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训练题
选择题
1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 年 1005 年 1038 年 1044 年 1125 年 1127 年 1140 年 1141 年
北宋 建立 宋辽 订立 澶渊 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 达成 和议 金灭 辽 金灭 北宋 南宋 取得 郾城 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汉 C.唐朝 D.北宋
3.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史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都市生活的变迁
D.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下表对北宋年间贡举和武举取士人数进行了对比,取士人数出现差异是因为宋朝( )
项目 考试次数 合计取士人数 年均取士人数
贡举(文举) 81 60 352 360
武举 28 868 5
——根据《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整理
A.社会安定,国家对武将需求量不大
B.皇帝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C.文臣的才能远远高于武将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5.下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北方财富增长 B.中央集权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生活繁荣
6.“两宋时期,南方圩田大量开垦,丝、绸织业中心、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都在南方。”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密切
C.海外贸易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7. 右图纪念币中人物的主要历史贡献之一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开通大运河
D.大兴文字狱
8.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9.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10.对如下绘画作品解读正确的是 ( )
A.作者是北宋画家黄庭坚
B.取材于清朝南京秦淮河沿岸风光
C.折射出贵族文化的高雅
D.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
11. 南宋时,临安城周围有一批具有卫星城的功能的市镇,如下图,这些市镇各具特色,如湖州是著名的米市,其他还有水市、菜市、柴市等,由此可知当时( )
A.文化发达
B.手工业兴旺
C.商业繁荣
D.海外贸易发达
12.《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13.元朝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置了诸多的行政机构,其中中书省的职能是掌管 ( )
A.军事事务 B.监察事务
C.行政事务 D.财政事务
14.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下列发明中与导航相关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5.小王同学为制作手抄报收集了如下图素材,与此内容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6.宋代,常有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时( )
A.科学技术进步 B.娱乐方式多样
C.商品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二、非选择题
17.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进步、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的政治】
材料一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开放边境贸易,双方为兄弟之国。北宋以“岁币”的代价,换得了此后百年之久的和平。
【宋元的贸易】
材料三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中外文化交流史》
【宋代的经济】
材料四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此政策出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和约”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指出此次议和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举例说明宋代的货币“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并指出其发展的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上述内容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一幅历史名画(局部),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河一带的景色。
材料二 南宋都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据南宋《陆游集》
(1)写出材料一这幅画的名称及作者。
(2)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家国情怀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掌握农作物生长规律,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史上一直是先民们的着力之处。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的作品成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农学巨著不仅介绍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措施达到 “天下大稔”。
(2)材料二所述的“粮仓”和“纸币”分别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
1-5DDBDC 6-10AAACD 11-16CACDCB
17、(1)重文轻武政策。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澶渊之盟。实现了宋辽之间百年之久的和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工商业发达;军费支出巨大,谋求广开财源;政府注重发展海外贸易;政权并立导致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出现“会子”。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要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要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对外贸易等。
18、(1)《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3)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9、(1)(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2)粮仓: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或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纸币:交子。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3)(3)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水利工程的兴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