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第一课时 课件(共33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马说》第一课时 课件(共33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3 10:21: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读下面故事: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1)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2)2)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人,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
3、 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早孤,自嫂抚养。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大约在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间写了《马说》一文,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5、 “马”的成语、格言、诗句
成语:
一马平川、一马当先、人仰马翻、人欢马叫、千军万马、马首是瞻、马到成功、车水马龙、蛛丝马迹、猴年马月、汗马功劳、走马观花、老马识途、单枪匹马、青梅竹马、指鹿为马、悬崖勒马、招兵买马、兵荒马乱、走马上任、害群之马、马革裹尸、马不停蹄、牛头马面、塞翁失马。
格言: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4)兵马未动,粮草先行。(5)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6)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8)人在衣裳马在鞍。(9)好马不吃回头草
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伯乐( ) 祗辱于( ) ( ) 骈死( ) 槽枥 (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食不饱 ( ) 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其真无马邪( )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 而伯乐不常有 ( )
故虽有名马( )(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 )(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不以千里称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食不饱(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执策而临之( )(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
翻译句子: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间,不以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内容概括
【第一段】:该段阐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段】:该段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段】:该段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写作思路:
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点明了中心。
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文(“说”),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之情,鞭挞了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嘲讽了他们昏庸无知、愚妄浅薄的丑态。
【合作探究】
文言词汇整理归纳:
体会“也”的语气。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选择其语气。
(1)不以千里称也。(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 是马也(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5)其真不知马也!( )
其他语气: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陈述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转折语气
本文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怎样的效果?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静以修身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徐以杓酌油沥之
4)下面句子加点的虚词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不以千里称也(凭,靠)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指代千里马) 执策而临之 ( 凑音节,无意义 )
C.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可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D.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反问,难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5)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扩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短文,做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黔敖:春秋时齐国的一个富人。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lü):身体无力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辑,拖。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步子拖拉。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5)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黔敖为食于路(动词,做) B. 以待饿者而食之(喂养)
C. 黔敖左奉食(同“捧”,端着。) D. 以至于斯也(这)
2)翻译句子:
A.扬其目而视之
B.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这则故事隐含的成语是什么?给你怎样的启示?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整理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句、故事等
完成上面的拓展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读下面故事: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1)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2)2)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人,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
3、 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早孤,自嫂抚养。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大约在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间写了《马说》一文,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5、 “马”的成语、格言、诗句
成语:
一马平川、一马当先、人仰马翻、人欢马叫、千军万马、马首是瞻、马到成功、车水马龙、蛛丝马迹、猴年马月、汗马功劳、走马观花、老马识途、单枪匹马、青梅竹马、指鹿为马、悬崖勒马、招兵买马、兵荒马乱、走马上任、害群之马、马革裹尸、马不停蹄、牛头马面、塞翁失马。
格言: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4)兵马未动,粮草先行。(5)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6)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8)人在衣裳马在鞍。(9)好马不吃回头草
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伯乐( ) 祗辱于( ) ( ) 骈死( ) 槽枥 (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食不饱 ( ) 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其真无马邪( )
【答案】
伯乐( (lè ) 祗辱于( zhǐ ) ( rǔ ) 骈死( pián )
槽枥 (cáo )( lì )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 sù )( dàn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sì )( (sì ) 食不饱 ( shí )
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才(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 而伯乐不常有 ( )
故虽有名马( )(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 )(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不以千里称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食不饱(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执策而临之( )(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
【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样之后) 而伯乐不常有 ( 可是 )
故虽有名马( 所以 )( 即使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仅 )(受屈辱)(在)(的)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一起 )( 的 ) 不以千里称也( 凭,靠 )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 有时 )( 吃完 ) 食马者( 通“饲”,喂,喂养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 )( 即使 )( 的 ) 食不饱( 吃 )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况且 )( 相同 )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 策之不以其道(鞭策、驾驭 )(按照 )( 方法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喂养 )( 使……尽) ( 材,通“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 ( 明白 )
执策而临之( 鞭子 )( 面对 )其真无马邪(难道)(通“耶”,吗)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
翻译句子: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间,不以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8)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内容概括
【第一段】:该段阐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段】:该段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段】:该段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写作思路:
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点明了中心。
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文(“说”),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之情,鞭挞了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嘲讽了他们昏庸无知、愚妄浅薄的丑态。
【合作探究】
文言词汇整理归纳:
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使……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明白,知道)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通计一舟(总共)
阡陌交通(相通)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副词,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语气)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大道之行也(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以君之力(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以其境过清(因为)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表承接)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古今异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是马也(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故虽有名马(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特殊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体会“也”的语气。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选择其语气。
