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3 10:42: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文本研读
人们常以“沉郁顿挫”四字来形容杜甫诗作,一般来说,“沉郁”主要指其诗的意境思想,而“顿挫”则是用来形容其创作手法。具体来说,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而在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恰好能够体现他的这一特点。在这首诗中,涵盖了诗人自身生活的穷困,所遭遇的人情凉薄,而这一切又都被他放在了国家丧乱的大背景中,因此就有了更加深广的意义,更加沉痛的思索,恰恰表现了“沉郁”的特点。在这样的处境之下,诗人依然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吁,这是既对儒家“安无倾”的理想的诠释,又是苦难生活中不灭的追求。
二、教学创意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景和事,领悟诗意,体味诗情,在此基础上培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本次教学互动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写作背景及所叙之事,理解所抒写之情的基础上通过字句推敲、诵读体验、想象再造等方法欣赏诗歌,从而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

三、活动组织
(一)导入
1.猜猜他是谁?
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自号“少陵野老”,“三吏三别”是他的代表,“沉郁顿挫”是他的诗风。
2.文体知识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有“行”的动感。
3.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颠沛流离,于公元759年末,流离到四川成都。760年春,由于得到严武等人的资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 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问题1:诵读,读好节奏。
让我们这样做:
1. 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
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九言句一般按照二二二三的节奏,但可以根据意群适当调整。
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三)问题2:译读,读通文意。
让我们这样做:
1.结合注释,用第一人称讲述课文内容。
2.请用四字短语给每一幅画面分别加上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夜雨湿屋 祈求广厦
(四)问题3:品读,体味情感。
让我们这样做:
1.找出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
2.选择一处,深入字里行间,进行品读赏析。
3.用一个词语说说每小节作者的情感
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进行品读赏析。
示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痛惜——痛心——痛苦——痛忧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表达了作者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忘我为人的崇高精神。
杜甫的叹息,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人得失的哀痛,更是一种放身于国,济世忧民的社会责任。杜甫最伟大之处,便是一支秃笔刺破黑暗的阴影,一双草鞋历遍人间的苦痛。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已而显得伟大,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六)拓展:谁能再说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七)遥寄杜甫
杜甫的理想会实现吗?生活在现在的你,如果可以的话最想和杜甫说些什么?
让我们这样做:
1.诗人,我想对你说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