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 课件 (共8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 课件 (共8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13:0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6张PPT)
古诗三首
  朗读课文
1
朗读
课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 斜。
日暮汉宫 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 家。
①[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④[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⑤[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⑥[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注释】
hóng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 素 手,札札 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 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 一水间,脉脉 不得语。
zhá




朗读
课文
zhù






tiáo
【注释】
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②[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
④[素]白皙。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杼,梭子。
⑦[章]花纹。
⑧[零]落下。
⑨[盈盈]清澈的样子。
⑩[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zhuó

朗读
课文
十五夜 望月
[唐]王建
中庭 地白 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注释】



  认识生字
2

zhāng



hóu

yíng






hóu
五侯 侯府
多音字
闽侯,地名,在福建。
形近字
候(hòu):气候。
hòu
不成章 黑质白章
zhāng
黑质白章的裙子
泣涕 哭泣

形近字
垃(lā):垃圾。
粒(lì):颗粒。
拉(lā):拉车。
(lá):拉口子。
春水盈盈
yíng
湖水盈盈
含情脉脉

多音字
动脉、山脉、一脉相承。
mài
形近字
泳(yǒng):游泳。
咏(yǒng):歌咏。
栖息

鸟栖息在树上
形近字
牺(xī):牺牲。
洒(sǎ):洒脱。
乌鸦 鸦雀

乌鸦
易错点
“鸦”字的右半部分是“鸟”。
  讲课文一
3
下面让我们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春城】春天的京城。



【无处不】双重否定构成肯定,意思是“处处”。
【飞花】指天空中飘飞的柳絮。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一词,语言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季节,“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象。
批注: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批注: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飞”字用得巧妙精炼,写出了柳絮飞舞的动态美,表现了春天的勃然生机。诗人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尽显诗人的炼字功夫。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御柳斜”中的“斜”同“飞”字一样,也是用事物的状态来间接写风的。
批注: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批注:前两句诗粗略地描写了寒食节这一天京城长安的
盎然春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思考:诗人要处在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写出前两句中的京
城景象呢?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思考:诗人要处在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写出前两句中的京
城景象呢?
诗人只有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地方,视野宽阔,才能将全城的景物尽收眼中,才能写出这样的景象。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代
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轻烟】点燃蜡烛所散发出的淡淡的烟。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批注:按唐代制度,清明日由皇帝宣旨,取榆柳
之火赐给近臣,以示恩宠。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批注:后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关键句。寒食节这天,
天下一律禁火,唯独宫中可以燃烛。皇帝
特许重臣“五侯”也可以破例点燃蜡烛,
并且是直接自宫中传送入“五侯”家,表
现了社会的不公平,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弊
端,流露出诗人对上层统治者享受特权的
讽刺和批判。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思考:诗人写“轻烟散入”有什么作用?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思考:诗人写“轻烟散入”有什么作用?
第四句诗中的“散入”与第二句诗中的“东风”相呼应,诗人借随风飘进“五侯”家的“轻烟”来表达自己对特权阶层的讽刺与批判。



·参考译文
寒食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天的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
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时分,宫中开始传送蜡烛赏赐给王侯近臣,
轻烟散入五侯家。
缕缕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回顾全诗
这首诗前两句是对长安寒食节风光的一般描写,后两句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前两句写白天,后两句以“日暮”为转折写夜晚,写得到皇帝恩宠的权贵在寒食夜可以有燃烛的特权。诗的后两句,借“汉宫”与“五侯”来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昏庸,批判宦官专权败坏朝政。



  讲课文二
4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zhá
zhù
tiáo

zhu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迢迢】遥远。
【皎皎】明亮的样子。
【牵牛星】古代星官名,在诗中指“河鼓二”这颗亮星,即民间所谓的“牛郎星”,与织女星隔着银河相对。



批注:以“迢迢”写牵牛星,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
他乡的游子;以“皎皎”描写织女星,可以
让人联想到女性的柔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批注:第二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
出了织女星的清澄明亮,同时也写出了织女
柔美的形象。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机杼】织机。
【擢】伸出。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素】白皙。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批注:“纤纤”一词,写出了织女的手纤细柔长的
形态。“素”字写出了织女手的白嫩娇美。
“擢”这个动词,写出了织女伸手摆动织机
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



批注:“札札”是拟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
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又有些杂乱的感觉,
这种重复劳动之声反映了织女的心烦意乱和
躁动不安。“弄”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
个动词“弄”,传神地写出了织女织布时的
心不在焉和心神不宁的样子。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批注: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写出
了织女的勤劳,同时又巧妙地表现出织女因
思念牛郎而孤寂苦闷的心情。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都是用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和用机杼的声音来传递主人公内心的悲情。
思考:这两句诗与《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有
什么相似之处?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零】落下。
【章】花纹。



批注:“不成章”三个字中蕴含着一个“思”字,
即织女的心理活动,因为心神不宁、神思恍
惚才落了个终日勤劳纺织却“不成章”的结
果。这一句是前面“札札弄机杼”的结果。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批注:“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低声地哭。“涕”
也指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
为降落、落下之意。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
是如雨般无法抑制的织女的泪。作者运用夸
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几许】若干,多少。



