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名著
《朝花夕拾》 导读
目录
基础热身
知识详解
学有余力
鲁迅与《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
鲁迅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
须发直立
横眉怒目
严肃
呆板
无趣
... ...
4
有 趣 的 人
四条
时 尚 达 人
剪 辫 子 前
剪 辫 子 后
铁刷一般整齐的平头
隶书“一”字胡子
6
鲁 迅 家 的 菜 谱
7
顶 尖 设 计 师
8
顶 尖 设 计 师
(一)鲁迅的个人简介
基 础 热 身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东渡日本学医
目睹国人的愚昧、麻木不仁时,弃医从文
(一)鲁迅的个人简介
基 础 热 身
小说集
杂文集
散文诗集
朝 花 夕 拾
回忆性散文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华盖集》
《而已集》
《野草》
朝 花 夕 拾
基 础 热 身
朝 花 夕 拾
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早晨盛开的鲜花
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
共十篇
较多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6篇: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国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较多描写鲁迅少年生活的2篇:
《父亲的病》
《琐记》
较多描写鲁迅青年生活的2篇: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朝花夕拾
课堂练习
基 础 热 身
“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荧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盏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小引》
《朝花夕拾》和《旧事重提》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
答案示例:我觉得《朝花夕拾》更好。
理由:1这个题目更富有文采和意蕴,让人有一种淡淡的伤感:
2.《朝花夕拾》既含有旧事重提的意思,又暗含了作者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之情。
课堂练习
基 础 热 身
1.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破落封建家庭,幼年接受传统的私和整式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当目睹国人愚昧和麻木不仁时,弃医从文,用犀利的文笔唤醒国人灵魂。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
课堂练习
基 础 热 身
2.《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性的散文(体裁)集,
共10篇,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最初在《莽原》
杂志发表,1927年编辑成集时改为《朝花夕拾》。
知 识 详 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父亲的病》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他似乎很高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似乎?
确凿?
他似乎很高
他确凿很高
鲁迅为什么要把两个反义词一起连用呢?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②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21
·
目录
高大的
紫红的
碧绿的
肥胖的
低唱
在树叶里长吟
蟋蟀们
光滑的
轻捷的
桑葚
黄蜂
油蛉
鸣蝉
弹琴
石井栏
叫天子
菜畦
皂荚树
22
木莲
斑蝥
蜈蚣
何首乌
覆盆子
鲁迅在这个乐园当中的“乐”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用充满童趣的心来探索一系列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
23
③……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
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
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
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
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社
(bi)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
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
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
躁,养不过夜的。
③……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24
⑤我的先生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寿镜吾
④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25
课堂练习
1.第②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分)
2.第②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对百草园进行描写 请结合文句列举两个句子进行分析。(3分)
两个“不必说”与后面“单是”呼应,重点突出局部景物的方法写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中心。
莱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湖珠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
鸣蝉的“长吟”,蟋蜂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
覆然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26
课堂练习
3.第③段中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请把一系列动词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他的名字是?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撤、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
寿怀鉴(寿镜吾)
他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还对他很恭敬。
27
课堂练习
5.“我就只读书,正千习字,晚上对课”,“对课”就是
拟对联。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内容拟写
出下联。(2分)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
三味书屋读书习字拟对联别有情趣
28
课堂练习
文本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要内容
教书先生及特点
作品主题
作者回忆了童
年时代的自己
在百草园的有
趣生活和在三
味书屋的启蒙
学习生活。
寿镜吾先生
方正、质朴、
博学严厉不乏
慈祥。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另外,作者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私塾教育。
29
“我”找有绘图的《山海经》的艰难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卖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阿长与《山海经》
30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A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④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与《山海经》
我对阿长的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她是怎么为迅哥儿买来的
有画的“三哼经”的呢
31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呢?
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阿长与《山海经》
32
课堂练习
1.作者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与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3分)
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她利用回家休假的时间买来了作者渴慕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与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了她对“我”的① 而“我”认为②“ ”(用原文语句回答),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当时对阿长③ 的心理,这些都为下文④ 设下了伏笔。当我看到梦寐以求的宝书时,“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霹雳”表现了“我”⑤ 的心情。(5分)
关心、疼爱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轻视
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
震惊、惊喜
33
课堂练习
3.结合选文,说一说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分)
因为阿长发现作者非常喜爱《山海经》这套书,于是在别
人都不关心的情况下,为作者买了这套书,体现了她对作者的疼爱、关心,反映出她是一个善良、热情、关爱孩子的人。
34
课堂练习
文本总结——《阿长与<山海经>》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写了“我”和
家中的保姆阿
长的相处点滴。
阿长(长妈妈)
愚昧迷信、朴
实善良、关爱
儿童。
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同时,这一篇目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面貌。
35
五猖会
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形容五猖会呢
威事…… 最威的…… 特别的……
威事、最威、特别,越是热闹,这是想看,这是儿童最自然的心理反应。
36
五猖会
②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假如你是鲁迅先生,你会怎么催促工人?
