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冲刺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冲刺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4 16: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冲刺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
孔子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
管仲 “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
商鞅 “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A. 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 B. 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C. 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 D. 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
2. “和田马钱”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
A. 于阗全面推行中原的币制 B. 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
C. 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 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3. 三国时期,“自然”一词和“道”“无”的涵义相同。经学家王弼提出“自然亲爱为孝”的观点,主张“孝”是一种自然而然、以亲为爱的感情,但他又坚持“亲爱”是有等差的“亲亲之爱”。这折射当时
A. 孝道观念回归理性 B. 多元一体趋势增强
C. 儒家思想顺时而变 D. 封建经济持续衰退
4. 柳宗元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针对皇帝制度,二人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①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③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④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提及:“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如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番茄的详细记载。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此时
A. 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 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 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 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6. 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据此可知,晚清竹枝词
A. 是文学作品,史料价值较低 B. 是民众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
C. 商品经济繁荣是其发展基础 D. 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概貌
7. 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首开部分社会成员通过选举机构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渠道。武昌起义前,国内公开出现的现代性党会团体共有668个,此外尚有秘密的党会团体100多个。到1913年底,国内新兴的公开党会团体682个,但是中国从未真正形成代议民主制度。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 中国没有实行直接民权 B. 代议制民主的社会基础发展不充分
C.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D. 西方列强采取了“以华治华”策略
8. 1929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力量的估量,指出要以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来决定党的策略方针,强调“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上述决议
A. 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C.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D. 使全党摆脱了教条主义束缚
9. 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职能配置,弱化大量审批事宜,协调解决部门间的职责交叉、重复问题,精简机构人员编制。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
A. 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B. 摆脱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的束缚
C. 进一步理顺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D. 强化了舆论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督
10. 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这反映了
A.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改革开放推动时代变迁
C.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11. “一个人借了他人的一匹马,将马牵出了与他人约定的地方,或者牵到了比约定的更远的地方,被判处盗窃罪”。当时的法学家昆图斯·斯凯沃拉通过审查类似判决和其他判决,得出“任何人以保管的目的接受某物、却使用之,或者以使用的目的接受,却以与接受时所达成的不同目的而使用之,则犯有盗窃罪”这一表述。可见法学家
A.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 B. 使法律的实践性和适用性增强
C. 对法律判决具有审查复核权 D. 对法律的解释具有主观随意性
1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结合相关史实解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亚非拉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 进一步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 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逐步取代了战争
13. 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主张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强调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较好的关系,通权达变,要真正了解国情。这些思想
A. 催生了信仰自由的理念 B. 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C. 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崛起 D. 体现了原始积累的需要
14. 17世纪中后期,英国每年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万匹增加到125万匹,以至于“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女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同一时期,蔗糖在英国的人均消费量也增加了4倍,零售价格则降了一半。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 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 海外贸易发展丰富物质生活
C. 政治革命促进观念变革 D.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15. 1921年,苏俄决定建立各省经济委员会,协调经济部门工作。此后,政府拨巨款从国外引进矿上机械设备,并对劳动工资进行了改革,以货币取代实物工资,并按照工人技术水平高低评定工资标准。这些做法
A. 发挥了国家经济调控的作用 B. 调动了各个阶层的生产积极性
C 促进了苏俄与西方经济交流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 1946年3月,美国在苏土纷争中公开支持土耳其,派遣舰队开往地中海示威;4月,又安排伊朗盖凡姆政府同美国石油公司谈判有关石油租让的问题,利用外交手段破坏苏联和伊朗业已达成的石油协议。由此可见,当时
