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9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
你了解李大钊吗?结合图片以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所了解到的李大钊。
籍贯:河北乐亭。
生卒年:1889~1927。
受教育情况: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发表的文章:《警告全国父老书》《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
李大钊简介
·人物介绍
身份与地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主要革命贡献:1920年,在李大钊的发起下,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派人到天津、唐山、济南等地建立了党团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被逮背景:1926年3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人物介绍
朗读课文
1
①课文中哪些字或词语你不认识或不理解?把它们圈画出来。
②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对李大钊的外貌、神态以及语言、动作进行了描写。边读边把这些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打开课本第58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认识生字
新词
2
词语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稚
会
写
字
zhì
避
bì
峻
jùn
啪
pā
瞪
dèng
僻
pì
瞅
chǒu
靴
xuē
魔
会
写
字
mó
刑
xíng
哼
hng
绑
bǎng
啃
kěn
袍
páo
执
zhí
幼稚 稚嫩 稚气
zhì
会写字
形近字
椎(zhuī):颈椎、脊椎。
躲避 逃避 避雨
bì
会写字
形近字
癖(pǐ):癖好。
严峻 峻峭 险峻
jùn
会写字
形近字
俊(jùn):俊俏。
骏(jùn):骏马。
竣(jùn):竣工。
啪啪响
pā
会写字
目瞪口呆
dèng
会写字
形近字
澄(chéng):澄澈。
(dèng):澄清。
橙(chéng):橙子。
偏僻 孤僻 僻静
pì
会写字
僻静的小屋
瞅见 瞅空
chǒu
会写字
近义字
观(guān):走马观花。
顾(gù):左顾右盼。
视(shì):熟视无睹。
瞥(piē):惊鸿一瞥。
望(wàng):东张西望。
会写字
皮靴 雨靴 靴子
xuē
魔法 魔力 恶魔
mó
会写字
书写注意
书写的时候不要丢掉右下角的“ ”。
苦刑 受刑 刑法
xíng
会写字
形近字
形(xíng):形状。
邢(Xíng):邢台。
hng
会写字
多音字 hēng
①鼻子出声:它一声也不~|他疼得~了一声。②小声唱:边走边~着歌。
书写注意
“哼”字的右下部分是“了”。
捆绑 松绑
bǎng
会写字
形近字
梆(bāng):梆子。
啃骨头 啃书本
kěn
会写字
长袍 棉袍 旗袍
páo
会写字
形近字
咆(páo):咆哮。
跑(pǎo):跑步。
(páo):虎跑泉。
执行 执法 回执
zhí
会写字
书写注意
“执”字第四笔是“丿”。
讲课文
3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讲
课
文
1
①思考: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思考:读了第1自然段,你发现这篇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了吗?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讲
课
文
②这篇课文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作者先交代父亲李大钊的被难时间,再按照时间顺序写父亲被难的过程。
①第1自然段主要讲“我”永远忘不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1
①思考: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思考:读了第1自然段,你发现这篇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了吗?
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说说李大钊被捕前的局势怎么样?李大钊是怎样的工作状态?在文中圈画出对李大钊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
讲
课
文
2
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
讲
课
文
3
4
父亲早出晚归,整理和烧毁一些书籍和文件,这从侧面反映了什么?
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
讲
课
文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局势越来越紧张。
3
4
父亲早出晚归,整理和烧毁一些书籍和文件,这从侧面反映了什么?
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
这里的感叹号体现了什么?
讲
课
文
5
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
这里的感叹号体现了什么?
讲
课
文
感叹号体现了父亲语气的严肃。
5
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
为什么平时慈祥耐心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讲
课
文
6
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
讲
课
文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另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的工作十分紧张,怕泄露了党的机密。
6
为什么平时慈祥耐心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
讲
课
文
这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资料链接:阎振三是中国共产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处境非常危险。正因如此,才有下文李大钊的朋友和妻子劝他离开的情节。
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
讲
课
文
与前文相呼应,解释了父亲为何“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的疑问。
这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
讲
课
文
7
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讲
课
文
资料链接:1926年3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段祺瑞执政府发布了逮捕李大钊等人的通缉令,从此,北方的政治形势日益恶化。1926年秋,北伐军攻占武汉,中共中央致信李大钊,请他和罗章龙前往武汉,许多同志也劝他暂时离开北京。李大钊考虑到需要有人主持北方的工作,所以,在其他同志南下之后,他仍坚守在工作岗位。
这段话中的反问句可以换成陈述句吗?为什么?
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讲
课
文
不能,因为反问句更能体现父亲态度的坚决。
这段话中的反问句可以换成陈述句吗?为什么?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朋友和妻子多次劝李大钊,他都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表现了李大钊的什么精神?
思考:从前面段落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被捕前局势十分紧张?
讲
课
文
思考:第2~7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讲
课
文
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敢于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第2~7自然段主要讲被捕前,在局势危急的情况下,李大钊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③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朋友和妻子多次劝李大钊,他都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表现了李大钊的什么精神?
思考:从前面段落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被捕前局势十分紧张?
