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章节练习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章节练习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5-23 00:5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章节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 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0~4s时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C.0~3s时甲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D.0~2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2、短跑运动员在100m跑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为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1.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9m/s B.10.1m/s C.10m/s D.11.2m/s
3、2021年8月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造了亚洲记录(如图所示)。关于运动的快慢,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比赛进行中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B.比赛结束时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C.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与裁判的方法相同
D.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与观众的方法相同
4、潜水运动员在200m的水下,听到岸上教练发出的声音,需要的时间是(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m/s)(  )
A.0.14s B.0.59s C.0.12s D.0.18s
5、位于P、Q两点的甲、乙两小车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则(  )
A.P、Q两点距离一定是15米
B.P、Q两点距离可能是20米
C.继续行驶2秒,两车还能相遇
D.继续行驶2秒,甲、乙两车可能相距10米
6、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s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s时一定相遇
B.甲在5s内通过的路程小于乙在5s内通过的路程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7、小宇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应该是(  )
A.铁轨 B.车窗 C.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D.路边的树
8、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如图所示,火箭升空时(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指挥中心大楼是运动的
B.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地面指挥中心大楼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该载人飞船内的航天员是静止的
D.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该载人飞船内被固定在座位上的航天员是向上运动的
9、城市地铁的开通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地铁启动时,站台的广告牌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是向后运动的( )
A.地铁的轨道 B.地铁车厢内的座椅
C.地铁站台处的地面 D.地铁入口处站立的安检人员
10、2021年12月3日,中老昆万铁路正式通车。中老铁路是一条连接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国际铁路,为加快建成中老经济走廊、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列车行驶至玉溪站时,乘务员看着窗外的另一列火车,感觉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向前移动。过了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并没有移动。则乘务员前后分别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旁边向后移动的火车、地面
B.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火车
C.旁边向前移动的火车、地面
D.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火车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在下面的数字后填入适当的单位。
某人身高175 ______;
课桌高7.5 ______;
某人跑步的速度15 ______。
2、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前10s该物体做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40s内该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3、(1)如图甲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分度值是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机械停表的计数是______s。
4、通过以下材料的阅读回答问题:
国际单位制的由来和演变
说起国际单位制,大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接触到米、千克、秒等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计量单位制,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也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基础性工具。
国际单位制是国际计量大会采纳和推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成三类: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7个严格定义的基本单位是: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时间单位:秒、电流单位:安培、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和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基本单位彼此独立,导出单位很多,都是由基本单位组合起来而构成的。辅助单位只有两个,纯系几何单位。当然,辅助单位也可以再构成导出单位。各种物理量通过描述自然规律的方程及其定义而彼此相互联系。为了方便,选取一组相互独立的物理量,作为基本量,其他量则根据基本量和有关方程来表示,称为导出量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度和质量的国际单位的由来和演变。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矩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质量的国际单位制是千克,最初是规定1立方分米纯水在4摄氏度时的质量为“1千克”,这是因为当时的科学家发现,水在4摄氏度时的密度最为稳定。然而,以水为标准的质量使用起来并不方便,所以1889年千克被批准由一块39毫米高、底面直径也为39毫米的铂铱合金圆柱体来定义。其中铂含量为90%、铱含量为10%,不仅稳定性强,还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和抗化学腐蚀性。这个圆柱体学名为“国际千克原器”,被人们亲切称为“大K”。
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在凡尔赛召开,国际单位制迎来了自1960年创立以来最重大的变革。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的决议。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中的4个,即千克、安培、开尔文和摩尔将分别改由普朗克常数、基本电荷、玻尔兹曼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来定义;另外3个基本单位在定义的表述上也做了相应调整,以与此次修订的4个基本单位相一致。这意味着国际单位制重新构建在我们当前对自然法则的最高认知上,同时消除了国际单位制与基于实物元器件定义之间的关联,国际单位制实现量子化变革。2019年5月20日起,最后一件实物基准千克原器“大K”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为______、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
(2)请写出一个由基本单位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导出单位______。
5、如图所示的长度测量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一列火车行驶途中以108km/h的速度通过长度为1100m的桥梁,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50s。求:火车的长度。
2、长200m的高铁列车以180km/h的速度经过一长500m的隧道需要多长时间?若以同样的速度经过一座大桥需20s,这座大桥多长?
