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19: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为了避免我国藏族同胞再受到尼泊尔地震的伤害,解放军战士带领他们连夜撤离了灾区。
B.学校将全面整治并排查校园内各项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
C.邓小平虽然离开了四川广安,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D.元旦前夕,许多商家将举行商品打折促销,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的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B.《回延安》是作者贺敬之在1956年发表的,抒写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C.《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歌颂阳刚生命的散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生动形象地赞颂了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以及打腰鼓之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D.《灯笼》是我国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的作品,文章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忌惮(dàn) 晦暗(huì) 恬静(tián) 戛然而止(jiá)
B.归省(xǐnɡ) 糜子(méi) 怠慢(dài) 恣意妄为(zì)
C.撺掇(cuān) 蓦然(mò) 羁绊(jī) 纨绔子弟(wán)
D.凫水(fú) 亢奋(kànɡ) 枸杞(jǐ) 如法炮制(páo)
4.对《安塞腰鼓》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文章采用了平实叙述的方式,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5.对《回延安》中“母亲延安换新衣”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把延安的变化说成“换新衣”,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B.诗人夸张地把延安称为母亲,十分亲切,因为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
C.这句话同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看到延安发生巨变后的喜悦。
D.联系上下文,诗歌语言形象生动、饱含感情,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6.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7.下列对《安塞腰鼓》一文的写作特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8.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将近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9.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
②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领取一张纸条,顺着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
③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前面,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的想。
④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
A.④③①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10.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老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人情事故。
二、综合性学习
11.综合性学习。
5月18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大会,为新华书店庆祝80岁生日。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历史回顾】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2)【读书启智】本次活动准备办一期展板,需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示例:栏目一:读世·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栏目二:
设计意图:
(3)【爱上阅读】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三、语言表达
1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风情,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各个地方戏曲的特点写句优美生动的话。
示例:安塞腰鼓那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激情。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3.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甲】、【乙】两段选文的内容。
【甲】:
【乙】:
14.下面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如何理解“罩”字?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15.选文中(A)、(B)两句都写了船速之快,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两句话。
阅读《社戏》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16.“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一词在这里有什么意思?
17.“我”总不敢走近黄牛水牛,“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嘲笑”二字表现了小朋友对“我”的不友好,对吗?为什么?
五、填空题
18.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从多角度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要表达 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________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________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________的美好品德。
20.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填空。
(1)贺敬之,当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________》曾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等。
(2)《回延安》第五节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
(3)第二节中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
22.给下面形近字组词。
躁________ 燥________ ;摹________ 蓦________ ;恬________聒________
渺________ 缈________ ;绊________畔________ ;晦________悔________
23.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结合全文,你认为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A
3.D
4.D
5.B
6.D
7.D
8.D
9.B
10.B
11. (1)①陪伴儿童成长;②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③推动了书香社会的建设 (2)示例一:栏目二:读人 风流人物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名人故事,学习其精神品质。 示例二:栏目二:读情 有情时光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情感类美文,体会人间美好情感。 (3)示例:亲,来这里坐坐吧!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
12.示例:江南戏曲那婉转悠扬的声色,那一颦一笑的优雅,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清秀。
13.夜航看戏(夏夜行船);戏后归航(月下归航)。
14.(意思对即可得分)“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戏台,与来时情形呼应。表现了“我”对社戏的喜爱、留恋。
15.A句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以动写静,突出了船行之快,又衬出了“我”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B句写老渔父的喝彩是侧面描写,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侧面衬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突出归航速度之快。
16.说明“我”在平桥村一直得到优待,体现了平桥村人的热情。
17.不对。“嘲笑”体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
18. (1)从结构上看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从内容上看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表达了作者热爱安塞腰鼓,以及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情怀。 (2)作者不仅是赞美安塞 腰鼓,也是赞美生命的律动:是宜泄自我,是精神上的奋发向;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 精神。 (3)略
19.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 天真烂漫、童趣盎然; 活泼、开朗、善良; 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20. 清明扫坟墓拜祖先 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 中秋吃月饼赏明月 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
21. 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并没有冬天; 朝阳花开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22. 急躁 干燥 描摹 蓦然 恬静 聒噪 渺小 缥缈 羁绊 湖畔 晦暗 后悔
23.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 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 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 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 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粟,激发爱国热情。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