A. 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上风 B. 美国主导了苏伊石油关系
C. 美苏同盟关系遭到破坏 D. 美苏间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末社会大动乱及楚汉战争之后,天下残破,经济凋敝,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西汉末年,奢侈之风愈为炽烈,汉成帝在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六月颁布的诏书中指出,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奢侈远像,务广第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榖,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理过制,吏民慕效,浸以成俗”。
——摘编自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材料二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传统以俭朴为主的消费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嘉靖以来,在中心城市和豪门富室的影响下,奢靡风气迅猛传播;地位低下的奴仆,隶卒,以奢靡互争雄长,僭礼逾分而无所畏惮;不少普通百姓的妻子都穿戴上了命妇(受有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的服饰;地处北方边境地区的宁夏,虽然社会经济比较落后,衣服,饮食也是大力追求华丽奢靡,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
——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抑奢”思想。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中央观象台提出将全国划分为5个标准时区,即:中原时区(GMT+8)、陇蜀时区(GMT+7)、回藏时区(GMT+6)、长白时区(GMT+8.5)、昆仑时区(GMT+6.5)。
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官僚买办以及民族资本工业的出现,航运、铁路等公交企业和电信、邮政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五时区特别是中原时区的应用。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刻,由位于上海租界的徐家汇观象台提供,以电报形式将标准时刻传递到各地所属机构。短短几年,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了广播电台,在车站、码头及繁华街道设置有大钟,为普通市民提供时间服务。南京、青岛等城市还每日定时为市民鸣放电笛报时,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得到了有效实施。然而,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未尽见实行”。
——摘编自孙毅霖《民国时期标准时制的发展》
材料二 从1937年7月起,日本强令伪满洲国使用东经135°标准时,以宣示伪满洲国“国家疆界”的存在及与日本本土在标准时间上的一致。广西本属陇蜀时区,应以东经105°(GMT+6)为中央经线。但1933年广西省政府通令全省“一律严守本省采定东经110°为标准时刻”,造成陇蜀时快20分钟,比中原时慢40分钟的局面。1939年国府迁渝,为适应抗战军事部署的需要,国民政府再次重申五时区制并规定以陇蜀时区为标准时间后,广西省政府改用陇蜀时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并无以“北京时间”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时间的决议或法规。但伴随各地方政府的成立,尤其是伴随人民军队军事战略的迅速推进,将军队一直沿用的中原标准时区推向全国,各地电台在实际工作中也自觉以北京所在的中央经线的平太阳时为准,以显示与中央政府的一致,“北京时间”遂成为约定俗成的民用称呼。至此,近代以来未曾整齐划一的标准时间底定一统,自下而上地成为新中国的一项时间制度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近代中国的“时区政治”及其嬗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国时期推行五时区制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北京时间”被确立为标准时间的特点与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5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国,国内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借此对旧法律制度施加了巨大压力。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解放后的农奴出席法庭的次数大幅增加。1864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民事诉讼程序条例》等法案,谋求建立新的法律制度。改革以西欧国家的法律制度为蓝本,引入司法独立、陪审团审判等原则。由于是首次推行陪审团制度,因此相较于英国,俄国的陪审团只管辖相对重大的刑事案件,并且成员多数一致即可形成裁决,公诉人和被告在陪审团判决后可以提起上诉。陪审团制度使得农民能够和以前的主人一起坐在陪审席上,享有同等权利,拥有同等地位。改革后的俄国法院开始摆脱行政权对司法的干预,近代公民社会在俄罗斯逐渐形成。但沙皇却中止了改革进程,使得社会问题不断叠加和集聚,最终导致整个俄罗斯在内忧外患中崩溃。
——据杨莹《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法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法制改革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子家训》节选
君子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文朋友乎信也、见老者,散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遵之不消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述之。子孙不可不教,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惠难不可不扶,听妇言,乘骨肉,岂是丈夫?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子家训》的思想内涵,并对其进行简评。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可知,孔子认为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百姓却缺衣少吃,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情,即强调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和社会发展;依据材料“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可知,管仲强调的是人口增长有利于争霸;依据材料“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可知,商鞅强调人口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为秦国的战争服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三人主张增加人口是站在各自阶级立场上,要求对当时政治秩序的重建,C项正确;“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无关,排除B项;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且思想趋同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于阗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成为东西方文明汇聚之所。和田马钱,从其铸造、形貌、币值等信息可以得出,它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产物,故B正确;这不足以说明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和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故AC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足以说明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故D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弼在儒家传统的“亲爱为孝“观念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亲爱为孝”,融入了玄学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顺时而变,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理性,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体现多元一体趋势,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封建经济持续衰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体现出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故①正确;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体现出明废相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 ②正确;柳宗元肯定了封建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的合理性,黄宗羲批评皇帝“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反对君主专制,都体现出“一己之私”的君主专制的实质内涵,③错误;柳宗元指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柳宗元肯定了封建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的合理性,但“天下之公”是不符合史实的,④正确;故选D. ①②④。
