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文言文二则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76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则文言文。
朗读课文
1
朗读
课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wéi
hóng hú
zhuó
学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朗读
课文
yú
cāng
rǔ
shú
认识生字
2
援
yuán
俱
jù
弗
fú
辩
biàn
会
写
字
yuán
思援弓缴而射之
会写字
形近字
缓(huǎn):缓慢。
暖(nuǎn):温暖。
媛(yuán):婵媛。
(yuàn):名媛。
jù
虽与之俱学
会写字
书写注意
右半部分“具”,里面有三横。
fú
弗若之矣
会写字
biàn
辩论 辩解
辩论
会写字
易混字
辩(biàn):解释说明。如辩解、辩护。
辨(biàn):区分、分别。如辨别、辨析。
讲课文一
3
下面让我们结合注释,学习《学弈》这篇文章。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讲
课
文
【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善】善于,擅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讲
课
文
弈秋,是全国之中擅长下棋的人。
批注:文章开篇点明了弈秋是全国之中下棋的高手。
译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讲
课
文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使】让。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讲
课
文
让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译文
讲
课
文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援】引,拉。
【之】这里指弈秋的教诲。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以为】认为。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讲
课
文
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一直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译文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批注:“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通过具体行为来说明这个学生听讲不认真,通过将其与专心听讲的学生进行对比,结果不言而喻,有说服力。
讲
课
文
【俱】一起,
一同。
【弗若】不如。
【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讲
课
文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他们俩虽然在一起学习,但是这个学生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学生学得好。
译文
批注:“弗若之”是课文最后的评价和结论。
讲
课
文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然】这样。
【为】因为。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讲
课
文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学生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译文
批注:作者通过把专心致志学习的学生与三心二意学习的学生作对比,摆出三心二意学习的学生不如专心致志学习的学生学得好的事实,论证出专心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读书做事要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讲
课
文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讲课文二
4
下面让我们结合注释,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讲
课
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
讲
课
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在为一件事争论不休,便问是什么原因。
批注:文章开头说孔子东游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从而引出疑问。
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讲
课
文
【以】认为。
【日中】正午。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讲
课
文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一些。”
译文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讲
课
文
批注:这是其中一个小孩的观点,他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距离人远一些。这引出了文章开头两个小孩争论的问题: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
【初】刚刚。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讲
课
文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一些,而中午时要距离人近一些。”
译文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讲
课
文
批注:这是另外一个小孩的不同观点,他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一些,而中午时距离人近一些。
【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及】到,到了。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盘
车盖
讲
课
文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批注:这是前一个小孩在争辩时举的例证,他是凭自己观察到的不同时间看到的太阳大小不同所作出的判断。
译文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讲
课
文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寒凉。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讲
课
文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寒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距离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距离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批注:这是后一个小孩的例证,日初出时寒凉,日中时热,这是根据不同时间感受到的气温不同作出的判断。
译文
讲
课
文
【决】决断,判断。
孔子不能决也。
讲
课
文
孔子也不能判断这是怎么回事。
批注:听了两个小孩子的解释,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这说明,一方面,日远日近的问题很深奥,两个小孩能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译文
讲
课
文
孔子不能决也。
【孰】谁。
【为】同“谓”,说。
【汝】你。
讲
课
文
【知】同“智”,智慧。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有智慧呢?”
批注:文章结尾两个小孩见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笑着说:“孰为汝多知乎?”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译文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讲
课
文
讲
课
文
思考:学完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思考:学完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讲
课
文
答案示例:
①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懂就问。
②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课后题讲解
5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的时候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哦!
讲课
后题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
·
·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讲课
后题
◇通国之善弈者也。
·
“弈”指下棋,“善”在这里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讲课
后题
想拉弓箭射它,从这里可以理解这个“之”代指前文提到的鸿鹄。
◇思援弓缴而射之。
·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讲课
后题
联系上下文内容可以知道,孔子无法判断两个小孩谁说的对,所以说“决”在这里是决断,判断的意思。
◇孔子不能决也。
·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讲课
后题
讲课
后题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
内容。
答:《学奕》讲两个人学习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不专心学习的不如专心的那个;《两小儿辩日》讲孔子听到两个小孩为太阳的远近辩论,一个凭不同时间看到的太阳大小,一个凭不同时间感受到的温度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孔子也不能决断这个问题。
讲课
后题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
内容。
讲课
后题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两小儿辩日》中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意见相反。一个小孩通过不同时间看到的太阳大小来论证,早晨太阳大如车盖,中午太阳像个盘子那样大,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另一个小孩根据不同时间感受到的气温不同作出的判断,日初出时寒凉,日中时热,得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结论。
讲课
后题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参考素材
6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注重学思结合,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孔子简介
·人物介绍
参考
素材
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字子舆,尊称孟子。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生活在战国时期。著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他的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重视德育,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简介
·人物介绍
参考
素材
列子简介
列御寇,人称列子。
籍贯:郑国(今河南郑州)。
生活年代: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身份、地位:思想家。
学派:道家。
思想主张:清静无为。
相关著作:《列子》,又名《冲虚真经》,道家经典之一。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列子学射》等。
·人物介绍
参考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