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过关训练卷
世界现代史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仅1917年,德国潜艇共击沉协约国商船2 500多艘,其中英国商船占3/5。如果商船继续损失下去,英国不久就会闹饥荒,甚至不得不屈服。到1918年,协约国和中立国商船损失逐渐减少,新造商船不断增加,超过了损失的数量,标志着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最终失败。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俄国退出一战 B. 德国发生水兵起义
C. 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D. 中国政府对德宣战
C
2.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这里……”这首一战后期在英军中流行的歌曲反映了(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 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 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A
3. 某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材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引发了十月革命
B.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C. 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
D. 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4. 1917年4月,列宁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该讲话 ( )
A. 背景是沙皇政府继续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
B. 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C. 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D. 号召用暴力手段结束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B
5. 下图是发表于1919年8月30日的漫画《后视图》。画面中,威尔逊指挥了合唱——“持久和平”,由美国担任领唱。下列对漫画内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美国在战后国际秩序中居于领导地位
B. 协约国在一战结束后庆祝和平的到来
C. 美国希望继续保持其中立国地位
D. 和平的表象之下潜藏各自的利益诉求
D
6. 下图是1919年刊登于《每日先驱报》上的一幅题为《和平与未来的炮灰》的漫画。画中左侧的孩子头顶“1940 CLASS(1940年兵)”字样,代表他是法国军队在1940年募集的新兵。克里孟梭对威尔逊和劳合·乔治说:“奇怪!我好像听到有孩子在哭!”该漫画意在揭示凡尔赛体系( )
A. 激化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B. 违背了法国民众的利益
C. 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
D. 完全是大国意志的产物
C
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苏制IS-2重型坦克超过德军虎式重型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其最主要原因是( )
A.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 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
8. 1927—1940年,苏联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20%,棉花合同订购价提高了2.75倍,而农民购买的工业品价格却提高了5.5倍。这表明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实施成效显著
B. 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牺牲
C. 苏联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
D. 卫国战争造成粮食的短缺
B
9. 右图漫画为《苏联消耗华约成员的粮食》,漫画反映了体型巨大的“苏联巨人”吃掉了瘦弱的华约成员国的“晚餐”。漫画的主题可能是( )
A. 帝国主义对苏联实施封锁
B. 苏联已控制华约各国的经济命脉
C.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D. 苏联的工业化得益于华约的建立
C
10. 甘地反对西方世界的金钱崇拜,极力批判拜金主义,并且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只是建立在以大机器生产来榨取劳动者的血汗,极力牟取暴利的基础上。甘地这一论述旨在( )
A. 全面分析西方社会
B. 支持资本主义制度
C. 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D. 学习西方工业文明
C
11.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大危机中,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难以找到市场。为应对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在新政措施中,有利于改变农产品产量过剩情况的措施是( )
A. 复兴工业和“以工代赈”
B. 社会救济和保护劳工的权利
C.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D. 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D
12. 右图为“1932年美国完全失业人数占工人总数比重示意图”。罗斯福执政时期,政府为解决图中所示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兴建公共设施
B. 减少政府投资
C. 大力整顿银行
D. 农业减耕减产
A
13. 199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C
14. 下列时间轴承载的史实反映出( )
A.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日本策划第二次世界大战
C.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A
15. 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是发表于1939年4月的一幅由英国人创作的漫画《德国永远不会被包围》。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 德国全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B. 德国避免了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C. 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打击德国
D. 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
D
16. 下图漫画中,罗斯福和丘吉尔手中各拿着一根魔术棒, 在庆祝一个 1942 年诞生的被称为“联合”的新生儿。这个 “新生儿” 是( )
A. 《凡尔赛条约》
B. 《波茨坦公告》
C. 《开罗宣言》
D. 《联合国家宣言》
D
17. 下列史实能支持下图漫画寓意的是( )
A. 苏德战争爆发
B.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C. 珍珠港事件
D.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B
18. 下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部分国家的伤亡人数及持续作战时间。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美国的援助是中国抗战取胜的关键因素
B.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C. 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最大
D.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D
19. 1963年6月,美苏达成《美苏热线协议》,以便两国领导人能够在突然发生危机的情况下通过“热线”保持联系和对话,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防止由于事态失控而导致双方的核对抗。这体现了( )
A. 美苏间由敌对走向合作
B. 美苏两国的自我控制
C.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守势
D. 不结盟运动制衡美苏冷战
B
20. 1961年,民主德国为了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在东、西柏林之间的己方领土上修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又称“柏林墙”。柏林墙的修建( )
A. 导致德国走向了分裂
B. 成为冷战的符号和象征
C. 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
D. 为了防止联邦德国居民内流
B
21. 下表为“1874—1890年日本与欧美主要国家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比较表”。下列对表中日本经济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B. 日本整体实力超越英国
C. 日本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快
D. 日本优先发展了重工业
C
国家 日本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增长速度 12.1% 1.7% 5.2% 2.1% 3.5%
22. 1945年1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但到了1951年,美国完全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盟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 )
A. 冷战对峙的加强
B. 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 西欧国家的联合
D.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A
23. 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吸取历史教训,推行社会福利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
A. 提高公民的政治权利
B. 缓和社会矛盾的根本措施
C. 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D. 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
C
24. 下图为反映英国脱欧的漫画。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
A. 欧盟内部利益矛盾不可调和
B. 欧洲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
C. 欧洲联合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
B
25. 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这些计划大都欠缺科学规划,没有经过严整的论证、调研和评估,甚至前后内容相互否定,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 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 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 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 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D
26. 有中国媒体曾就苏联解体的原因对部分中国民众进行采访,受访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受访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看法没有历史根据
B. 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C. 苏联解体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 苏联解体是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的必然结果
C
原因 比例
政策错误,制度僵化,政治腐败,丧失民心 52.7%
苏联在世界搞霸权主义,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41%
西方对苏联的“和平演变”策略及颠覆活动的影响 37%
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 29.9%