37
五猖会
去拿你的书来。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38
五猖会
“粤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
……
39
五猖会
11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怎么理解“铁钳”“深秋的蟋蟀”
40
五猖会
“粤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
……
41
五猖会
不错,去罢。
42
五猖会
五猖会……
43
课堂练习
1.《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① 的心情,父亲却强迫“我”背②《 》,让“我”感到很痛苦。(2分)
2.请从文中A、B两段画线的文字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
【A】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A】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背书的痛苦和无奈。
急切、兴奋
鉴略
44
课堂练习
3.从选文内容来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3分)
文章主要写“我”对五猖会的的神往,而父亲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
45
课堂练习
文本总结——《五猖会》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
“父亲”
严肃,对孩子
管教严。
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庸朽和反动。
46
父亲的病
⑧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同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全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典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这里的“大概的确”的用法与《百草园》的“似乎确凿”一样吗
47
父亲的病
⑨我有一种丹,点在舌上,
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
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⑩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48
父亲的病
11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 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12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两次摇头的意义一样吗
49
父亲的病
13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 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50
父亲的病
14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怎么理解“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51
父亲的病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 ……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儿,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自己的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52
课堂练习
1.选出恰当的形容词来形容文中的名医。(3分)
炒手回春 处方独到 江湖庸医 童叟无欺
巫医不分 故弄玄虚 草菅人命 名不副实
江湖庸医 巫医不分 故弄玄虚 草菅人命 名不副实
2.选文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开。作者每会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53
课堂练习
文本总结——《五猖会》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回忆了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名医”
巫医不分、故
弄玄虚、勒索
钱财、草菅人
命
揭露庸医害人的龌龊和作者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学 有 余 力
《藤野先生》
55
藤野先生
⑦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
56
藤野先生
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⑩“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11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用看花先把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她喝彩,——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57
藤野先生
12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猜猜藤野先生想说什么
……
58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关怀和爱护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
59
课堂练习
1.请你结合选段的【A】【B】两处的画线句,分析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
2.仔细揣摩,“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内涵 (3分)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请的语气加强肯定,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却抱着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压迫下和落后封闭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60
课堂练习
3.《藤野先生》一文中说“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说一说这次的“幻灯片”事件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和影响 (2分)
伤害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无知,意识到了要拯救落后的中国,就必须先改造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4.从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 (2分)
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天,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61
课堂练习
【附加题】
“正人君子”这个短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指的是哪些人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采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指那些为封建军阀政客张目(张目:助长某人的声势叫为某人张目。此处也可用为虎作伥等)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憎恶之情。
62
课堂练习
文本总结——《藤野先生》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及特点
作品主题
鲁迅回忆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讲述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藤野先生
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
求,没有民族偏见。
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
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63
课堂练习
1.下面是某同学关于鲁迅散文的读书笔记,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一个“黄胖而矮”“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她记得“我”的心愿,给“我”买了《山海经》。
B.《五猖会》一文写的是童年的“我”回忆儿时参加迎神赛会的场景,描写细致生动,再现了浙东风俗一片欢乐的景象,抒发了“我”参加五猖会高兴激动的心情。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D.“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B
64
课堂练习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2分)
温馨的回忆:
【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星》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国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写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示例三】《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她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片刻。
65
课堂练习
理性的批判:
【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示例三】《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66
课堂练习
3.阅读《朝花夕拾》之后,同学们在读书交流会上展开讨论,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词。请你任选一个,结合这部书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3分)
温情 理性 率真 批判
【示例一】选词:温情认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充满温情,作者追忆了淳朴善良的保姆阿长为自己买《山海经》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她诚挚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选词:批判认识:作者在《五猖会》这篇文章中,写自己去看赛会前,因被父亲强迫背书而感到扫兴和痛苦,对错误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
67
课堂练习
4.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些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从下面任选一篇,分析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50字以上)(3分)
《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藤野先生》
68
课堂练习
示例:
(1)《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2)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他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3)《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还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69
后续
中学生必知传统文化:自读
中学生必知传统文化
70
思考题:
请写出下列歇后语
1.飞机上点灯——
2.唱歌不看曲本——
3.小亮爱动脑筋,总喜欢( )。
4.别人遇到了困难,我们要伸出热情的手,该捐款的捐款。
可不能( )。
5.我犯了错误,面对严厉的妈妈,我的心里真是( )。
中学生必知传统文化
高明
离谱
打破砂锅——问到底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