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6.表里的生物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脆
拦
玻
璃
恶
怖
蟋
蟀
字词学习
字词学习
机器 钟楼 洪亮 街心 盲人 坚硬
清脆 单调 请求 加速 齿轮 玻璃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蟀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初读课文
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填一填。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
初读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初读课文
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表内的世界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品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画出来做好批注,小组讨论谈谈体会。
品读课文
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品读课文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得到父亲肯定的回答,并证实自己的推断,所以感到愉快
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么丑陋的生物放到表里
有强烈的求知欲
品读课文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小作者的眼中任何事物都充满童趣
天真幼稚、富有幻想
品读课文
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品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你能体会到什么?
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品读课文
“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自由朗读之后,你觉得“我”还有什么特点?
品读课文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品读课文
“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表里的各种精密的元件。
拓展延伸
全自动机械表工作原理
技术原理:手表运走能量靠的是发条的弹力提供的,当上满发条时,它的力矩较大,随着手表的运走,发条的发松,它的力矩也逐渐减小。手表从上紧发条到24小时这段时间,它的力矩输出是平稳的,此时走时也比较精确,误差小。而超过24小时以后,发条力矩会急骤下降,走时误差增大。为确保手表走时更准确,所以要每天定时上满发条。
主要特点:全自动机械表不用电池,有些是带手动上发条的,有些不带,但还是有手动上发条的最好。一般在发条上满的情况下可以连续运行30小时左右,看机芯而定。老年人和常坐办公室以及运动少者最不适宜佩戴此类手表,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佩戴者定期给手表手动上弦。自动机械表在常温下,24小时误差在±45秒者为正常误差。因自动机械表须靠手臂的摆动而自动上弦,所以每天必须配戴八小时以上,才能确保计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