(1)不以千里称也。(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 是马也(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5)其真不知马也!( )
【答案】
(1)表陈述语气,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2)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
(3)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4)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深刻嘲讽的愤慨之情
(5)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其他语气: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陈述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转折语气
本文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怎样的效果?
【答案】
有三种。
1、 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例句: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2、 暗称——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如: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3、代称——表意简洁含蓄。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答案】C
【解析】正确的解释是:且:尚且,犹,道:方法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答案】C
【解析】C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都是“的”的意思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静以修身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徐以杓酌油沥之
【答案】C
【解析】A,以:按照;B,以:用;C,以:靠;D,用;例句的以是“凭、靠”,故是C。
4)下面句子加点的虚词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不以千里称也(凭,靠)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指代千里马) 执策而临之 ( 凑音节,无意义 )
C.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可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D.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反问,难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答案】C
【解析】两句说反了。
5)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答案】B
【解析】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表现出来。
【扩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短文,做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黔敖:春秋时齐国的一个富人。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lü):身体无力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辑,拖。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步子拖拉。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5)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黔敖为食于路(动词,做) B. 以待饿者而食之(喂养)
C. 黔敖左奉食(同“捧”,端着。) D. 以至于斯也(这)
【答案】B
【解析】这里应解释为:吃
2)翻译句子:
A.扬其目而视之
B.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答案】
A.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
B.“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这则故事隐含的成语是什么?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嗟来之食
启示: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要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附译文】
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整理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句、故事等
完成上面的拓展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马说》第一课时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背诵课文。
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难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读下面故事: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现象?1)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2)2)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板书课题。 口译说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背诵课文。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读课文,读准字音:伯乐( (lè ) 祗辱于( zhǐ ) ( rǔ ) 骈死( pián ) 槽枥 (cáo )( lì )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 sù )( dàn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sì )( (sì ) 食不饱 ( shí )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才(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 读准停顿: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课下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请教同组。第一段:常:经常。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故:所以,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只:只是、只能。辱:受屈辱、埋没。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之:的。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第二段: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吃尽、吃完。粟(sù):本指小米,泛指粮食。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其:它,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这样的,代词。虽:虽然。能:才干、才能、本领,名词。足:足够。才 :才能、本领、才干。美:优点、美好的素质。外见:显现出来,表现在外面。 外:在外面,从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常:普通的、平常的。等:等同,一样。可:可以,能够。得:得到,实现,做到。安:怎么,哪里。求:要求。能:能够。千里:日行千里。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三段:策之:驱使它。策:鞭打、驾驭。之:它,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道:方法,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喂养。之:它,指千里马。能:能够。尽:竭尽。其:它的。材:通“才”,本领,才能、才干。鸣:(马)嘶、叫。通:通晓。其意:它的意思。执:拿、握、拿。策:马鞭、鞭子。临:面对、到(它)跟前。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1):同“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邪:通“耶”,吗,表示疑问。知:了解、认识。译文: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总结归纳文言词汇:通假字: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一词多义: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使……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明白,知道)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通计一舟(总共)阡陌交通(相通)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副词,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语气)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大道之行也(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以君之力(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以其境过清(因为)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表承接)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古今异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是马也(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故虽有名马(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量词作动词,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完)特殊句式: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选择其语气。
(1)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是马也 (4)安求其能千里也? (5)其真不知马也! 表陈述语气,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 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深刻嘲讽的愤慨之情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本文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怎样的效果?有三种。1、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2、暗称——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如: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3、代称——表意简洁含蓄。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自由读课文。 读读注音读划节奏口译读笔记读笔记读,比较 明确目标目标1、4目标1目标1目标3目标3
1)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静以修身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徐以杓酌油沥之4)下面句子加点的虚词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不以千里称也(凭,靠)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指代千里马) 执策而临之 ( 凑音节,无意义 )C.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可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D.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反问,难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5)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扩展延伸】阅读下面的短文,做题: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注释】黔敖:春秋时齐国的一个富人。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lü):身体无力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辑,拖。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步子拖拉。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5)从:跟随。谢:表示歉意。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黔敖为食于路(动词,做) B. 以待饿者而食之(喂养)C. 黔敖左奉食(同“捧”,端着。) D. 以至于斯也(这)2)翻译句子:A.扬其目而视之B.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3)这则故事隐含的成语是什么?给你怎样的启示?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马说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读下面故事: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1)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2)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背诵课文。
新知讲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字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读 准 字 音
shí



