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3 22:14: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4张PPT)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学会“由表及里”的古文解读方法。
3.深刻感受杜甫传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在少陵居住,自号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拾遗、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存诗1500多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官场不得志,曾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由表及里·破解题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被
“歌”指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wéi
由表及里·层级朗读

1.读准字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顷
广 厦
shà
qǐnɡ
xiàn
sānɡ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ɡ


chónɡ
qīn
ào

2.关注韵脚、句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韵脚:ɑ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韵脚:i)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韵脚:e、ie)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韵脚:ɑn、u)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七言)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九言),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七言)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七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七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九言)风雨不动安如山。(七言)呜呼!(二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九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九言)
七言:四/三、二/二/三;
九言:二/二/二/三;四/二/三或二/四/三
古体诗在形式上的特点:
1.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2.各句字数没有限制,可二言、七言、九言等;
3.用韵灵活,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中
途也可换韵;
4.不讲究平仄、对仗等。
本诗是歌行体古诗
连续变换的韵脚 “歌”的特点
长短句的错落搭配 “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语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抑扬顿挫
3.师生共读
例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起势稍高,语速较慢。
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且韵脚都是开口呼,读出秋风声势之盛,威力之大。
后三句应边读边想像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情形,虽不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心之情。
3.师生共读
例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读前两句,写风定云起、天气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定”“黑”等字可读得短促有力。
读中间四句,写出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的艰难处境,令人悲悯,语调戚戚“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力。
最后两句中,“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理,读出诗人凄苦、激愤之情。
3.师生共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语调——情感
【由表及里】
哪些景物在影响着诗歌情感的发展变化?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无助、无奈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痛惜、着急
(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焦灼、叹息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紧张、担心、忧心
(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痛苦、凄凉
由表及里的浅层情感
由表及里·分析全诗

整体感知
段落 内 容 情 感 表达方式
第一段 秋风破屋 焦灼苦痛 叙事
第二段 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叙事
第三段 夜雨湿屋 忧思难眠 叙事
第四段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抒情
第一段
作者是如何描写风的威势的?有何作用?
怒号 →卷 →飞 →洒 → 挂 → 飘转 → 沉
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社会战乱人世坎坷
国家朝廷风雨飘摇
一阵风雨
一间茅屋
由表及里
第二段
老无力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为什么用“老”字?
年龄(表)——心情(里)
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
年事已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
二叹百姓:
民不聊生,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表 里
第三段
哪句话隐藏着诗人多年辛酸、贫苦的生活?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张冷似铁的布衾→天下寒士的布衾→天下寒士贫苦生活


【第四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却始终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由表及里的深层情感】
呼告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风盛屋破
老迈无力
生活困窘
铿锵呐喊
由己及人
胸怀天下
鲜明对比
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由表及里·再探主旨

【战乱给整个社会的影响】
《旧唐书》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
城邑之内,不满千户。
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
战乱死伤众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
各地饥荒严重。
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 导致民不聊生!
了解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着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一番凄风苦雨,一把辛酸泪 个人遭遇
一张布衾冷似铁,一生飘零天下同 社会疾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
忧国忧民的圣人之心 悲天悯人的情怀
诗史
诗圣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杜甫他做到了……
方法归纳
由表及里
表:字面上的意思;里:文章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
1.语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抑扬顿挫
2.人、事、物、景——社会历史、生活现实、 人生百态
作业
1.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写一首诗,赠给抗疫一线的“逆行者”们。
2.搜集与本诗主题相同的杜甫其他的诗歌?
感谢聆听,谢谢大家!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