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精品课件)(共1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精品课件)(共1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21:53: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17张PPT)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 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陈子昂,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写诗背景
武则天时,镇守东北的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武则天选派了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作者:
杜甫,字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号 ,世称 。又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 之称。 代 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作品背景
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不幸落第。这次落第,对杜甫来说并不是沉重的打击,他情绪乐观,对前途充满了幻想,因为这时他只有24岁。从此他漫游齐赵一带,这首诗是他游泰山时所作。
《望岳》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
注释
岱宗:指泰山。 青:苍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 神秀:指奇丽的景色。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割:划分。 荡胸:心胸激荡。 曾云:云气重叠。决眦:极度使用目力。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
诗歌大意: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分析意境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方法: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技巧型
从鉴赏诗歌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借代、起兴、互文等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烘托、渲染、象征、对比、用典、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答题方法:准确指出表现手法,并说出此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炼字型
应注意的词语----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意象词语、情感词语、象征词语、典故词语(诗句)
从语法角度分析: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答题方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开篇,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的参天耸立、连绵辽阔的形象。写出了作者初见泰山时的激动、惊叹和仰慕之情。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将大自然写的犹如人一般有情。“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两句写出来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慕与赞美。
杜甫在毕生的诗歌创作中,始终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追求。颔联当中的“钟”字、“割”字炼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人抓住了“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描绘了山云连成一片,鸟儿暮归入巢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颈联抓住了哪两个景物细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这是诗人想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两句诗显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因此被人誉为“绝唱”,刻为石碑,与泰山同垂不朽。
尾联已经超越了诗本身的境界,被后人誉为“绝唱”,试分析其原因。
《望岳》是现存杜甫诗歌中最早的一篇作品。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设想将来的登岳。
诗歌写景部分形象地描写了泰山的广度、高度及其天然神韵,突出了它高拔伟岸、巍峨雄壮的气势。更妙之处在于,也写出了诗人的浩然大气、开阔胸襟,可谓天人合一。诗中洋溢着诗人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根据所给条件,写出诗句
1.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句子:
2.既写了大自然造就泰山的神奇,又极言了泰山之高、之壮的句子:
3.作者胸中荡起无限激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图景:
4.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
5.被后人誉为“绝唱”,与泰山同垂不朽的句子 :
作业:
背诵本诗,并以《望岳》为内容写一篇小楷。
预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试用所学的鉴赏方法来赏析这首诗歌。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
似从天外飞来,石称“飞来石”,峰因石名,峰顶的飞来石,像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
请你来理解
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听说。
比喻奸佞小人或其它消极事物。
因为、由于。
寻:
闻说:
浮云:
缘:
畏:
遮:
怕。
遮挡。
理解 诗句
释义:“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就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只
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前两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
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
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后两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
《登飞来峰》赏析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借景抒情
借情喻理
(铺垫)
(目的)
}
}
}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远大理想和抱负)
《登飞来峰》阐释的哲理:
诗人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塔下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自然风光的体会,可细一体味,我们不仅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更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其他诗篇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书湖阳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 山 西 村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______著名爱国诗人。
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务观
放翁
南宋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hún
tún
guān
zhǔ
kòu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二句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怎样的景象?“足”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什么情感?
一二句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表达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译文:不要笑农家酿制的腊酒浑浊,丰收年里他们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又富含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这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写什么?包含什么哲理?
暗: 明:
深绿
红艳


译文:山层峦叠嶂,水迂回曲折,远望好像前面已经没有路了,走近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写出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此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民风淳朴可爱的欢乐画面。
译文:吹箫声,击鼓声,追随着春社祭日已经临近,人人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犹存。


诗人对农村的喜爱之情和对
农家的赞美之意.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 上。
译文:从今以后,我要乘着月光闲逛,拄着手杖随时叩击农家朋友的柴门。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
明确:1、村民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纯朴风俗陶醉、留恋之情。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生活中广泛流行的成语。
思考: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游山西村》:书写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体裁:七律,即七字八句
感情:以喜悦之情为基调,重在表达对淳朴自然生活的赞美。
内容:一方面记叙游事,一方面表达对乡情乡景的赞美,二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环境:一个动态性环境,由“游”字所致,以山水为背景,以农家茅舍为中心,呈现出一种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象。
小 结
诗眼:是第二句,即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关键是一个“又”字。
顺序:“事→景→情”式,即首联叙事,二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写法:借景抒情,一个个景点,纷至沓来,语言清新婉丽,情趣盎然。
  《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是 ,字务观,自号 , 朝著名诗人。
 
