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人民服务课件 课件(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为人民服务课件 课件(共6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13:2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为人民服务
提起“为人民服务”,你会想到谁?邱少云、雷锋、袁隆平……结合图片或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邱少云
雷锋
袁隆平
  朗读课文
1
①课文是在悼念哪位历史人物?
②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边读边把关键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打开课本第63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认识生字
新词
2
词语
革命 解放 彻底 利益 意义
剥削 压迫 批评 兴旺 五湖四海 目标 责任 牺牲 死得其所 制度 寄托 哀思




chè

qiān

tài



biāo



chuī



zàng
透彻 彻夜 彻底
chè
会写字
形近字
沏(qī):沏茶。
迁移 迁就 变迁
qiān
会写字
伴读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曾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军败降匈奴之事辩解而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泰山 泰斗
tài
会写字
伴读
【泰山】①(Tài Shān)五岳中的东岳,在山东泰安。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②比喻受敬仰的人和有价值的事物:重于~|~北斗|有眼不识~。③岳父的别称。
急迫 压迫 强迫

会写字
多音字 pǎi
【迫击炮】(pǎi jī pào)一种炮身短,重量较轻,从炮口装炮弹的火炮。
批评 批示 批准

会写字
形近字
毗(pí):毗邻。
biāo
会写字
目标 标兵 标志
形近字
际(jì):国际。
牺牲

会写字
形近字
晒(shài):晒太阳。
炊烟 炊具 野炊
chuī
会写字
形近字
吹(chuī):吹牛。
埋葬 火葬 陪葬
zàng
会写字
  讲课文
3
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可以在文中圈画出词句,进行批注。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
“完全”“彻底”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
“完全”“彻底”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完全”“彻底”这两个词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思考:①开篇有什么作用?
②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思考:①开篇有什么作用?
②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开篇点明主题,提出鲜明的观点,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革命队伍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
②第1自然段主要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默读第2~4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为人民服务”进行具体论证的?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
我们应该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死的意义”?



2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
我们应该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死的意义”?



2
我们要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死的意义”。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解救中国人民于危难之中,牺牲在所难免,这样的死是死得其所;在和平时期,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与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不矛盾。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



2
引用司马迁的话有什么作用?
资料链接: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报任安书》。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



2
引用司马迁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司马迁的话论证“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资料链接: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区执行烧炭任务,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壮烈牺牲。



思考:①你能从第2自然段体会出议论的严密性吗?谈谈你的
理解。
②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①你能从第2自然段体会出议论的严密性吗?谈谈你的
理解。
②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第2自然段围绕“怎样看待死的意义”展开论述,每句联系得都非常紧密。第一句总说“人死的意义有不同”,第二句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死的意义可以分为“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第三句具体讲哪类人的死重于泰山,哪类人的死轻于鸿毛。最后一句指出张思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
②第2自然段主要写“我们”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



3
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



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
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思考: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以及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
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第一句讲“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第二句讲不管什么人向“我们”指出缺点都行。第三、四句说“我们”虚心听取批评的前提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第五句,举了“精兵简政”的例子,再次说明“我们”愿意采纳任何人的正确意见。第六句,总结提出了“我们”的队伍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这一自然段通过列举李鼎铭的事例,并用一组逻辑严密的复句展开论述,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
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以及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
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第3自然段主要写“我们”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思考: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



4
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



“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指的是什么?
资料链接:“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约为九千一百万。
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



“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即上文提到的“共同的革命目标”。
“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指的是什么?
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



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运用排比说理,条理清晰,使语言的气势更强。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不过”二字体现了什么?
三个“互相”连用,有什么作用?
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通过“不过”引出的内容对论点进行补充,使之更丰富、完善,体现了议论的严密性和作者思维的缜密性。
“不过”二字体现了什么?
三个“互相”连用,有什么作用?
三个“互相”连用,形成排比句,运用排比说理,从不同层面阐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团结,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思考:①“我们”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
②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①“我们”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
②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共同的革命目标: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具体做法:在困难时,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提高勇气;努力奋斗;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②第4自然段主要写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要不怕困难,努力奋斗,团结互助。
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作者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可以在文中圈画出词句,进行批注。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



5
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思考: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思考: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5自然段是整个演讲词的总结语,毛泽东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



回归整体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以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在写作特点上,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意思展开三个层次的叙述,并且注重引用和举例,加强论点的说服力。另外,句子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紧密。



《为人民服务》脉络图
为人民服务
提出观点
具体论证
得出结论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坚持好的 改正错的
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努力奋斗 团结互助
寄托哀思
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引用、
举例
  课后题讲解
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讲课
后题
朗读的时候注意语调、语速、重音以及停顿。
2.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讲课
后题
2.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讲课
后题
答: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于死的不同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团结互助。
3.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
是怎样连起来的。
讲课
后题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讲课
后题
3.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
是怎样连起来的。
答:第一句讲“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第二句讲不管什么人向“我们”指出缺点都行。第三、四句说“我们”虚心听取批评的前提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用一组逻辑严密的复句展开论述,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
4.结合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讲课
后题
十里长街送总理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
讲课
后题
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讲课
后题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本文作者吴瑛,选用时有改动
4.结合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讲课
后题
答:因为周总理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终生,他的生命非常有意义和价值,他的死可以说“重于泰山”,所以周总理死后才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出现。
  参考素材
5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的演讲词。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这一演讲阐明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对鼓舞群众斗志、促进人民团结有着特殊的意义。
写作背景
·相关拓展
参考
素材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张思德简介
·人物介绍
参考
素材
张思德(左)在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