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 8.1折线统计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 8.1折线统计图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22 12:3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一“折线统计图”。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课标解读】
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是“认识”、核心词是:“折线统计图”。“认识”的同义词是“理解”,是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里指是认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二分句的行为动词是“能”,核心词是“表示数据”。“能”的同义词是“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本节课是学生通过会看、会画、会分析折线统计图达到在各种情境中会用折线统计图。
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一中(如下图)。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学情分析:
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调查结果如下:
题号 正确人数 总人数 准确率
统计图 19 20 95%
问题1 19 20 95%
问题2 6 20 30%
参与问卷的学生有20人,对于绘制统计图和问题1,仅有1名同学绘制成折线统计图,通过谈话得知家长提前教了,另外19名学生均采用的条形统计图,其中一名学生绘制导致问题1出错。由此可看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掌握的还是比较牢固,对折线统计图比较陌生,感知不深。
问题2有14位同学表述不清。这反映出学生虽然能够感受数据的多少,但还欠缺对于简单的数据分析处理技能。
通过学生问卷,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折线统计图,并力求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文登十一黄金周旅游情境的实例,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体验折线统计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
2.利用微视频的提示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画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的个性品质。
3.根据实际情境分析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分析问题,并进行合理预测。
评价设计:
1. 通过创设情境环节、自主探究、练习、总结梳理等环节,促进目标1、2的达成。
2. 通过创设情境环节、总结梳理环节,促进目标3的达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素材
课件依次出现文登“十一黄金周”游客数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设问: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信息,总结特点。
小结:条形统计图通过观察直条的长短就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设计意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着密切的联系,复习条形统计图的读图方法和特点,为学习折线统计图作铺垫。
二、自主迁移,体会特点
1.巧设疑问,顺势导入。
提问:你知道这几年“十一黄金周”游客数量的变化吗?每年的变化一样吗?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学生边读数据边用手势比划,课件动态演示直条变细、变点的过程,自然形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
师:把你们比划的画下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统计图(课件动态演示连点成线,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折线统计图并非“空穴来风”,它完全可以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生成。此环节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以条形统计图为基拙,通过“直条一细线一点一连点成线”的动态演示,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既水到渠成,又为后面明晰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理下伏笔。
2. 自主探究,体会特点
(1)自主探究,体会“点”与”线“的作用。
思考交流:这些点能告诉我们什么 这些线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师:(小结)点的位置高低告诉我们数量的多少,线的走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的。作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这个环节的教学完全放给了学生。“这些点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这些线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留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分析比较,体会“线”的变化情况。
对比观察:这几条线段都表示数量是增加的,哪条线段可以反映出数最增加的最快
课件演示四条线段平移到一端重合,体会比较线的陡缓反应增加幅度的不同。
【设计意图】线段的倾料角度反映着数量是增加或是减少,而同样是增加,增加的幅度也是不一样的,减少亦然。教师借助课件让四条线段平移到一端重合,通过直观使学生认识到线段的“陡”、“缓”决定了数量变化的幅度。
(3)分析趋势,合理预测。
课件隐去坐标轴及方格用手比划一下这条折线。整体感觉怎么样 你能预测2016年的游客数量吗?
学预可能预测增加、减少、不变。
师小结:这几种情况都有可能,根据这条折线的变化趋势来看,哪种可能性更大
引导学生根据整体变化趋势预测出增加的可能性会更大。
【设计意图】隐去坐标轴及方格,没有了数据,只剩下一条折线,学生通过“比划”这一动作表征,感悟到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从而作出预测和决策,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价值所在。
3.自主探究画图方法,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有一喜讯报告大家:省环保厅公布今年一季度全省17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排名情况,威海“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以87天排名第1位,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重污染天气数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共夺得7个全省第一。
出示统计表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画折现统计图?
(1)观看微视频,学生试画。
(2)展示交流,明确画法。
(3)分析预测,根据预测谈感想。我们威海的蓝天白云天数一直保持25天以上,看到这样的统计情况作为一名威海小市民你有什么想法?(进行环保教育)
(4)小结:通过画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
4.概括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让学生自己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对比分析,凸显特点
1.初步体会两种统计图的异同。
课件出示两种统计图
引导学生总结: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变化。折线统计图是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变化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追问:既然两种统计图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变化,那我们还学习折线统计图干什么
闭眼体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条形统计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折线统计图呢 用心体会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可能会答:直条、线。
追问:直条和线又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条可以更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可以更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变化。
师小结:如果更关注数量多少的话,选择条形统计图,如果更关注数量变化情况的话,选择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游客数量和空气质量天数这类“离散型”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刻画。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条形图和折线图各自的优势,感悟对数据关注的角度不同,选择的统计图就不同。
2.借助实例比较辨析。
下面这两组数据,分别选择哪种统计图更合适?
生可能回答:第一组选条形统计图,因为是4个景点的,更关注数量的多少。第二组选折线统计图,因为这是福地水上乐园一个景点一段时间内的游客变化情况,更关注数量的变化。
设问:如果把成山头和赤山的统计位置交换一下位置,可以吗 (可以,因为条形统计图主要作用是表示数量多少,交换以后数量的多少没有变化。)福地水上乐园的7月和8月统计情况能交换吗 (不能,因为交换以后时间的先后顺序就变了,变化情况也就变了。)
引导提升:像这样,统计的数据是独立的,我们更关注数量的多少,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而像这样,统计的数据是连续的,我们更关注数量的变化情况,选择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预测一下:10月福地水上乐园的游客会达到多少人?(水上游乐项目随着气温的变化会进入淡季)
小结:我们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时,既要考虑图的趋势,也要根据生活实际,让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数学才更有价值。
【设计意图】概念的建立需要借助比较与辫析。此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研讨“离散量”、“连续量”的数据,引导学生对统计图的表达方式进行辩证的认识,进一步把握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明确数据的特点决定着统计图的选择:如果统计的数据是独立的,交换统计顺序,不影响统计的结果,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如果统计的数据是连续的,更改统计顺序,会影响原来折线图所呈现的变化趋势,选择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四、应用提升,巩固内化
辨一辨。
猜测:有两幅统计图有可能表示什么的呢?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呢?
生猜相互评价。
师总结:分析的很有道理!认真读图、抓关键、很重要。这正是我国两座城市的年平均气温变化统计图。哪幅是表示我们威海的年平均气温的呢?
引导学生从整体分析到局部分析。
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我们这里四季分明而且气候宜人,所以我们威海会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大家猜这个城市会是哪里?
生猜。
揭示:这就是我国被称为“火洲”的吐鲁番,这里有孙悟空也难过的火焰山,也由于这里的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所以吐鲁番的葡萄也闻名天下。
五、回顾整理,反思升华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首先我们研究了折线统计图的点和线,点表示什么?线表示什么?这样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研究了折线统计的图画法,对折线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然后我们对比了两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折线统计图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我们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入了;最后,我们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对他的认识又有一个新的提升。同学们,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升华的过程。
生活中你见过折线统计图吗?生答。
师:探究我国历史,与东汉时代已能看到统计图理念的身影。
【设计意图:一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谈谈收获,意在进一步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此时的梳理不仅仅是整理知识要点,还需要对一些方法、思想进行回顾,从而让学生不仅获得“鱼”,更掌握“渔”的方法。】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