27. 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里以欧美占绝对优势的力量格局开始逐渐被打破,这些联合国新增加的亚非国家多达56个,占当时联合国成员国近一半。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践行
B.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 非洲的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D.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B
28. 1994—2001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58亿美元上升到279亿美元,年均增幅仅为1.1%,处于波动徘徊阶段。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之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这一变化说明( )
A. 外贸体制改革推动农产品贸易
B. 扩大开放促进外贸全面增长
C. 农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D. 加入世贸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
D
29.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各大电信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技术的应用( )
A. 是材料技术的创新
B. 将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到新阶段
C. 是生物技术的突破
D. 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
B
30. 霍华德·斯波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进化不仅发生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世界里,疾病也同样进化……在这点上,药物学展开了一场疾病进化和新治疗药发明之间的竞赛。”这段话意在说明( )
A. 人类文明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B. 经济发展加速疾病细菌的演变
C. 生活因为科技进步而丰富多彩
D. 社会发展同时需要应对新问题
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其中31题12分,32题14分,
33题14分,共40分)
31. (12分)回顾历史,法、德两国的历史及关系耐人寻味,也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德关系剪影(部分)
时间 法德关系的表现
1806年 法国重创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急先锋普鲁士(后来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军队
1815年 由普鲁士等多国组成的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法国
1870年 在普法战争期间,普军在色当战役中击败法军,法国战败投降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德之间进行了一系列会战,最终德国战败
1919年 《凡尔赛条约》签订,德国遭到法国等国的掠夺性惩罚
1939年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940年6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法国,法国贝当政府投降
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三 面对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各国要齐心协力,共迎挑战,大国更要志存高远,敢于担当。……大国需摒弃零和游戏、恃强凌弱等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切实履行大国责任,利用自身影响和实力,为全人类共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李保东《坚持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共赢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德关系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法德关系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4分)
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使欧洲的实力不断削弱,国际影响力下降,最终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2)根据材料二,归纳以法德为首的西欧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3分)
避免走下坡路(或:发展经济);避免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或: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等等。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认为在世界舞台上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的大国关系?(4分)
国家间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恐怖主义;要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2. (14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和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联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编自陈钦庄、詹天祥、计翔翔《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材料三 中国商品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以至于有“离开中国,世界就无法生活”的说法。……但是,中国还不是欧美日那样水平的世界工厂,虽然总量很大,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品牌、市场网络、管理诀窍还在欧美日等跨国公司手中,这就出现了 “中国发展,外国赚钱”的局面,利润流向国外。……正如许多学者听说的那样,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国际制造产业链低端。
——摘编自陶金珏《当代中国世界工厂问题研究》
材料四 全球化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和市场机制发展的产物,单个国家意志难以全面控制全球化的进程,但全球化模式是由主要大国来塑造的,英国和美国分别造就了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模式,前者主要通过炮舰外交和殖民统治来维系全球化的秩序,后者主要通过制度压力和干预主义规范全球化进程。世界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西方收缩全球化步伐的调整时期,也是全球化模式的转变时期。当代全球化进程将逐渐由新兴市场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主要动力,中国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能力、有必要推动新型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形成。
——陈伟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4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驱使资产阶级在全球各地销售廉价商品,也开始了对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殖民扩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资本输出,垄断组织形成并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1995年为促进“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建立了哪一国际组织?(1分)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或:WTO)。
(3)根据材料三指出,“离开中国,世界就无法生活”说明了什么?(1分)如何才能改变“中国发展, 外国赚钱”的现状?(3分)
中国制造业发达。进行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打造世界品牌;优化市场环境;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等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经济全球化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2分)
美国推行经济霸权主义,主要大国之间的经济、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国际合作,营造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体系;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减少经济利益的纷争;等等。(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33. (14分)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由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态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巴黎凡尔赛和会的补充和继续,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由美国倡导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以美国对日本和英国的优势而结束。美、日、英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达成了暂时的妥协,确定了西方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二 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材料三 从1989年东欧剧变与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问题被突出地提了出来。
——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3日07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后确立的国际新秩序。(1分)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所引发的爱国运动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国公约》签署后中国所面对的局面。(2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五四运动。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但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了“对苏联进行包围”实行了什么政策?(1分)美国“妄图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所使用的“军事”武器是指哪一组织?(1分)美国“资本”的渗透对西欧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冷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或:北约)。一方面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政治、经济的控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新格局”是什么?(1分)除美国外,再举出两例推动世界“新格局”形成的力量。(2分)
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或:多极化趋势)。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任举两例即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政策是什么?(1分)举出一例在世界新格局形势下,中国为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所贡献的中国智慧。 (2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扬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任举一例,言之有理即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