写的诏令等
C.“遗表”是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皇帝。
D.“勤王”是指当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5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楮币”,宋代发行的纸币。因其多用楮树皮制造的纸印成,故称。宋代的“交子”就是种一楮币。
B.“给事中”,秦置,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封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唐、宋以来,居门下省之要职,掌侍从规谏之职。
C.“突厥”,我国古代北方阿尔泰山一带的边疆游牧民族,曾分裂为东、西两部,先后为唐所统一。
D.“廷对”指在朝廷上应对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会试。
5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只有加实封的,才能食其所得封户之租税。
B.“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
C.“藩镇”是指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
D.“掖”在古代有“旁边”的意思,“掖庭”指家中厢房。
5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
B.“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寺卿,隋唐以后沿之。
C.“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此时身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泛指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D.“亲卫军”,中国古代皇帝的卫队,如御林军、锦衣卫等。他们一般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或者替皇帝办一些皇家的私事。
5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庙”,家族为祖先立的庙,是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庙中供奉神位等,并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B.“密诏”,秘密的诏书。古代皇帝或者太后、太子等皇族直系权力人员紧急或秘密留下的文书和口谕。
C.“典试”既指科举考试最高等第,又指官员到地方主持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
5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
B.“中官”是中国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庭成员役使的官员。
C.“临朝”就是亲临朝廷处理国事。
D.“大赦”是赦兔的一种,指古代皇帝以施恩为名,对特定犯人免于惩处的制度。
6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指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
B.“职贡”指古代藩属或外国按时向朝廷进贡,不修职贡意味着对朝廷不忠。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家国。
D.“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为官者家人去世时,要守丧三年,期间不能任职。
6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骠骑将军”,汉武帝时始置,东汉后历代沿置,有时加“大”,可称“骠骑大将军”。
B.“东宫”,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后成为称呼太子的专用词语。
C.“逊位”,指官员退离所任的职位,也可指帝王让位。
D.“伏愿”,俯伏地希望,为表示愿望的敬辞,多作奏疏用语,类似的词语还有“伏惟”等。
6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泛指皇帝宠爱的近臣,其主要职责是进言。
B.“故事”指先例、成法,泛指旧日的典章制度。
C.“大计”,明时考核官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
D.“温旨”指帝王所下的诏书言辞温和,情感恳切。
6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是古代帝王谥号。一般开国皇帝称高祖、世祖等,二代皇帝称太宗等。如汉高祖刘邦。
B.“宫禁”指宫中的禁令,汉以后称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也可借指帝王的后妃。
C.“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马车。
D.“宏辞”即博学宏辞,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
6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B.“处士”特指古时候为皇帝处理事务的人。
C.“大长公主”,汉代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姊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历代相沿。
D.“行省”即行中书省,中国元代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6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父母丧”指古人在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长辈去世后,子女按礼守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守丧。
B.“成化”是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
C.“翰林修撰”指明清时期翰林院设置的修撰官一职,一般在殿试揭晓以后,由今科状元担任该职。
D.“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孝”为“五常”。
6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抚”指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
B.《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纪传体春秋史,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C.“铭”是一种刻在器物或碑碣上用来警诫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古代帝王筑坛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6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6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皇帝的影响也很大。
C.“告老”指古代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D.“江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6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菽水”是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B.“三代”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
C.“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7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7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礼仪等职事,礼部的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7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7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B.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相互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C.《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7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C.“乞巧”是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D.“齐宣王”是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7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是恭敬。
B. “国风”《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7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指鼻涕。
7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兔”借指月亮。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C.“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指嫌犯躲避官兵时的做法。
D.“庶人”是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7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指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 微子》:“子路拱手而立。
C.文人的文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
D.“士”是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7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
B.“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C.“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称呼。
D.“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8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
B.“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D.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8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
B.“雍熙”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件等立号改元。
C.“待罪”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二是等待处分。
D.“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也指率军的皇帝的驻地办事处。
8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詹事”,秦汉置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唐设太子詹事、少詹事、总东宫内外庶务。
B.“居摄”是摄政的意思,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或皇太后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
C.“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这一制度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D.“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8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掌传达等事,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B.“九锡”,古代天子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代表最高礼遇。“锡”同“赐”。
C.“四凶”相传为尧舜时代四个恶名昭彰的部族首领,舜帝即位,将其流放。
D.“削籍”指革职。“籍”指官帽。
8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筵”,指天子的经筵,即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B.“肉袒”是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恭敬和惶恐。
C.“驾帖”,明代指秉承皇帝旨意,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
D.“掾”,原为“官僚”的意思,后作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掾佐。
8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吹”既指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也指演奏乐曲的乐队。