批注:这两句是说银河又清又浅,牛郎和织女之间
又能相隔多远呢?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清澈的样子。
【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批注:“盈盈”,既写出了水的清澈,也表现出织
女的魅力,还可以令人联想到织女眼含泪水
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批注:“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地用
眼神表达情意,深情地凝望对方,却不能说
出话来的样子。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思考: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字的修
辞手法,即“迢迢”“皎皎”“纤纤”“札”
“盈盈”“脉脉”,这些叠字的运用有什么
好处?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思考: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字的修
辞手法,即“迢迢”“皎皎”“纤纤”“札”
“盈盈”“脉脉”,这些叠字的运用有什么
好处?
叠字的运用使得此诗音韵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现了女性的柔美和相思的愁苦。尤其是“盈盈”
“脉脉”两词,将一个饱含相思之愁的思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思考:与牛郎仅有一水之隔,为何织女还如此忧伤
哀怨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思考:与牛郎仅有一水之隔,为何织女还如此忧伤
哀怨呢?
距离越近,人们心中的期望就越大,
作者笔下的银河并不广阔,使织女与牛郎
见面的渴望被无限放大。明明能够彼此相
望,却无法执手交谈,这近在咫尺,却又
仿佛远在天涯的苦楚让人纠结无奈,愁肠
百结,万般不甘。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参考译文
迢迢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在银河东南的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的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伸出柔长洁白的双手,摆弄着织布机的织梭,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哭泣不止,眼泪如雨水般掉落。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这一河之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隔了一条又清又浅的银河,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不能用语言交谈。



·参考译文
这首诗借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世间男女的相思之情。全诗站在织女的角度详写了织女的相思之情,略写了与牛郎有关的部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织布“不成章”,到“泣涕零如雨”,再到“脉脉不得语”,充分表现了织女与牛郎相望不得语的分离之苦。诗中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描写,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使人物鲜活生动,情感真挚。
回顾全诗



  讲课文三
5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冷露】指秋夜天凉
出现的露水。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批注:诗人写望月却没有直写月光,只写“地白”,给
人一种积水空明、澄澈清冷的感觉,从侧面突出
了月光的皎洁。这让我们联想到了李白的诗句“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批注:“树栖鸦”既有听觉,又有视觉,我们仿佛看到
了栖息在树上的鸦雀,仿佛听到了鸦雀扑棱翅膀
的声音,通过这样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了月夜的
寂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批注:我国自古就有“月桂”的传说。这里写秋夜的露
水悄然无声地打湿了桂花,不禁使人联想到传说
中月亮上的桂树。这里表面写桂花,实则暗写月
色。用寒凉、清冷的氛围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什么画面?营
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有什么作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什么画面?营
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描写了被月光照得银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清冷的秋露、被秋露打湿的桂花,描绘了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图,营造了一种伤感、凄清的氛围,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批注: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直到第三句才点
明望月,而且不只是说自己望月,而是说“人尽
望”,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虽然同是望月,但
是怀人之情却是各不相同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批注:最后一句,诗人不言自己的秋思,而是推己及人,
问这茫茫的秋思会落在哪一家,实际上是在重点
突出自己那深深的怀人之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考:将最后一句诗中的“落”字改为“在”好吗?为
什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考:将最后一句诗中的“落”字改为“在”好吗?为
什么?
答案示例:不好。“落”字给人一种秋思随着月光一齐洒落下来的感觉,富有动态美;改为“在”的话就会显得平平无奇,黯然失色了。
十五夜望月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中庭地白树栖鸦,
庭院的地面被月光照得雪白,树上栖息着鸦雀,
清冷的秋露无声无息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着这轮皎洁的明月,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道浓浓的怀人之情会落在谁家。



·参考译文
回顾全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之夜望月的环境氛围。后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关键句,重点写诗人的相思之情。写月景,层次井然,有动有静,虚实结合;写秋思,从具体到抽象,思绪缓缓流露,情感层层推进,情景交融,含蓄委婉。



  课后题讲解
6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讲课
后题
朗读和背诵时注意读准字音哦!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
的情感。
讲课
后题
答:这首诗借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世间男女的相思之情。
讲课
后题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
的情感。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
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
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讲课
后题
答案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讲课
后题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
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
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参考素材
7
韩翃
·作者介绍
参考
素材
韩翃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754年)考取进士。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赏识,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诗风富丽华美,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原有诗集,后来失散,明代有人辑有《韩君平集》。代表作品有《寒食》等。
寒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按风俗家家都要禁火三日,只吃糕团等现成的食物。按唐制,王公贵族可以在寒食节得到皇帝的恩赐点烛生火。面对这样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创作背景
《寒食》创作背景
参考
素材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后来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等风俗。历史上,寒食
节活动由以纪念介子推、禁烟火、吃寒食为主,逐渐演变为以扫墓祭祖为主。寒食节的历史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相关拓展
寒食节习俗
参考
素材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宋]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相关拓展
关于寒食节的诗句
参考
素材
王建
·作者介绍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他出身寒微,虽考中进士,但只做过几任小官。他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了许多从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他善写七言歌行,很少直接发表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有独到之处,风格上和张籍有相似之处,世称“张王乐府”。作有《王司马集》。
王建简介
参考
素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又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诗人在中秋之夜因思念故友杜郎中所作,诗中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故友无限的思念之情。
《十五夜望月》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参考
素材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自古有赏月、拜月、亲人团聚和吃月饼等习俗。这天晚上,人们经常和亲友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如果亲友在异地,就望着月亮以表达思念之情。
·相关拓展
中秋节习俗
参考
素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北宋]晏殊《中秋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南宋]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
·相关拓展
关于中秋节习俗的诗句
参考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