骈死   祗    槽枥    粟   一石
pián
zhǐ
dàn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读课文,读准停顿
参考课下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请教同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
伯乐不常有。故 虽 有名马,只 辱 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日行千里的马
擅长相马之人
辱没
两马并驾
著称
表转折,但是
因此

结构助词,的
用,凭借
即使
第一段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 外见,
且 欲 与 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 其
能千里也?
吃一顿
通“饲”,喂
才能 优点
“见”通“现”,显现
等同,一样
普通的
这种,代词
结构助词,的
有时
代“千里马”
怎么
即使
尚且
第二段翻译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不 以其 道,食之不能 尽其 材,鸣 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代词,代千里马
按照
助词,无实义
通“耶”,表示疑问语气“吗”
驱使
方法
马鞭子
竭尽
通“才”,才能
鸣叫
通晓
拿着
到(它)跟前
识别,了解
难道,反问语气
第三段翻译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邪: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食:通“饲”,喂.
见:通“现”,表现.
材:通“才”,才能.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通假字
一词多义
才能,能力
能够
动词,用鞭子打。
名词,马鞭子。
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吃,动词
通“饲” 喂养,动词
难道(表反问)
恐怕(表推测)
一词多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转折,却。
表承接。
连词,译为“来”。

即使
虽然

有时
连词,或者


表判断

怎么
安全
古今异义
然后
这样之后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虽有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辱没.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完,吃尽。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面对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即使
重点实词





之间















常马

不可




奴隶









一食或尽粟一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吃一顿有时有吃尽一石粮食。
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重点句子
特殊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选择其语气。 (1)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是马也
(4)安求其能千里也?
(5)其真不知马也!
表陈述语气,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
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深刻嘲讽的愤慨之情
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本文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怎样的效果?

有三种。
1、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2、暗称——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如: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3、代称——表意简洁含蓄。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自由诵读,背诵。
课堂总结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静以修身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徐以杓酌油沥之

4)下面句子加点的虚词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不以千里称也(凭,靠)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指代千里马) 执策而临之 ( 凑音节,无意义 )
C.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可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D.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反问,难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5)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短文,做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黔敖:春秋时齐国的一个富人。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lü):身体无力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辑,拖。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步子拖拉。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5)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黔敖为食于路(动词,做) B. 以待饿者而食之(喂养)
C. 黔敖左奉食(同“捧”,端着。) D. 以至于斯也(这)

2)翻译句子:
A.扬其目而视之

B.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这则故事隐含的成语是什么?给你怎样的启示?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整理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句、故事等
完成上面的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
马 说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的讽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