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麦加朝圣活动与哪一宗教有关?
一、宗教与政权——从氏族部落走向统一国家
1、伊斯兰教问世之前
材料二:半岛内部,阿拉伯人生活在部落和氏族的社会框架下,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各自为政的游牧生活,没有统一领导和固定的经济来源。社会财产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农牧业生产严重受损。
——陈万里《阿拉伯民族意识的形成和觉醒》
材料一:半岛外部,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两个世界强国为争夺阿拉伯半岛上的商道酣战不休。
——陈万里《阿拉伯民族意识的形成和觉醒》
早期的东西方商路
骑骆驼作战的阿拉伯人
一、宗教与政权——从氏族部落走向统一国家
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
信仰一神教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传入到阿拉伯半岛。
1、伊斯兰教问世之前
讨论:多神论和一神论,谁更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说出你的理由?
一、宗教与政权——从氏族部落走向统一国家
2、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唯一的真主——安拉
使者、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
信奉者——穆斯林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沙特阿拉伯国旗
《罗马帝国的没落》一书中有此描述:“人的凶残几近失去常性,与禽兽无异。”在那日子里,人兽难以区分,人只是野兽的化身。穆罕默德的到来,使他们从卑贱野蛮之境跃升为“知识与光明之旗手”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简直有如自黑暗找到光明。阿拉伯人首次得到新生。
一、宗教与政权——从氏族部落走向统一国家
2、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610年开始传教
穆罕默德的传奇人生:
622年出走麦地那
氏族部落 穆斯林公社
部落血缘 成员皆兄弟姐妹
战争不断 禁止相互仇杀
阶级分化 公社内外事务需
贫富差距 听从穆罕默德决定
一、宗教与政权——从氏族部落走向统一国家
2、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思考:穆斯林公社(阿拉伯政权)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伊斯兰教经典)还对虔诚徒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风俗卫生、结婚和离婚、商业和政治、犯罪和惩罚、和平与战争予以指导。因此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社会法规和政治制度。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在公社内,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领袖,同时也是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后来的哈里发国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一、宗教与政权——从氏族部落走向统一国家
2、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610年开始传教
穆罕默德的传奇人生:
622年出走麦地那
氏族部落 穆斯林公社
部落血缘 成员皆兄弟姐妹
战争不断 禁止相互仇杀
阶级分化 公社内外事务需
贫富差距 听从穆罕默德决定
630年进驻麦加
穆罕默德时期,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二、阿拉伯的扩张——帝国时代的来临
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已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正统哈里发时代
632年~661年
倭玛亚王朝时代
661年~750年
阿拔斯王朝时代
750年~1258年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1、吸收
【翻译运动】:始于倭马亚王朝,在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鼎盛。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
巴格达城市想象图
材料:从沙漠里来的征服者,并没有把什么科学遗产和文化传统带到他们所征服的国家去。他们在叙利亚、埃及、伊拉克和波斯,坐在他们所征服的人民的讲座下,当他们的学生。他们证明了自己是何等好学的好学生!
—— 希提《阿拉伯通史》
学习中的阿拉伯人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智慧宫”:
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1、吸收
中世纪阿拉伯智慧宫是“科学的源泉,智慧的宝库,学者的圣殿”。
——后世评价
世界各地的各门学科被译成了阿拉伯文;他们获得修饰而深入人心,其文字的优美在人们的血管里川流不息。
——艾尔·比鲁尼《塞伊达那集》
阿拉伯科学工作者
学者如云的智慧宫
智慧宫藏书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2、融合
《一千零一夜》是在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这部文学名著汇集了古代近东、小亚和其他地区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情节诡谲怪异,神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匹界各国读者的心,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文学瑰宝——《天方夜谭》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花拉子密,代数与算术的创立人。他汲取和综合了古巴比伦、希腊和印度数学论著的成果,促进了数学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所著《算术》一书,系统地叙述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小数的运算法,对世界普及十进位值制起了很大作用。阿拉伯数字的计数法就是通过其著作传入欧洲的。另一著作《代数学》,把代数学发展成为一门与几何学相提并论的独立学科,被誉为“代数之父”。
2、融合
花拉子密雕塑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医典》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医药学的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体现了当时世界医学和药物学的先进水平。
世界上第一所正规医院:9世纪兴建于巴格达。
拉齐斯:《医学集成》“穆斯林医学之父”。
2、融合
伊本·西那,又名阿维森纳:《医典》,“世界医学之父”
伊本·西那
拉齐斯
早期医院
材料:伊斯兰文化虽来源不一,但也不仅仅是古代各种文化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新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这一切因素被融合为一个新的独特的文化,而以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的形式出现,这个新文化的每一个方面的成就都具有可以识别的特点。
——【美】伯纳德·刘易斯《历史上的阿拉伯人》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2、融合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3、传播
阿拉伯语的传播,比阿拉伯人的征服效果更为显著。到11世纪时,阿拉伯语已代替古希腊语、拉丁语、科普特语和阿拉米语,在摩洛哥到波斯的广大地区流行,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麦加清真寺
中国清真古寺
材料一: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他们继承了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上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特征。后来,他们把其中许多文化影响传到中世纪的欧洲,遂唤醒了西方世界,而使欧洲走上了近代文艺复兴的道路。在中世纪时代,任何民族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都比不上阿拉比亚人和说阿拉伯话的各族人民。
——希提《阿拉伯通史》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材料二:
3:传播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思考探究:为什么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如此的绚丽多彩?
材料一: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材料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求知对穆斯林男女都是天命。”
“求知须从摇篮到坟墓。”
“教育孩子一次,强于施粮一升。”
“学者的墨迹贵于烈士的鲜血。”
——穆罕默德
思考探究:为什么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如此的绚丽多彩?
材料三:哈里发马门曾派著名学者萨拉姆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其中包括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理》,他还让学者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并以与译稿同等重量的黄金酬劳翻译的学者。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四:上至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
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四、衰落与灭亡——昨日辉煌难再续
四、衰落与灭亡——昨日辉煌难再续
20世纪初被殖民的阿拉伯半岛概况
战争与冲突频发的中东地区
归纳总结
宗教及内容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创立时间
创始人
发源地
信仰
主要教义
世界三大宗教
公元前6世纪
公元1世纪
公元7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穆罕默德
印度
巴勒斯坦
麦加
耶稣
真主(安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忍受苦难,死后可升入 “天堂”
知识结构
阿拉伯帝国
一、宗教与政权——从氏族部落走向统一国家
二、阿拉伯的扩张——帝国时代的来临
伊斯兰教问世之前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吸收
融合
传播
三、吸收与传播——采众家之长,成璀璨之星
四、衰落与灭亡——昨日辉煌难再续
1.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为首的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地方设总督,但税收与司法权直属中央。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社会形态处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2.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上的重要活动,先后顺序是( )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②创立宗教③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④开始在麦加传教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③①
习题演练
C
D
3. “这是个独特的民族,他是战争的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他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是( )
A. 埃及 B. 希腊 C. 蒙古 D. 阿拉伯
4.属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的有( )
①把中国的造纸术等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 ②传播了印度人创造的 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③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和医学知识 ④编撰了《查士丁尼法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