5.【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等地可用作食材的大量物种传播到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食物种类,C项正确;“交流速度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无从体现,排除AB项;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是通过西方国家间接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可以看出晚清竹枝词的内容涉及了官场、风土民情、介绍外国风俗等方面,这有利于民众了解政治、社会以及外国的情况,是是民众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B项正确;晚清竹枝词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晚清竹枝词的出现与近代中国时代特征有关,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繁荣,排除C项;“全面反映”说明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中国党会团体众多,但是中国从未真正形成代议民主制度”及所学知识可得,中国的代议制与西方的代议制有明显的不同,西方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情况下,资产阶级追求政治权力实行代议制。但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代议制民主的社会基础发展不充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直接民主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不时强调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导致革命失败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分析中国本身情况,并不是西方列强采取了“以华治华”的策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9年”“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力量的估量,指出要以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来决定党的策略方针,强调‘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可得出,毛泽东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B项正确;1929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经建立,正确的革命道路已经开辟,排除A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排除C项;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弱化大量审批事宜”“协调解决部门间的职责交叉、重复问题,精简机构人员编制”等信息可知,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进适应了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A项正确;“摆脱了”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初,还未理顺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强化舆论监督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第一轮下岗潮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然而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不得已进行重组后的必要改革措施而引起的职工下岗。上世纪80年代国门开放,外来词语大量“进口”,如“巴士”(bus)、迷你裙(miniskirt),材料中现象显然是改革开放推动的结果,B正确;材料中属于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不是生活水平的提高,A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21世纪初,C错误;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D错误。
11.【答案】B
【解析】根据“任何人以保管的目的接受某物、却使用之,或者以使用的目的接受,却以与接受时所达成的不同目的而使用之,则犯有盗窃罪”可得出,法学家强调判决要以实际情况为标准,使法律更具有实践性与适用性,B项正确;从材料可得出法学家并没有轻实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审查复核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亚非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说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并未促进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A项;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与各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不符,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未能逐步“取代”战争,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主张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强调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较好的关系”体现的是对人民的重视,是人文主义精神在政治的体现,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B正确;材料与信仰自由无关,A排除;宗教改革推动西欧民族国家兴起,C排除;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D排除。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棉布进口量增加,以至于棉布服饰普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角贸易中,殖民者会将美洲(加勒比)地区的蔗糖运回欧洲。因此蔗糖人均消费增加、价格便宜也是因为海外贸易,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社会贫富差距应该是日益扩大,排除A项;C项“政治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此时并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苏俄决定建立各省经济委员会,协调经济部门工作。此后,政府拨巨款从国外引进矿上机械设备,并对劳动工资进行了改革,以货币取代实物工资,并按照工人技术水平高低评定工资标准。”可知,苏俄利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力量恢复和发展经济,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个阶层,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苏俄与西方经济交流,排除C项;苏俄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美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美国公开干涉苏土纷争、破坏苏联伊朗的石油协议等,这一系列问题表明美苏之间战时同盟关系已经被破坏,C项正确;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意识形态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 【答案】(1)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富强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统治集团的奢侈观念助长奢靡之风。(若答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和攀比之风助长厚葬和奢靡等,可酌情给分)