思考:第2~7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默读课文8~18自然段,想想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的状态?在文中圈画出对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
“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果然”说明了什么?父亲在危险来临之际依然坚持革命工作,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讲
课
文
8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
讲
课
文
“可怕的一天”指李大钊被捕这天。“果然”表示事实与所料相符,说明那时局势严峻,大家都意料到敌人不久就会来逮捕父亲。但父亲在危险来临之际依然坚持革命工作,体现了他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8
“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果然”说明了什么?父亲在危险来临之际依然坚持革命工作,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讲
课
文
9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
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
讲
课
文
10
11
“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
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
讲
课
文
“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说明父亲在危险来临时依然沉着、冷静,也说明他对敌人早有准备,从容不迫,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0
11
“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讲
课
文
12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
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
讲
课
文
13
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
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
讲
课
文
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这与前文哪些地方形成鲜明对比?
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
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
讲
课
文
这与前文中父亲的沉着、冷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这与前文哪些地方形成鲜明对比?
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
讲
课
文
14
15
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
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
讲
课
文
16
阎振三受到敌人残酷的折磨,可依旧摇头表示不认识李大钊,这体现出共产党人怎样的品质?
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
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
讲
课
文
体现出共产党人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的可贵品质。
16
阎振三受到敌人残酷的折磨,可依旧摇头表示不认识李大钊,这体现出共产党人怎样的品质?
好,别让他自杀!”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
敌人的来势汹汹和李大钊的严峻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凸显出李大钊怎样的精神?
讲
课
文
17
好,别让他自杀!”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
讲
课
文
这凸显出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从容镇定和大无畏精神。
17
敌人的来势汹汹和李大钊的严峻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凸显出李大钊怎样的精神?
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
讲
课
文
18
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思考:第8~18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讲
课
文
讲
课
文
第8~18自然段主要讲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定、从容。
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思考:第8~18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默读课文第19~29自然段,看看在法庭上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在文中圈画出对李大钊外貌、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啃手里的窝窝头,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
讲
课
文
19
20
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和“平静”分别说明了什么?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慈祥”充分体现了什么?
讲
课
文
资料链接: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残酷的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将竹签插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又变换了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他,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21
“慈祥”在本课不止出现了一次,还在哪里写到了?联系起来看,你有怎样的体会?
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
讲
课
文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在狱中吃了不少苦头;“平静”说明李大钊受苦刑后依然坚强,表现了他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家人的爱。
“慈祥”还在第5自然段写到了。联系起来看,我能体会到李大钊是一个对家人温柔、慈爱的人,这与他对待敌人的严峻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和“平静”分别说明了什么?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慈祥”充分体现了什么?
“慈祥”在本课不止出现了一次,还在哪里写到了?联系起来看,你有怎样的体会?
21
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讲
课
文
22
23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父亲为什么受了苦刑后,依然安定与沉着。
讲
课
文
资料链接: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李大钊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讲
课
文
一是因为“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占据了他的心;二是因为他想用“安定、沉着”影响家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联系上下文,说说父亲为什么受了苦刑后,依然安定与沉着。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
讲
课
文
24
25
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讲
课
文
26
你认为“我”是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讲
课
文
父亲的安定、沉着影响了“我”,也给了“我”勇气。
26
你认为“我”是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讲
课
文
27
28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
讲
课
文
29
你怎样理解“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此处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
讲
课
文
“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不希望家人受到伤害。此处的语言描写展现了一个为国家和革命事业勇于牺牲自己,对家人慈爱的革命者形象,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
29
你怎样理解“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此处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这段话与下文中的什么内容相照应?
讲
课
文
思考:第19~29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思考:第19~29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讲
课
文
这段话与下文“我”在报纸上看到父亲被执行绞刑相照应。
第19~29自然段主要讲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非常坚定、沉着。
这段话与下文中的什么内容相照应?
默读课文第30~33自然段,体会革命先烈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哭着
讲
课
文
30
31
从街上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
讲
课
文
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
讲
课
文
32
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讲
课
文
33
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讲
课
文
33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情感,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讲
课
文
33
思考:第30~3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讲
课
文
第30~33自然段主要讲全家人得知父亲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
33
思考:第30~3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后题讲解
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讲课
后题
朗读时注意语调、语速、重音以及停顿,读出情感。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讲课
后题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讲课
后题
答:①被捕前,写李大钊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②被捕时,写李大钊面对残暴的敌人表现得非常镇静,处乱不惊;③在法庭上,写与敌人斗争时,李大钊镇定、沉着的态度;④李大钊被害后,写全家人无比悲痛的心情。
讲课
后题
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是李大钊被捕的时候,他面对凶恶残暴的敌人时的沉着、冷静,保持着惯有的严峻态度,体现了他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不畏牺牲的高尚品质。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
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讲课
后题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
的脸。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
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讲课
后题
类似的句子:①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②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体会:(言之成理即可)
3.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
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讲课
后题
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内容上,突出了作者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情感;写法上,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讲课
后题
5.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
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
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
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
同学交流。
讲课
后题
讲课
后题
刘胡兰:女,1932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全国抗战爆发后,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后成为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1946年,她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1947年1月12日,15岁的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获。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怕死不当共产党!”最后英勇牺牲。
相关资料
讲课
后题
董存瑞:男,1929年10月15日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未满19岁的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英勇牺牲。他用个人的英勇牺牲换来了隆化的解放。1948年,他被追认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
相关资料
参考素材
5
李星华(1911~1979),李大钊的女儿,民间文学工作者、作家。河北乐亭人。1932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加入反帝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从敌占区奔赴延安,此后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工作和民间文学工作。著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搜集和整理了《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
李星华简介
·作者介绍
参考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