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13:1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相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内容,学习演讲词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理其针对性。
3.体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形象的语言和厚重的文化。
4.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树立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的正确观点。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合作探究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的深邃思想。
2、品味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一、导入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1856年4月14日在纪念英国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的宴会上发表的一篇演说。那么,在这篇演讲稿里马克思说了什么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
1.写作背景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演说词发表在1856年4月19日《人民报》第207期上。
2.作者介绍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3.题目解说
本文是马克思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时所作的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著名演说。
4.《人民报》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该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门为它撰写的文章外,还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转载一些重要的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后来,琼斯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接近,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停止为《人民报》撰稿他们和琼斯的关系也一度破裂。1858年6月,该报转到了资产阶级实业家的手中。
3.文体知识
(1)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2)大体有如下四种:
照读式演讲、背诵式演讲、提纲式演讲,即兴式演讲。
照读式演讲、读稿式演讲,演讲者拿着事先写好的演讲稿。走上讲台,逐字逐句地向听众宣读一遍。其内容经过慎重考虑。语言经过反复推敲。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话讲得郑重。它比较适合于在重要而严肃的场合运用。
背诵式演讲、脱稿演讲,演讲者事先写好演讲稿,反复照背,背熟后上讲台。脱稿向听众演讲。这种演讲方式比较适合于演讲比賽和初学演讲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增进演讲者的演讲能力。其缺点是不便于演讲者临场发挥。使听众觉得矫揉造作。一旦忘词,就难以继续,往往要当场出丑。
提纲式演讲、提示式演讲,演讲者只把演讲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按照提纲形式写出来,借助它进行演讲。而不必一字一句写成演讲方式。是初学演讲者进一步提高演讲水平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演讲方式。
即兴式演讲。演讲者预先没有充分准备而临场生情动意所发表的演讲。它是一种难度最大、要求最高、效果最佳的演讲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听众的心理和需要。灵活机动。迅速调动语言的一切积极因素,以悬河之口生动的直观和形象的直接感染力,是其它各种演讲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3)演讲稿6个特点
第一: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
第三:鼓动性。
第四:整体性。
第五:口语性。
第六:临场性。
二、导读
1.字词积累
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衰颓:衰落颓败。也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毋庸争辩: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
狡狯:诡诈。也指机灵。
惊慌失措: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2.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评价1848至1849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指出其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指出当时的革命气氛,点明19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力量”与“衰颓的征兆”互相冲突的事实。
第三部分:列举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
3、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找出这次演讲的主旨是什么?演说的时间、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
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者它、压抑者它的时代。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场合: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
对象: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4.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1)原因:他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些做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2)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科学地总结了这场革命经验。在演说里,马克思想用它来对照反村,由它“宜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者人们的心灵。
5.第四段中,“我们看到”后面的内容说明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何关联?
(1)马克思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扰。
(2)联系:上文第三段,“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其中,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最后,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6.为什么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代表工业革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这一生产方式产生了无产阶级;而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是1848年革命的参加者,由他们发起的革命必将被无产阶级革命取代,所以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更危险”。
7.“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原因是什么?
表现:
(1)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2)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
(3)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4)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5)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
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8.本文在论述时,用到了哪些论证手法?
(1)比喻论证:将革命形象地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把蕴含的革命力量描述得生动形象。
(2)引用论证,运用典故。“狡狯的精灵”“好人儿罗宾”出自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这些形象都用来比喻革命。
三、探究
1.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⑴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将革命形象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并生动描绘革命的力量: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
⑵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尽管革命尚未到来,但已经预示无产阶级就是旧社会的掘墓人、就是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⑶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尖锐对抗,即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⑷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
以英国现代工业为例,说明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无产阶级就要登上历史的舞台。
⑸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用菲默法庭的典故,形象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最终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2.问题:马克思在这篇演说中闪烁的深邃思想,在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是否有应该重新审视的方面?
示例:
共产党人的目的就在于在资本主义带来的物质条件下,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为全人类带来福祉。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必须付出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历史的使命,是人民的愿望。每个人共产党人必须有莫大的责任,只有一心为了理想,为了人民,实事求是地去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理想。
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认清自己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我们应该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新的形态而已。当前,工人阶级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以自己的先进思想带动全体人民,才能完成解放全人类的神圣历史使命。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去重新审视它,对于演说中那些曾被认为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应该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理解。今天,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为我们提高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文价值,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标志。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风貌、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必然随之发生较大改变,公平、正义、积极进取、开朗、诚信友爱等成为社会主流的精神状态。
【课堂总结】
通读全文,我们感悟到,思想并不晦涩,理论并不枯燥,经典并不艰深。150多年来,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年轮不仅丝毫没有消蚀掉这篇演讲非凡的风采,而且其深邃的思想、隽永的语言、厚重的文化,至今仍然让我们能够领略到经典的魅力。
四、运用
1.句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B.只要 就 而况 甚至 而且
C.只要 就 但是 特别 况且 D.即使 也 而况 特别 况且
【答案】A
【解析】前两空格应组成假设句,而不是条件,故用“即使……也”;第三处是转折的意思,而不是递进,故只能用“但是”,而不能用“而况”而“在数学领域”则是表现“更突出”之意,故用“甚至”最后“任何一个领域”则表进一层,故用“而且”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C.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答案】B
【解析】 A项的两个“对于”在句中表示两个并列的状语,其停顿用逗号表示最恰当,而用顿号则略嫌局促C项“悼念”后表一句话终结,原文用叹号,这里用句号也未尝不可,但不能用分号“我”说的话可以不加引号,最后的叹号使语气过分强硬了一点D项由两个并列的分句构成,中间最好用分号两个冒号后边的部分都是解释前边的,故都改成破折号为宜。
3.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这两家企业在偷税内容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方法上如出一辙
B.对于团体赛中谁先上的问题,两位教练的意见大相径庭,没有很大分歧
C.我们离别已整整十年,想不到今天在火车上不期而遇
D.损人利己是一切剥削阶级立身处世的原则
【答案】B
【解析】“大相径庭”是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在该句中用反了
4.“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助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 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从下面四句中选出能与它衔接的句子( )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人们会说:不可以
【答案】B
【解析】该题题干上有两问,一问是否可以忽视理科学习,回答当然是“不可以”;另一问要不要学好数理化,回答是要因此,选项中凡回答肯定或回答否定的都不能与原文相衔接只有B项的模糊回答用一假设句,倒是与上文衔接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