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19:2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熟练美观地书写;
3.掌握课文内容,懂得“自相矛盾”的意思并清晰表达自己的认识;
4.理解寓意并得到启发,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字谜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两个象形字“矛”和“盾”,请学生们猜猜这两个古代的汉字。(板书:矛、盾)
2.指名交流并说说理由。相机了解“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上有锋利的矛头,下有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柄上的小圈系些缨毛。“盾”为盾牌,是古代作战时挡御刀剑等的武器。“盾”字中间的“一竖”表示手持的柄。主要是保护头部。
3. 今天我们学习的成语故事就和矛、盾有关。(板书:自相矛盾)它来自一个寓言故事。指名读。
4.解题,理解“自”“相”的意思。设疑:这个“矛”和“盾”除了表示两样兵器,它还有另外的意思吗?
5.揭题:寓言故事所含的深刻道理就是通过矛和盾来讲述的。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课文一共有五句话,可以分成几部分?
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四句话是讲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话是揭示一个道理。
楚国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与矛的?
楚国人先说他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接着又说他的矛是最锋利的,什么都能刺穿。
3. 楚国人夸耀矛盾的话有何矛盾之处?
如果他的矛能刺破他的盾,说明他的盾不够坚固,这与他夸耀盾的话矛盾;如果他的矛不能刺破他的盾,说明他的矛不够锋利,这与他夸耀矛的话矛盾。
4.楚国人夸耀矛盾的话有何矛盾之处?
如果他的矛能刺破他的盾,说明他的盾不够坚固,这与他夸耀盾的话矛盾;如果他的矛不能刺破他的盾,说明他的矛不够锋利,这与他夸耀矛的话矛盾。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卖者发现了自己的说法前后抵触,所以面对别人的质问,他无法回答。
6.
活动内容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思考:《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原因 楚人卖矛和盾,夸大其词,无法自圆其说。
道理 在生活中无论做,说话都要三思后行,不要像故事中的楚人说话自相矛盾。
感受最深的句子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7.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故事的起因是“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故事的发展是“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故事的结局是“其人弗能应也。”)
三、诵读古文,感受韵味
1这篇现代文是由一篇古文翻译过来的,打开《拓展阅读》读读原文。
2.感受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之处。(古文语言简洁,读起来讲究节奏,朗朗上口。现代文通俗易懂,一目了然,读起来讲究情感。)
3.《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的是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语言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四、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 《自相矛盾》。
2.学习古文《自相矛盾》,借助课文了解古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