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新课导入:美国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讲到:清朝很快进入一个在中文历史著作中被称为“盛世”,而在西方名为“High Qing”的时代。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整个漫长的18世纪中,清朝幸运地拥有三位非常能干、勤奋且长寿的君主,分别为康熙、雍正与乾隆。那么,清朝前期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标要求: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史实。
2.举例说出清朝前期兴盛的表现,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1.原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社会安定。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开荒执照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共有图46幅。画册用笔精到、设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描绘了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场景。
2、农业发展的表现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1)耕地面积扩大
材料1 中国的农业于18世纪达到了其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传统的农作物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甘著、花生、高粱和玉米等,它们可以使收获期分散到全年、适应贫瘠的或灌溉条件不好的土地。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2 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
——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材料3 当时著名的产棉区是长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地区。……专门从事棉花买卖生意的商人,携带大量金钱资本,到产棉区“坐庄”收购,然后再捆载而去,贩运他处,大赚其钱。
——戴逸《简明清史》第1册
(2)高产作物得到推广
(3)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4)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中国地形图(局部)
材料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 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部编版七上《历史》
(5)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
药材
烟草
茶叶
推广的高产农作物
扩大的经济作物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促进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大力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扩大
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对清朝有何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清初农业新发展有何历史意义?
(1)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茶业等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图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册》P65)
清代制瓷图
染坊
1、表现
二、手工业发展
清乾隆 胭脂红、蓝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清乾隆 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知识拓展】清朝的制瓷工艺较明朝又有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珐琅彩和粉彩的创制。
2016年香港苏富比 9883万RMB成交
清乾隆 粉彩九桃天球瓶
清康熙 御制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
2018年香港苏富比 1.9亿RMB成交
①分工细致,规模更大;
(2)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出现
清代纺织图
梳理纤维
纺纱
挽经纬线
织布
②“机户”“机工”,雇佣关系出现;
家庭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有何不同?手工业工场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手工业工场中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织工人数 佛山镇棉纺织业的织工超过5万人
织机数量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分工情况 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
人数多
规模大
分工合作
机户和织工的关系:
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商业的发展
1.条件
(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2.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
盛泽
河港交叉,水道纵横如网。
汉口镇,武汉三镇之一,地处两江之滨。
全国性市场
汉口
盛泽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
工商业市镇
《盛世滋生图》(局部)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
商业繁荣
商帮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晋商代表
徽商代表 胡雪岩
思考:根据表格数据,清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9 明朝中叶以来农、工、商各业 的发展,经济高度成长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意 味着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雍正时期的“摊丁入地” 政策,意味着人头税负担全部转移到土地上。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滋生。……外来的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的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人口快速增长
原因:
(1)清朝前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2)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
(3)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四、人口的增长
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1)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2)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3)庞大的人口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探究:清朝人口问题给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
1.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人口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就业。
3.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行人才强国战略。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
但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盛世已显得暗淡无光了。
盛世危机——反思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康熙年间,苏南地区每亩地价银四五两,米每升钱七文。到乾隆中后期,地价增至七八两至十余两,米价上涨四至五倍。康乾时期地价、米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快速增长 B.闭关政策推行 C.官僚机构臃肿 D.君主专制强化
2.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的是( )
A.农业发展 B.文化繁荣 C.专制加强 D.疆域扩大
3.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A
A
B
4.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5.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兴盛
6.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B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