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整理与复习》课。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反思、应用等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不同形式的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圆柱、圆锥的整理与复习》。
(二)复习巩固,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1.抽一名学生在多媒体上完成“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其他在题单上完成。
2.引导学生回忆圆柱、圆锥的其他知识点。
3.将学生回忆关于圆柱、圆锥所有知识分成三类:特征、表面积、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分析、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首先出示一张圆柱体木头图片。
1.请学生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比较有创意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汇报讨论成果,老师一一给予肯定。
4.老师总结各小组想出来的问题,并将其总结归类:刷——切——挖——削(课件展示)
计算表面积:刷 切(增加面积)
计算体积:削 在圆柱里面削一个最大的圆锥; 挖 挖出一个水杯形状的容器(壁厚忽略不计)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复习、应用所学知识。
老师一一解答学生提出问题:
1.“刷”,有多少种刷法?三种(全刷、刷一个底面和侧面、只刷一个侧面),这根木头在做什么时分别有这三种不同刷法?
2.“切”出新的表面,求增加的表面积。课件演示(水平横切和沿直径纵切)
设计意图:横切、纵切两种不同的切法探究,加上课件的演示,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削”出圆锥,讨论圆柱与圆锥的关系。(生思考后回答,课件出示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削去部分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
设计意图:将圆柱削成一个最大圆锥,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便于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挖”,挖出一个水杯形状的容器,求里面可以装多少水?
(四)课堂小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掌握快速计算的能力与方法,为接下来的问题解决中的计算做准备。
(五)首尾照应,解决问题(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圆锥与圆柱的组合图形(之前引入部分的出现的“整流罩”的图片)。
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问题,然后明确自己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理论的东西走向实际解决问题,让同学们再一次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问题解决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想一想(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点?(思维导图展示)
(2)小游戏——分一分。学习完本节课所有知识,用一个小游戏的方式快速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圆锥与圆柱的相关知识。
(七)课后作业(能力提升)
1.完成练习册和口算题卡相应知识练习题。
2.完成题单最后一个思考题。
思考题:一根长2米的圆柱形木材,把它平分成1米的2段木材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25.12平方厘米。这根木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八)板书设计
特 征
刷
表面积
体 积
水平横切
全刷
一个底面和侧面
沿直径纵切
侧面
复习圆柱与圆锥
S表= ch+ 2兀r
切
削
V柱=sh
挖
V柱=sh÷3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