B.“郡府”,指郡守的官署。“郡”,古代行政区域;“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
C.“卷轴”指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现在书籍都装订成册,卷轴专指字画。
D.“军”是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也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8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是中国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沿用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B.“和籴”指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
C.“伏阁”,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是内朝殿堂,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后以“伏阁”指朝臣俯伏阁下向天子奏事。
D.“篆”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
8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尚书”是古代官职名。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管理运输、官办工业等。
B.“亲迎”指“迎亲”,是古时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古代汉族婚娴礼仪六礼之。
C.“禁闱”原意指宫廷门户,书中指宫内或朝廷。
D.“归老”,古代称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8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形如筷子),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B.“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
C.“孔子庙”即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
D.“出”与“除”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8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考核人员的才能、资历等,授以适当官职。
B.“倭贼”亦称倭寇,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我国沿海地区侵扰劫掠的日本强盗。
C.“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9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已”是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D.在古代,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沐浴更衣”,以示重视。“沐”为“洗身”,“浴”为“洗发”。
9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B.“主簿”是古代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皆设有此官府。
C.“翰林学士”指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
D.“保伍之法”古代人民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即为“保伍”。居民按户籍组织起来,平时耕地,若有盗贼,即承担防范和镇压之责。
9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公”。
B.“一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就是“三十里”的意思。
C.“乘舆者”指皇帝。“乘舆”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或皇帝所用的器物。
D.“浮图”初为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后又指称佛教建筑,逐渐也指称一般的髙塔。
9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C.“潜邸”,指古代太子继位前所居住的宅第。
D.“阙下”,即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又借指京城。在古代有时还用其代称“天子”。
9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祠”指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庙,以表示人们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B.“左丞相”“右丞相”都属于元朝中央官名,而“行省左丞相”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地方政务。
C.“便宜”,既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也指因利乘便。
D.“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9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主”专指娶公主为妻,如汉代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就是尚主。
B.“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C.“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D.“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9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陛辞”是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代官员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
D.“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9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旬”是满十天的意思。一句不仅可指十天,还可指十岁,“年过七旬”中的“旬”即为十岁的意思。
B. “治”可以指社会安定太平,如“治世”;也可以称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治所”。
C.“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样盛行。
D.“耆老”指年老德高的人,也可泛指老年人。在古代六十曰“耆”或“古稀”,七十曰“老”或“花甲”。
9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在古代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B.“笏”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视事”是观察、考察的意思。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D.“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
9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
B.“风”“骚”分别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10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商胡珍宝”是指贩卖胡人的珍宝。
B.“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C.“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天运行一周为一纪,一纪十年。
D.“括马”,古代官府向民间征集马匹。
参考答案
51.A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52.B朱熹是南宋的著名理学家。
53.B《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54.A宣谕的意思是宣示皇帝的旨意,使人知晓。
55.D“廷对”是指科举时代的殿试,不是会试。
56.D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扩建其余宫区,同时在中央子午线上,除建有君王上朝议政的朝堂,还有帝后的寝宫,而在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所营建的宫区和帝后寝宫相辅相成,又像两腋般护卫着帝后的寝宫,因此这两片宫区被统称为掖庭,且通常作为嫔妃所居之所。
57.C“后泛指二十岁左右的年纪”错误,应是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58.C科举考试最高等第错误,科举考试最高等第是殿试,典试只指主持考试。
59.D“特定犯人”错误,大赦不是针对特定的犯人,它是针对某一时期内犯一定之罪的所罪犯(不包括特定犯罪分子)的。
60.D古代为官者家人去世时,要守丧三年说法错误,古代为官者父母去世才会守丧三年。
61.B东宫并非称呼太子的专用词语,东宫也可指太后。
62.A古时中贵指中官、宦官,“进言”不是其职责。
63.A太祖、太宗、高祖、世祖等是庙号。
64.B处士是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意做官的人。
65.D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66.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67.B收考是“拘捕拷问的意思”,选项把“考”理解成考察明显是错误的。
68.B有些近侍的职位不一定很高,也会对皇帝有很大的影响。
69.B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70.C“有司”应该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71.A移疾指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72.B“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73.A“以籍贯命名”错,应该是以“郡望”命名。韩愈并不是昌黎人,昌黎韩氏在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74.D齐宣王应该改成齐桓公。
75.D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76.D古代的“涕”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77.C“微服”不是指嫌犯躲避官兵,而是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78.C《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的,因编集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
79.D“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80.D“人定”在“黄昏”之前错误,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81.D“率军的皇帝的驻地办事处”错,应该是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82.B“大臣或皇太后”错,“居摄”指大臣代皇帝处理政务。
83.D“籍”指官帽错,“籍”指官员名籍。
84.D“原为‘官僚’的意思”错误,它的意思是“官署属官的统称”。
85.C卷轴专指字画错误,卷轴专指有轴的字画。
86.D小篆才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
87.D奉养父母错,是指自己辞官回家养老
88.D“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
89.D太后听政不称朕。
90.D“沐”为洗发,“浴”为洗身。
91.C“指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错,它仅是一种古代官职。
92.A“封石泉公”的“公”应指爵位名称。古代爵位共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公”居于首位。
93.C“潜邸,指古代太子继位前所居住的宅第”错,应是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94.D“符”合二为一方生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虎符”。
95.D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未能及第者。
96.D黄白术是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以黄喻金,以白喻银,总称“黄白”。制取黄白”的方法技术,即称“黄白术”。题中解释为“黄老之学”,显然理解错误。
97.D在古代六十曰“老”或“花甲”,七十曰“耆”或“古稀”。
98.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99.B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应该互换位置。
100.C古代一纪为十二年,四纪是四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