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说课流程
01
教材分析
02
学情分析
03
教学处理
04
教学过程
05
教学反思
01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上承
下启
夏商周奴隶社会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高中教材子目录 初中教材子目录 高中教材比初中教材“多”部分 高中比初中教材“少”部分 教学启示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和老子 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老子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强调“华夏认同”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把知识版块合并、精减
诸侯纷争、孔子、老子、百家争鸣、变法运动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略讲,重点在于理清社会变化、经济发展、诸子百家、变法运动的关系,扩展知识的广度、宽度、深度。
说课流程
01
教材分析
02
学情分析
03
教学处理
04
教学过程
05
教学反思
02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
学生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变法运动、经济发展、百家争鸣等基本史实有一定的掌握。
身心发展
1.深度学习程度还不高,历史学科素养目标达成不够;
2.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说课流程
01
教材分析
02
学情分析
03
教学处理
04
教学过程
05
教学反思
03
教学处理——教学主题 教学目标
教学主题
教学目标
战乱的动荡时代,革新的精彩舞台
——走进春秋战国
1、通过春秋战国版图变化和地图的对比,在时空变迁中认识中国从大分裂走向统一、从华夷分离到华夏认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2、通过分析史料、画思维导图等活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认识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3、通过向秦孝公上“强国之策”等探究活动,加深地认识诸子百家思想和商鞅变法,培养学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形成及意义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深度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深度学习教学法
问题探究法
主题教学法
学法
教法
03
教学处理——重难突破 教学学法
重难突破
教法
学法
说课流程
01
教材分析
02
学情分析
03
教学处理
04
教学过程
05
教学反思
春秋
因孔子修订
《春秋》得名
战国
取自西汉刘向
编注《战国策》
BC476
BC256
东周
春秋
战国
BC770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04
教学过程——导入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清晰时间概念。
周平王东迁
一 战乱与统一
二 杂乱与融合
三 混乱与崛起
战乱的动荡时代,革新的精彩舞台
——走进春秋战国
04
教学过程
—— 诸侯纷争
—— 华夏认同
—— 经济发展 变法运动
老子与孔子 百家争鸣
思考2:根据图一概括当时民族分布特点? 图二与图一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图一春秋初期地图
西戎
南蛮
东夷
北狄
图二 战国地图
材料一: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国际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华夏文化对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些,正是夷狄逐渐接受华夏文化,并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过程中,文化差异逐渐缩小,而最终得以互相渗透混融的思想基础。
——郭玮《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夷观》
华夏
华夏
教学过程
04
华夏族扩大
设计意图:华夷分离到华夏认同、渗透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二、杂乱与融合
文化认同
华夏认同
材料:到春秋时代,中原各诸侯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例如春秋初期,齐国的“甫田”(公田)已经野草从生……
到春秋时代,由于铁农具的使用,荒地不断开辟,私田不断扩大,私田数量大大超过了公田,而私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不向国家交税……而依靠公国税赋的各国公室的收入日益减少……
——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任务一:
小组合作活动:根据材料和结合教材P10-11、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分析为何会出现这变化,这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提示注意“学习聚焦”)(请以小组为单位,画逻辑思维导图并派代表加以说明)
三、混乱与崛起
设计意图:分析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唯物史观
04
教学过程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发展
新经济崛起、地主阶级崛起
教学过程——学生作业
04
C级,不太符合思维导图,并且知识点逻辑错乱
B级,基本符合思维导图,知识逻辑基本正确,部分有误
A级,思维导图逻辑清晰、正确
A级,思维导图逻辑清晰、正确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知识或思维逻辑误区,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04
教学过程——学习评价
设计意图:健全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使小组合作落到实处,实现教、学、评有机结合。
奖励:前三名小组是一等奖,后三名是二等奖。
小组合作学习突出贡献奖(10名)
04
教学过程
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吸引了战国时期各家各派人才入秦国。请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视角给秦孝公上“强秦之策”。(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和诸子百家的观点,有理有据)
设计意图:调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新思想崛起
封建国家崛起
04
教学过程——学生作业
法家,A级
法家,B级
墨家,A级
墨家,B 级
道家,B级
儒家,B级
A级:符合上书情景,阐述自己的观点,逻辑性强,有理有据;
B级:没注意“上书”秦孝公的口吻,但能上表“自己治国之理念”,表述基本准确。
C级:不能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逻辑错误。
04
教学过程
任务三:
探讨:大型历史剧《大秦帝国》中秦孝公和商鞅,一个是五百年难遇之雄主,一个是五百年难遇之人才,二人一经结合,便生死相交,互为知音,同心同德,在乱世纷争的战国谱写了一副气壮山河的君臣合璧篇章。有网友提出疑问:“究竟是商鞅成就了秦孝公,还是秦孝公成就了商鞅,还是互相成就?”你是如何看待的。
设计意图:培养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意识。
学习评价:
A、能正确地多角度地论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B、能用史实论证,有一定逻辑性,但角度单一;
C、有史无论或只论无史,逻辑不强。
大国崛起
04
教学过程——课堂总结
春秋战国, 战乱的动荡时代,革新的精彩舞台
分裂走向统一
中央集权
制初步形成
人才辈出
思想自由
社会转型
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中华文化
源头活水
农耕文明
奠基
春秋战国
05
教学反思
本课
亮点
困惑
内容多,课时紧,如何实现“减而不简”,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理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构想新颖;
2 .教学形式多样;
3. 大胆整合教材,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尝试教学评一体化;
4. 深化主题。
感谢倾听
敬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