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杨氏之子
第八单元
《守株待兔》
《司马光》
《精卫填海》
《王戎不取道旁李》
……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的
姓杨的人家。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目标
情境听读
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诵读正音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yì
qín
wèi
yìng
集中识字
诣
禽
qín
yì
加一加:讠+旨=诣。
组词:造诣。
加一加:人+离=禽。
组词:家禽、飞禽走兽。
在文中特指鸟类。
书写指导
梁
梁
诣
禽
禽
上下
结构
上半部分相对紧凑,
下半部分比较疏朗;右上部分是“刅”,不要错写成“刃”。
上窄下宽,点写在田字格竖中线上,中间的“凶”稍扁,“口”下部略微内收。
诣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著。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和逸事。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探究方法
1.默读文言文,结合注释或上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2.小组交流每句话的大意,把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做好小组汇报准备。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探究活动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惠”同“慧”,聪惠指聪明,有智慧。
很、非常。
句子大意
梁国杨家的儿子九岁,很聪明。
探究活动
句子大意
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这
孩子叫了出来。
拜访。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的意思。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就,于是。
结合前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知道本句中“其”的意思就是指“杨氏子”。
姓孔,名君平,晋朝人。他和杨家儿子的父亲是朋友。
孔君平
探究活动
为设果,果有杨梅。
给,替。
果品,水果。
句子大意
杨家儿子为客人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
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探究活动
给……看。
句子大意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家
孔君平“指”的是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探究活动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古时是对男子的敬称,在本句中指孔君平。
句子大意
孩子听了应声回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小组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讲故事。
探究活动
这句话仅十个字,却概括了杨氏之子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聪惠。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探究活动
起因是孔君平“乃呼儿出”,我们可以概括为“呼儿”。
经过是杨氏子“为设果,果有杨梅”,我们可以概括为“设果”。
结果是孔君平与杨氏子之间的机智对答,我们可以概括为“对答”。
探究活动
梁国杨家的儿子九岁,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刚好不在,就把这孩子叫了出来。杨家儿子为客人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听了应声回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杨氏之子
杨氏子
聪慧
呼儿
起因
设果
经过
对答
结果
课堂小结
1.熟练背诵《杨氏之子》。
2.将《杨氏之子》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
课后作业
1.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2.结合语境,发挥想象表演故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
诵课文。
3.学法迁移,拓展阅读文言文《徐孺子赏月》。
学习目标
杨氏之子
甚聪惠
经过
起因
结果
呼儿
设果
对答
杨氏之子
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
梁国杨家的儿子九岁,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刚好不在,就把这孩子叫了出来。杨家儿子为客人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听了应声回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结合对答,体会杨氏子的机智。
结合文中对答,体会杨氏子的机智。
语用练习,进一步感受杨氏子在语言上的机智表现。
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探究过程
默读文言文,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惠?圈画出关键语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探究活动
为什么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
“孔雀”的第一个字是“孔”,孔君平也姓“孔”,所以杨氏之子对答,没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为什么杨氏之子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探究活动
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时,会是什么样的语气?
孩子也和孔君平开了个类似的玩笑,但语气很委婉,没有对客人的不尊重。
孔君平是在和孩子逗趣,开玩笑,因此是一种风趣、调侃的语气。
杨氏之子面对客人的玩笑,是怎么回应的?
探究活动
杨氏子的回答是快是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应声答曰”可以看出杨氏子马上听懂了客人说“君家果”是在利用姓氏的特点打趣,于是他立刻就把“孔雀”和客人的姓氏联系在了一起,巧妙地“将计就计”作出回答,可见他虽然年幼,但思维敏捷,从中能感受到他反应很快,头脑聪慧。
探究活动
杨梅是不是“君家果”?孔雀又真的是“夫子家禽”吗?杨氏之子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杨氏之子听出了孔君平是在用姓氏的特点打趣,所以也利用对方姓氏的特点予以反驳,既不落下风,又巧妙有趣。
因为没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鸟,所以杨梅也不是我杨家的水果。
探究活动
对比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孔雀非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第一句显得有点生硬,第二句则比较幽默。
用“未闻……”既不失幽默,又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用“夫子”避开了孔君平的“君”字,更显得孩子尊重客人、很有礼貌。
课文开篇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是很有道理的。
探究活动
如果此时来访的是“黄君平”呢,聪慧的杨氏子会怎么招待客人?
改编《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黄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 )。(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杨桃
黄
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探究活动
用表演的方式将孔君平的幽默风趣和杨氏之子的机智委婉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小组合作表演对话。
小组交流,说一说孔君平听到这样的回答会有怎样的反应。
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指导背诵。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探究过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怎么表演?
聪明智慧的杨氏子一人在家读书。
探究活动
怎么表演“设果”呢?
看到父亲的老朋友来家里拜访,杨氏子心里
想: 。
孔君平见杨氏子端来水果,心里想:
。
当他看到水果里有杨梅时,心里又想:
。
父亲不在家,我要好好招待孔伯伯
早就听
闻杨氏子聪明,这下我可要考考他了
杨梅
第一个字是杨,杨氏子也姓杨,刚好对上
探究活动
读出孔君平开玩笑的语气;读出杨氏子的不假思索与对答如流。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探究活动
孔君平听到这样的回答,会有怎样的反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不住地点头,连连称赞:“曾听闻你聪慧,我倒还不相信,今天真是见识了。小儿如此聪慧,真令人刮目相看。”
探究活动
背诵课文
杨氏之子
梁国 九岁,甚 。孔君平 ,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 。孔
指以示儿曰:“ 。”儿 :“未闻 。”
杨氏子
聪惠
诣其父
呼儿出
杨梅
此是君家果
应声答曰
孔雀是夫子家禽
探究活动
请你自由地读一读《徐孺子赏月》这个故事,用上我们学过的方法理解文章大意。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①年九岁,尝②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③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④?”徐曰:“不然⑤。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⑥,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徐孺子:东汉人。 ②尝:曾经。
③若令:如果,假使。 ④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⑤然:是这样。 ⑥瞳子:瞳孔。
阅读链接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应该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阅读链接
读完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故事中的徐孺子很聪明。
徐孺子语言的精妙之处在于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回答提问者。
这个故事中的徐孺子与杨氏子一样,都是聪明的孩子。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争取让自己也成为一个聪慧之人。
杨氏之子
甚聪惠
杨氏子——杨梅——君家(杨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孔家)禽
课堂小结
1.背诵《杨氏之子》。
2.阅读《世说新语》的部分内容,感受故事中人物的聪慧之处。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