3、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为超速。
(1)若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20km,全程限速100km/h,采用“区间测速”时,这辆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说明)
(2)若一辆货车以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AB这段路程,则它需要多长时间?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选斜面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sAB=______cm,tBC=______s,vAC=______cm/s;(保留两位小数)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测量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或“小”)。
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
实验步骤:
(1)小明在斜面中点处放一金属片,用停表记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至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并用刻度尺量出小车通过的距离;
(2)小明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终点,在斜面中点位置释放小车,测出小车下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和这段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距离;
(3)用、出各段的平均速度,并记录。
现象:发现v1=v2
结论:小车从斜面滑至底端做匀速直线运动。
讨论:你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妥当吗 _______为什么 _______
改正:将第(2)步改为_______;
将第(3)步改为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2~4s内,乙的路程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乙是静止状态,故A错误;
B.0~4s内甲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4s,路程和时间都相同,由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
C.0~3s内甲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运动的路程,由可知甲比乙的平均速度小,故C错误;
D.0~2s内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2s,乙的平均速度为
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由题意知,路程s=100m,运动时间t=10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
故选C。
3、C
【详解】
A.比赛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的路程越大,运动员跑得越快,即观众是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终点裁判是根据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来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时间越短,运动越快,即终点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快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在物理学中,是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相当于相同的时间比路程,与观众的方法相同,与裁判的方法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
已知s=200m,v=1450m/s,根据可得
故选A。
5、D
【详解】
由甲、乙两图可知甲、乙的速度
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则由可得甲、乙两小车经过5秒行驶了
AB.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
故AB不符合题意;
C.做直线运动,不管运动方向相同还是相反,都不可能再次相遇,故C不符合题意;
D.若两小车运动方向相同,继续行驶2秒,由可得此时相距
若两小车运动方向相反,继续行驶2秒,由可得此时相距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D
【分析】
(1)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
(2)根据图示分析解答;
(3)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
(4)在s-t图象中,过原点的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详解】
AB.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题中没有说明运动方向,则t=5s时不一定能相遇,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故AB错误;
CD.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而不是做曲线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7、B
【详解】
ACD.小宇相对于铁轨、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路边的树,位置发生了改变,如果以铁轨、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路边的树故为参照物参照物,小宇同学是运动的,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B.小宇相对于车窗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车窗为参照物,小宇同学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
A.以地面为参照物,指挥中心大楼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指挥中心大楼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B正确;
C.以地面为参照物,该载人飞船内的航天员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该载人飞船内被固定在座位上的航天员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D。
9、B
【详解】
B.当地铁启动时,乘客看到站台的广告牌是向后运动的,广告牌和地铁(地铁车厢内的座椅)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广告牌向后退是以地铁(地铁车厢内的座椅)为参照物的,故B符合题意;
ACD.站台的广告牌与地铁轨道、地铁入口处站立的安全人员以及地铁站台处的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铁的轨道、地铁入口处站立的安全人员以及地铁站台处的地面为参照物,站台的广告牌是静止的,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详解】
乘务员看着窗外的另一列火车,感觉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向前移动,是选择旁边向后移动的列车为参照物的。过了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并没有移动,是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cm dm km/h
【详解】
[1]人的身高大约
1.75m=175cm
[2]课桌高度大约
75cm=7.5dm
[3]人跑步的速度约15km/h,约4m/s。
2、匀速直线 2
【详解】
[1]由图像可知,前20s内,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均匀增加,故前10s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40s内该物体运动的总路程是80m,平均速度是
3、2.50 0.1 190
【详解】
(1)[1][2]如图甲,刻度尺每1大格表示1cm,平均分成10小格,每小格0.1cm,即分度值为0.1cm,左端读数为4.00cm,右端读数为6.50cm,故物体的长度为
(2)[3]如图乙,分针指示3min与4min之间,更接近于3min,即分针表盘读数为3min,秒针指示为10秒,秒针表盘读数为10s,即
4、基本单位 m/s
【详解】
(1)[1]由材料中可知,在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为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
(2)[2]由题意可知,长度的基本单位为m,时间的基本单位为s,故由这两个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导出单位为速度的单位,即m/s。
5、B 3.50
【详解】
[1]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B视线与尺面垂直,故B正确
[2]刻度尺上一大格为1cm,平均分成了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示数3.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50cm。
三、计算题
1、400m
【详解】
解:火车的速度
v=108km/h=30m/s
火车运行距离
s总=vt=30m/s×50s=1500m
火车的长度
答:火车的长度是400m。
2、14s; 800m
【详解】
解:经过500m的隧道时车走过的路程
列车的速度

经过500m的隧道需要的时间
以同样的速度经过一座大桥走过的路程
大桥长
答:过隧道需要14s;大桥长800m。
3、(1)超速 ;(2)0.25h
【详解】
解:(1)由题意和图可知,AB两点之间的路程,轿车通过AB两点之间的时间
则这辆汽车在该路段的平均速度
所以该汽车会被判超速。
(2)由题意可知,货车的速度,货车通过AB段的时间为
答:(1)这辆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2)若一辆货车以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AB这段路程,则它需要0.25h。
四、实验探究
1、 小 5.0 1 3.33 大
【详解】
(1)[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用到公式。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3]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
sAB=10.0cm-5.0cm=5.0cm
[4]BC段的时间tBC=1s。
[5]AC段的路程sAC=10.0cm,AC段的时间tAC=3s,AC段的速度
(4)[6]过了A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时,根据公式可知,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小,速度就会偏大。
2、不妥当 见详解 见详解 见详解
【详解】
[1][2]实验要求测从斜面至低端全程的连续运动过程中先后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经过中点的速度并不为0,并不是静止的。原实验是两次都是从静止开始斜面坡度相同、路程相同、初速度相同的两个相同运动过程的速度。所以不妥当。
[3]将第(2)步改为小明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终点,测出小车下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和这段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距离。
[4]将第(3)步改为用
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并记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