 《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   , ”;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 ”。
读一读试比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比较
相同:内容上都是描写作者做客农家的情形。
不同:
前一首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
后一首表达了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
比较两者在写法和趣味上的异同
描写的内容
都提到主人的好客,有对环境的描写;不同在孟诗主要写宾主的友谊,而陆诗重在表现民风的淳朴。
叙述的顺序
相似之处,都从对方落笔。不同之处在孟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而陆诗的第二联采用插叙的方式。
结尾的方式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陆诗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表达的志趣
都赞颂农村生活,孟诗重的是田园的闲适,而陆诗看重的是民风的淳朴。
本课要点
作者——陆游(朝代、字、号)
体裁——七言律诗
内容——写农民的好客和古朴的风俗
(意趣浓郁的风情画)
诗中的名句——(写景,富有哲理)
(1)写乡民好客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写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的诗句是_____
(3)表现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对农家生活恋恋不舍的句子是__________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拓展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荒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本诗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请从诗中找出这些句子。
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舍之情。
体味、积累: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写的是山绕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
望。
《归园田居》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愿”是体指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强。
陶渊明与陆游当时写下《归园田居》与《游山西村》这两首诗时都以弃官。但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看出,陆游仍然希望为国效力;而淘渊明则钟意于田园生活,钟意于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日子。
1.这首诗一、二两句写什么?
答:写农家丰年足食。腊酒是自家酿造,鸡豚是自家喂养,客人来了,自有土产招待。
2.这首诗三、四两句写什么?
答:写村庄周围景色。乡村小道,弯弯曲曲,山重水复,怀疑无路可走,然一座座村庄就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现在作为成语流传又有其深层含义,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
答:写诗人希望月夜随时到农家作客。由于诗人喜爱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善良热情的邻家农民,古朴淳厚乡村民俗,希望自己随时能乘月夜,拄拐杖登门拜访,共话桑麻。
3.这首诗五、六两句写什么?
4.这首诗七、八两句写什么?
答:写乡村民俗古朴。春社日即将到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穿着简朴衣帽的村民们在迎神的策鼓中未来往往。淳朴、热情而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青翠的山峦见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淙淙穿行,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
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空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
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上一页
本诗紧扣“游”字来写,反映的是乡间生活,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叙述的,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纯朴风俗陶醉、留恋之情。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生活中广泛流行的成语。
已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荡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诗人故乡杭州,有版本称这指的是诗人不知今后该何去何从。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花:比喻国家。
护:保护。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课外拓展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要使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抖擞精神, 不要拘守规格选拔重用人才。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一、 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思考探究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中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1.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
2.分析诗眼,透视诗歌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命题点
一、解题技巧
国破家亡之痛楚、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忧国忧民之感慨、征夫思妇之幽怨、游子迁客之凄凉、黑暗官场之苦、贬官谪居之恨、归耕隐居之乐、怀才不遇之寂寞、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川之热爱、友情之真挚、离愁别恨之凄苦、时光易逝韶华不再之感慨等。
二、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中考真题)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演练
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围绕“思乡”,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答案】
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望岳》结尾两句由“望岳”转为“岳望”,“会当”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线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原意: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而是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1.简答题。如“说说诗歌(诗句)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填空题,如“诗歌(诗句)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理解诗句蕴含的哲理
命题点
一、考查形式
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结合作者及相关背景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2.抓住诗歌中的名句,透过名句理解其深层意义,进而揣摩其中蕴含的哲理。
3.注意结合诗意概括提炼,要依据理从诗出的原则,不可主观臆造。
二、解题技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考真题)这首诗的颈联蕴含了什么哲理?
真题演练
答案: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解析: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参考答案】
四、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积累拓展
提示:本题意在引导我们加强对古诗的积累,并进行书写训练。要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默写时应注意字形。
五、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不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累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
提示:本题意在引导我们养成摘抄诗文名句的学习习惯,并将这些名句运用到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