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在等式和方程的建构过程中,感悟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等式模型,理解方程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学习等式。
1.了解天平。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吗?(方程)
谈话:学习方程离不开一件工具(出示天平图片)。
问:认识它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当天平两边重量相等时,天平两边平衡;当左边的重些时,天平往左边倾斜;当右边重些时,天平往右边倾斜。)
2.看图写式。
(1)出示50g 50g——100g天平图片
问:你能用一道数学式子表示图意吗?(50+50=100)
说明:天平左边表示为50+50,右边表示为100,这时天平平衡,中间可以用“=”连接。这样用一道简洁的式子就表示出天平的状态。你会像这样表示吗?
(2)出示xg 50g——100g天平平衡图片
学生独立写式子,教师收集学生作品。
展示x+50=100 100-50=x
问:你认为哪道式子清楚地表示出天平的状态?
说明:通常大家看到未知的都想把它求出来,所以把未知的量放在等号的右边。但要清楚描述天平的状态,需要改变未知量的位置放在等号右边吗?
提问:那你现在认为用式子表示天平状态时要注意什么呢?
(3)出示xg 20g>50g图片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不平衡的天平你会用式子表示吗?(x+20>50)
提问:在天平的右边再加上50g,(出示图片)这时天平又该怎样表示呢?(x+20<50×2)
2.认识等式。
谈话:刚才我们用一些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观察算式,你能根据天平状态将它们分分类吗?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是的,像这样含有等于号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数学中叫做等式。那这样的式子我们可以叫它——不等式。
提问:等式在数学中非常常见,想再试试吗?
出示:200g——50 50 50 50 100g——xg xg
二、抽象天平,建构等式。
1.引导:看来看着天平写等式大家已经掌握很熟练了。没有天平,你还能写出等式吗?
(1)出示题组1:男生有15人,女生有13人,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有15人,女生有a人,一共有28人。
男生有b人,女生有13人,一共有28人。
请学生读题写式。
指答:15+13=28 15+a=28 b+13=28
问: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结合题意再想一想,你能透过三道式子找到里面一架隐形的天平吗?天平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说明:这是我们以前用过的等量关系式。用等量关系式这架隐形的天平也可以写出等式。
(2)出示题组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米,高是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x米,高是4米,面积是20平方米。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米,高是y米,面积是20平方米。
请学生读题写式。
指答:5×4=20 4x=20 5y=20
提问: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
说明:这是以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公式,也是隐形的天平。
三、抽象方程概念。
1.式子分类,引出方程概念。
提问:学到这里,很多学生可能疑惑了:今天学的不是方程吗?怎么学了半天的等式呢?
说明:其实,黑板上的这些式子中,就藏着许多方程。请大家仔细看好!(将等式中的方程拿出排列)
提问:这些方程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得出:含有未知数、等式
引导概括:那现在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追问:有几个要点?(两个:含有未知数、等式)
2.提问:理解什么是方程了吗?试一试,找出等式,在找出方程,并说说理由。
(1)12x=48 (2)7+x<65 (3)22-b (4)24a-55=72 (5)7+4=11
提问:你能自己变出一些方程吗?
指答多人口答后提问:为什么这些都是方程。
要求:编一个式子,不是方程,并且说说它为什么不是方程。
指名多人编式子。
3.理解方程与等式关系。
引导:看来,方程和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阶段小结。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天平认识了等式和不等式,并找出数学中隐形的天平——等量关系式、公式等。根据它们写出等式,还知道了方程,还有不清楚的吗?
四、综合练习。
1.出示: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指名口答。
2.模型应用。
提问:给出方程 3a=15,你认为它可以表示下面哪个问题?
(1)每枝钢笔a元,3枝钢笔一共15元。
(2)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a厘米,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指名口答,说说你的理由。3a=15在这里表示的是哪个等量关系式?
提问:方程 3a=15,还可以表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由模型编出实际问题。
五、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