(2)古代的“抑奢”思想,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理念;注重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注重维护淳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反映出对物资匮乏的忧患;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和就业的作用认识不足。(任意回答四层含义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 “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得出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材料 “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得出国家富强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 “吏民慕效,浸以成俗”得出统治集团的奢侈观念助长奢靡之风。
(2)根据材料 “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得出古代的“抑奢”思想,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反映出对物资匮乏的忧患;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重农抑商的关系得出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理念;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维护统治的关系得出注重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社会习俗的关系得出注重维护淳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根据材料“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得出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和就业的作用认识不足。
18.【答案】(1)有利条件:中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民国政府的推动;军事部署的需要。
不利条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割据的存在;列强侵略,社会动荡;五时区制易导致混乱的弊端,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特点:自下而上自动、自愿、自发实施;由军队推向全国;以中原时区为标准时刻意义:建立对新中国政治认同;便于统筹规划,促进经济发展,便利人民生活;有利于同国际社会接轨,便利国际交往。
【解析】(1)有利条件: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幅员辽阔;根据“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官僚买办以及民族资本工业的出现,航运、铁路等公交企业和电信、邮政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五时区特别是中原时区的应用。”可得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所学可从科学技术的进步;民国政府的推动;军事部署的需要等角度概括。不利条件:结合所学可得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割据的存在;列强侵略,社会动荡;五时区制易导致混乱的弊端,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等。
(2)特点:根据“从1937年7月起,日本强令伪满洲国使用东经135°标准时”可得出自下而上自动、自愿、自发实施;根据材料可得出由军队推向全国;以中原时区为标准时刻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建立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便于统筹规划,促进经济发展,便利人民生活;有利于同国际社会接轨,便利国际交往等。
19、【答案】(1)背景: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未涉及法律体制;国内新旧矛盾交织;社会进步力量的强大压力;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特点:沙皇主导,自上而下;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评价:积极性;推动了俄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巩固农奴制改革的成果;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局限性:本质上维护沙皇专制,不够彻底,作用有限。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俄国废除农奴制,解放后的农奴出席法庭的次数大幅增加”、“谋求建立新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未涉及法律体制;依据“国内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借此对旧法律制度施加了巨大压力”可知,社会进步力量的强大压力;依据“改革以西欧国家的法律制度为蓝本,引入司法独立、陪审团审判等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国内新旧矛盾交织等角度进行补充。
(2)特点:依据材料“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民事诉讼程序条例》等法案”可知,沙皇主导,自上而下;依据“改革以西欧国家的法律制度为蓝本,引入司法独立、陪审团审判等原则”、“由于是首次推行陪审团制度,因此相较于英国,俄国的陪审团只管辖相对重大的刑事案件,并且成员多数一致即可形成裁决,公诉人和被告在陪审团判决后可以提起上诉”可知,引进西方法律制度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评价: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性:依据材料“改革后的俄国法院开始摆脱行政权对司法的干预,近代公民社会在俄罗斯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俄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巩固农奴制改革的成果;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局限性:依据材料“沙皇却中止了改革进程,使得社会问题不断叠加和集聚,最终导致整个俄罗斯在内忧外患中崩溃”并结合所学可知,本质上维护沙皇专制,不够彻底,作用有限。
20.【答案】思想内涵: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角色及具备的品质,提倡忠孝双全;倡导中和理念和仁爱思想;主张男尊女卑,听天由命。
评价:《朱子家训》贯穿着朱子的理学思想,是理学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主要目的是重建家庭秩序,达到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朱子家训》也包含了一定的封建迷信说教,旨在维护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维护封建道德的统治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君子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可知,对不同类型的人,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的要求不同。应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角色及具备的品质,提倡忠孝双全。根据“事师长贵乎礼也,文朋友乎信也、见老者,散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遵之不消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述之。子孙不可不教,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惠难不可不扶,听妇言,乘骨肉,岂是丈夫?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可知,材料倡导中和理念和仁爱思想;主张男尊女卑,听天由命。关于对《朱子家训》的评价,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展开即可。例如:倡导“仁”,有助于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朱子家训》是理学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朱子家训》也包含了一定的封建迷信说教,旨在维护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维护封建道德的统治地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